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折叠
郝景芳创作中篇小说
《北京折叠》是科幻作家郝景芳创作的中短篇小说,收录在小说集《孤独深处》中。首次发表于2012年12月。
内容简介
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空间休眠,大地翻转。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生存时间是从十点到清晨六点,然后回到第一空间。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小心翼翼隔离,五百万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在第三空间,垃圾工老刀一顿早饭要花一百元,老刀一个月工资一万元,而他希望能让自己捡来的孩子糖糖,上一月一万五学费的幼儿园,为了这个花费,他宁愿冒险去其他空间送信。
创作背景
《北京折叠》是郝景芳在2012年年底完成的,初稿只用3天时间就写完了,最初发表于论坛水木社区的文化人文区中的科学幻想区。
谈到《北京折叠》,郝景芳曾透露,创作的契机就是生活所见。她曾经租住在北京北五环外的城乡结合部。楼下就是嘈杂的小巷子、小饭馆和大市场。郝景芳想,“有一些人是可以藏起来的,藏在看不见的空间。然后再几个小时后又进入另一个世界。我会觉得北京是几个不同空间叠加在一起,就进行了更夸张的衍伸。”有了这样的想法,她创作出了《北京折叠》。
人物介绍
老刀
老刀在城市模型中的命运因“大地不仁”的上帝视角,被笼罩了一层生命存在的悲观主义,这也是千万普通人共同的悲伤所在。倘若此前的快乐是因蒙蔽而无知无虑,那么意识到自身终将泯灭于历史浪潮后,依然不自弃的努力正是生命的坚强所在。
依言
依言是温室里的娇嫩花朵,没有抵御风暴的能力,她也许有可能离开,但可能性太小了,她的双腿扎进泥土,拔出来就是伤筋动骨,或者面目全非。依言的内心也在挣扎,但她明白,秦天无法给她她想要的一切。虽然吴闻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样生得默默无闻,毫无特色,年纪也偏大,但他对依言很好,父母放心,又有权有势,于是足够多的物质财富就成为缔结婚姻最大的筹码。而秦天对于依言来说,是精神伴侣,是闲适生活里的偶遇的一束光,她喜欢他,她知道她的婚姻令人尴尬,所以撒了谎,可一旦说谎就无法再说出真相。她游离在物质与爱情的泥沼,面对两个男人的亲吻都尝试过无力的拒绝——她明白她拒绝不掉,无法拒绝。
老葛
老葛则体现了规则之外的温暖,不惜动用职权为老刀做掩护,收留他,请他吃饭睡觉休息。他是第三空间的少数代表,通过吃苦和学习,考上了军校,机遇也不错,转行给政府企业做后勤保障,成为高级蓝领。在第一空间待久了他的处世也有圆滑和世故的成分,看惯了,知道事情是无法改变的了,就说“也只能当那么回事了”,有种无力的悲怆感。
糖糖
生在第三空间的糖糖,在人生的跑道上一开始就是没有选择的,她要么足够天赋异禀刻苦努力被伯乐选走,要么半途而废,从此成为芸芸众生的一份子。
其他人物
第二空间的研究生秦天准备毕业就去申请联合国新青年项目,如果能入选,就能去第一空间工作;
第一空间的阔太太依言在一家银行担任总裁助理,不是为挣钱,是为了消遣时间,她每天只工作半天,拿半薪,其余的时间自己安排,可以学一些东西。第一空间像她这样的太太很多,半职工作也很多。中午她下了班,下午会有另一个太太去做助理。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对阶级固化的隐喻
该书以科幻的形式书写了一个现代城市的寓言,是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阶层区隔固化和贫富悬殊的严肃思考。《北京折叠》与其说是科幻,不如说是披着科幻外衣的社会隐喻:顶层操控规则,中层高节奏工作,而底层的穷人,将连被剥削的价值都不再会有。
影射现实
小说以老刀的见闻经历为情节发展主线,影射了众多的社会民生问题和当下的社会现状,有社会底层小人物维持生计的步履维艰,有青年人为自己所做的职业规划,体现出现代社会的价值追求。
文中以糖糖上幼儿园的情节表现了作者对当下教育问题的思考。老刀每天省一顿早饭钱,需要攒一年才够糖糖两个月的幼儿园学费。但交得起学费并不意味有学上,“前面的名额早用钱买断了,只有最后剩下的寥寥几个名额分给苦熬排队的爹妈。这只是一般不错的幼儿园,更好一点的连排队都不行,从一开始就是钱买机会。”父母为支付子女教育的高费用承担着难以言说的苦楚。金钱几乎成为最终的决定因素,也成为人的行为动机。在和老刀的谈话中,第二空间的大学生张显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先去银行挣钱,然后靠着第三空间的管理经验升到第一空间。
《北京折叠》中人物没有刻意展现出人性的恶,文中没有“反派”形象,所有人的动机都是友善的。但他们也不是完美的化身,自私与同情同在,虚伪与友善共存。每个人以自己的欲望为出发点,所有的决定是时代环境下必然又无奈的选择,无关善恶却真实地表现了人性的多面和复杂。
对工具人的反思
《北京折叠》作为科幻现实主义小说,意义在于将社会现状通过较远的距离呈现,因距离造成读者对现状的沉思。现代社会飞速的发展造成生活节奏快速、压抑,整个社会追求的是经济的发展,人只是作为劳动力数字的组成存在的现状越来越严重,生命存在的价值仿佛只有数字来衡量。打工诗人许立志一跃而下,诗才是他存在过的证明,才是他真正作为人存活时刻的证明。
反思应该是个体生存的证明,而当社会进入到现在这个阶段,个体成为社会的自动化机能存在,个人唯一需要做的活动是随波逐流,生命的意义不存在了。“我们虽在这个社会中观察和生活,我们却仿佛被移到了离我们自身的人类存在无限遥远之处,就像远离我们的无穷小和无穷大的东西一样,即使借助最精密的仪器来观察,它们也远非我们所能经验。”无法理解世界造成了人的无知和迷茫,索性世界演变成不需要理解,只需要生存在其中的人维持世界的结构罢了,人实际上成了工具。
一方面作者着重书写的是维持社会结构的方面,社会结构下人的生存境况,劳动是人需要做的所有活动,维持生命的延续;另一方面老刀的体验反驳了生命的存在意义仅仅维持在生存层面。真实地生存在世界上是作者指向的生存方式,真实地体验世界、感受情感并为了生命意义努力,作品悲观的书写之下推崇的是积极的生活观念。
对科技的担忧
文中对于科技的描写比比皆是,作者运用科幻的手法向读者展现了未来科技高度发达的北京城。“直到走到园门边上,他才发现有两个小机器人左右逡巡。”“两个小机器人悄无声息挡在他面前,扣住他的小腿。”“然后异常同步地向最近的房子驶去,平稳迅速,保持平肩。”文中这几句对未来的科技安保手段进行了描写,同时也隐含了小机器人取代保安这一职业。城外那几公里的厂区中没几个人工作人员,农场也一样。规模巨大大农场有着几千亩耕地地,全部机械化耕种,用不了几个农民。老葛对老刀的这段话,向我们揭示了机器取代人工这一发展潮流。现实生活中在快递行业出现的快递分拣机器人,它们在地面上有序“穿梭”,将一件件包裹运送到指定位置,完成分拣,采用相机+二维码精确定位,红外、超声波避障,具有急停按钮和碰撞海绵,读码准确率在99.99%以上,读码速度少于1秒,没电了还能像扫地机器人一样自动充电,最多1.5小时充满,可连续工作8小时,每小时处理包裹可达2万单,减少日常仓内作业人员70%。快递分拣机器人出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工作出错率的同时,取代了大部分快递分拣员的工作。书中提到的是农场里的机器和安保巡逻的机器巡逻员,都在向读着暗示未来社会中许多工作都可能会被机器人取代,在科技时代,人类的生活将会发生巨变。科技的进步改变了固有的生产方式,进而引发社会分工改变,机器取代人工,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文中对机器取代人工的描写,传递出作者的悲观和对科技的不信任感,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社会的担忧。
艺术特色
《北京折叠》的笔触踏实淡定。一般的反乌托邦小说,情节基本是上层压榨下层,下层在隐忍中酝酿反抗,直至冲突爆发,下层终于推翻上层或是被上层镇压。但郝景芳却以去戏剧化的方式,在平铺直叙中娓娓道来,只为了向读者展示她眼前的这座城。
这个被人为区隔的三层空间里并没有激烈的冲突,老刀为了给人送信,从第三空间到了第二空间,又来到了第一空间,之后带着第一空间的回信又回去了。没有生死抉择,也没有天人交战,好几次在老刀即将有可能面临危机或波折的时候,之后的剧情却又波澜不惊地滑过去了。老刀路过的、看到的,都是平凡的人、事、物,但这种平凡反而营造出了最贴近真实的氛围。正因为情节的平淡和作者的克制,读者才不会被戏剧冲突吸引过多注意力,更能纯粹地体味这个社会带给人的感受,真实得令人胆寒。这种真实感,正是《北京折叠》吸引人的首要因素。
作品影响
获奖
2016年8月21日,该作品获第74届雨果奖颁奖中短篇小说奖。
2017年12月,该作品获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开放叙事奖。
作品评价
当代作家刘慈欣:“她写得很好,我知道,她的中短篇小说《北京折叠》写得很好,跟她其他的科幻作品都不一样。”
出版信息
2014年,这篇小说被《文艺风赏》、《小说月报》等文学刊物选中刊发,之后又引起了《三体》英文版译者、科幻作家兼翻译家刘宇昆的注意,他把《北京折叠》译成英文,收录于《看不见的星球:中国当代科幻小说选集》中,该书于2015年11月在美国上市。
作者简介
郝景芳,天津人,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2006—2008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她曾于2002年夺得过第四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从大学时期便开始创作科幻小说,曾以《谷神的飞翔》获2007年首届九州奖暨第二届原创之星征文大赛一等奖,凭借《祖母家的夏天》获2007年《科幻世界》科幻小说银河奖读者提名奖,出版过科幻长篇小说《流浪玛厄斯》和《回到卡戎》。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21 17:05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