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前身是1940年创立的
延安自然科学院化工系,后与北方大学工学院化学化工系合并为
华北大学工学院化工系,20世纪50年代初
中法大学化学系并入(学校名称先后改为
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1991年1月为适应改革需要,经机电部批准,成立了化工与材料学院。
学院简介
化工与环境学院的前身是
延安自然科学院化工系,始建于1940年9月,是北京理工大学成立最早的院(系)之一。学院现有教职工84人,其中专职教师77人,教授(研究员)20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82.3%,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占41.5%,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56人。教师队伍中包含973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特殊贡献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另外,聘请了李灿院士、衣宝廉院士、金涌院士等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为顾问教授。在校生1045人,其中本科生590人,博士生112人,硕士生343人。
学院学位层次完整,现有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环境工程、能源化工五个本科专业,各专业都可以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另外,学院还设有
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
博士后流动站。在招生过程中,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两个专业按化工与制药类进行统一招生。
学院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能源材料化学与化学电源、新型药物及制剂合成工艺、特种功能材料与精细化学品合成工艺、化工过程工艺与催化、化工过程检测与控制、绿色电池及环境材料技术与工程、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工程、废旧电池及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与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等。
学院拥有“动力电池与化学能源材料”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应用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学科水平在全国同类学科评估中始终名列前茅。学院以应用化学为龙头,环境能源为特色,依托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有北京理工大学工业生态研究所,依托
化工与制药类专业建有北京理工大学新医药研发中心、
精细化学品研究中心,依托环境工程专业建有环境科学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绿色化学电源系统研究和应用”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创新团队。近年来,承担了多项“973”、“863”、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防基础研究等国家重大项目。以环境工程专业吴锋教授为首席科学家,承担的国家“973”重点基础发展规划资助项目“二次电池及相关能源材料基础研究”,多项科研成果已经或正在实施产业化。
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注重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德国博兰登堡工业大学(Cottbus)、英国女王(Queen's)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意大利Parma大学等欧、美、澳的十余所大学及研究所互派学者访问及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每年有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被派往欧美国家留学,或参加短期交流活动。
学院人才培养体系完备,学术氛围浓厚,学生基础扎实,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七十年来,学院培养了近8000名毕业生,一批批优秀学子在教育界、产业界和政府部门担当重任,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省部级干部多名。
学院概况
学院现有教职工总人数87人,其中双聘院士1人,兼职院士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博士生导师20人(含兼职博导3人),硕士生导师59人,教授19人,副教授3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的83%。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人。5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85%。已形成一支学术梯队整齐,力量雄厚的教学科研队伍,此外,学院还聘任了李灿等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为我院顾问教授。
学院坚持“以应用化学为依托,绿色能源为特色,制药工程与技术为建设重点,各学科协调发展,应用化学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环境工程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目标,凝炼具有基础前沿性和重大应用背景的学科方向,汇集以一流学术大师或知名学者领衔的学科团队,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大平台。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教学科研体系。
化学工程与工艺(工业自动化方向)、化学工程与工艺(精细化工方向)、应用化学(工)、制药工程、环境工程等四个专业招收本科生并有权授予学士学位。应用化学、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环境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和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6个专业可招收硕士研究生并有权授予硕士学位,应用化学、化学工艺、环境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和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
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
经过
“211”工程和
“985”工程建设,学院教学和科研平台跃上新的台阶。学院现有实验室约3210平方米,固定资产逾2000万元,每个系都有学科(专业)较完整的教学和科研实验室。应用化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环境科学工程实验室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院学生800多名,其中本科生527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200人,工程硕士30人。学院承担了包括“
973”、“
863”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重大项目。我院吴锋教授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资助项目(973):“绿色二次电池新体系相关基础研究”。多项重要科研成果已经或正在实施产业化。
学院注重和加强与国际著名大学的学术交流和联合办学,与美、英、德、法、意等国的十余所大学及研究所互派访问学者,联合培养研究生,与德国Cottbus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与英国Queen‘s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与意大利Parma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学院重视教学科研工作,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学院毕业生历来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半个多世纪以来,该院培养出一批批在教育界、产业界和政府部门担当重任的各类杰出人才。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和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曾来此视察。进入新世纪,化工与环境学院秉承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实施北京理工大学“985”二期工程,努力改善教学和科研条件。按照学校总体规划,将新建化工与环境学院新教学科研楼,并酝酿北京理工大学新医药研究开发中心实体化。为使北京理工大学早日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而奋斗。
主要分为能源化工系、化学工程系、制药工程系、测试中心。
学院领导
教师名录
能源化工系
副教授:王振华 李 昕 黎汉生 赵 芸 吴 芹
讲 师:乔金硕 刘 婷 孙 旺 樊 铖 侯瑞君 翟 雪 史大昕 陈康成
化学工程系
教 授:陈祥光 王利生 赵之平 孟子晖 张公正 周智明 武钦佩
副教授:蒋 健 杨 智 马小莉 邓文生 刘文芳 尹艳华 张东翔 李欢军 吴玉凯 章 军
讲 师:董守龙 吴 磊 李弥异 谭 璟 王 建 刘长灏 李 辉 董 晓 彭 炯 徐志斌
薛 敏
制药工程系
教 授:朱长进 杜大明 陈甫雪 张青山 李加荣
副教授:张 奇
讲 师:马 兵 景朝俊 杜芸芸 尹宏权 温鸿亮
测试中心
副教授:冯金生
讲 师:冯彩虹 王 烨
党政管理人员
张振华 周明宇 赵芳枝 陈 琪 王海忠 张春娟 李肖平 马丹丹 侯明佳 代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