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木雕小器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京木雕小器作,中国北京市北京市工艺木刻厂有限责任公司传统技艺,北京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简介
木雕小器作(zuō)是从大木作建筑、家具制造中分离出的木作行业。按照《营造法式》的分类,建筑中的木结构无雕饰者称为大木作;而如窗棂、隔扇、藻井、落地罩、栏杆扶手、屏风等有雕饰者,则称为小木作。一般家具、用具等,也都可以划入小木作的范围,但又在小木作中归属为“大器”。至于更为精巧的小物件,需要极细致的手工完成,于是就形成了“小器作”这一特殊的行业。木雕小器作是北京的说法,南方叫做“红木小件”。北京木雕小器作充满大气的宫廷官式风格,以寓意吉祥富贵的图案为主,而南方的红木小件则有细腻的故事叙述。
历史渊源
据记载,北京木雕在元代时已具规模。到明代,随着家具造型结构的改进,雕刻花活技术十分考究。至清代,木雕图案日趋繁细,特别是乾隆年间(1736-1795年),由于弘历酷爱文玩古器,将苏、广一带的木雕巧匠充实皇家造办处(当时有苏作、广作、京作之分),使北京木雕又有提高和发展。
民国期间,北京的小器作作坊,主要集中隆福寺街、东四南大街、羊市大街以及前门廊房二条、琉璃厂、花市一带,共约数十个。其中较大的作坊如琉璃厂的复兴厚、杨梅竹斜街的广兴顺,工人都在20人左右。当时的小器作一般都没有门脸(临街店面),也很少有字号,大部分“小器作”都设在胡同某个院落中。干“小器作”这一行的差不多都是家庭式作坊,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
1937年以后,随着日本侵占北平,北京木雕业大部分雕工失业,有的改行,有的回到农村原籍种地。只有少数人舍不得放弃学到的手艺,为了糊口,凡是木雕工人能做的活都做,诸如修理旧活、刻牌匾等。在前门外杨梅竹斜街设有“小器作公会”,但那更主要是伪政府利用来管辖同业作坊、摊派捐税、征收的所谓“公益费用”之组织,而且总共不过有47家会员,从业人员91人。重生后声誉却一度跌入低谷
在组建合作社后的一段时间里,因为经营思想和业务管理混乱,造成产品质量下降。据香港客户反映:北京玉件好,木座太次。例如用碧玉制作的玉器人一件值1800港元,放上座却不值1000元港币。
1953年,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经济恢复时期,中央民族学院、北京饭店、西颐宾馆等一大批建筑相继动工。这些带有民族形式的建筑,需要一定数量的木器雕工。而当时北京仅有的几个木雕工人,已远不能满足工程需要。在行里颇具威望的苗广春把回到原籍的雕工们相继写信叫回京城,到1954年,除学徒工外已汇集20多人,并先后成立了文仪社和宫灯社两个合作社。
成立合作社之初,在为各种景泰蓝、玉器、象牙雕刻产品配座时,只图有业务,为一些工艺水平很高的产品配座时,木座造型简单、死板,不是凿几个花孔,就是嵌一些银丝,装饰手法单调。做工很粗糙,颜色也不好看,座上槽(落窝)太浅,放件不稳妥。漆不够光亮,并成块往下掉。完全失掉了木座造型与座上产品媲美的优良传统。历史上美观的天然座已不生产。这些质量问题使木座在市场上的信誉很坏。后经过整顿后,质量水平才有了明显提高。
基本内容
北京木雕小器作选用的木质材料,一般分为硬木与软木两大类。硬木类主要有紫檀、红木、花梨木、鸡翅木、铁力木、黄杨木等;软木类主要有楠木、榉木、核桃木、杜木、色木、桦木等。木雕小器作的制作工序依类别各有不同,总体上木座的制作工序包括:设计、木活、画活、旋活、锼活、凿活、铲活、锉活、磨活、着色、烫蜡、漆活。据赵珩介绍,由于是做小器,木雕小器作的工具都比之正常的木匠活的工具小,比如小刨子、小锯,小锼子。锼子像一个带锯齿的钢丝,完全能拐着弯地去雕,很多小器作里的细致活都是锼出来的。小器作不能用一个钉子,所有的地方都用榫子严丝合缝地咬住,整件小器作找不到一个铁器。榫卯咬合的地方所用的胶和大器不一样,大器用猪皮膘,粗糙一些,而小器作用鱼皮膘,有点像小块的牛皮糖,在火上熬一天,这个比较细腻,用鱼皮膘粘得结实,而且看不出粘的痕迹。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4-04 13:40
目录
概述
简介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