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忍冬(拉丁学名:Lonicera elisae Franch.)是
忍冬科,忍冬属落叶
灌木,高可达3米;冬芽近卵圆形,有数对亮褐色、圆卵形外鳞片。叶纸质,
叶片卵状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或椭圆状矩圆形,两面被短硬伏毛,下面被较密的绢丝状长糙伏毛和短糙毛;花与叶同时开放,总花梗生小枝顶端苞腋,
苞片宽卵形至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花冠白色或带粉红色,长漏斗状,
裂片稍不整齐,卵形或卵状矩圆形,果实红色,椭圆形,种子淡黄褐色,稍扁,矩圆形或卵圆形,4-5月开花,5-6月结果。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高达3米多;
幼枝无毛或连同叶柄和总花梗均被短糙毛,刚毛和腺毛,二年生小枝常有深色小瘤状突起。冬芽近卵圆形,有数对亮褐色、圆卵形外鳞片。叶纸质,卵状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或椭圆状矩圆形,长(3-)5-9(-12.5)厘米,顶端尖或渐尖;两面被短硬伏毛,下面被较密的绢丝状长糙伏毛和短糙毛;叶柄长3-7毫米。
花与叶同时开放,总
花梗出自二年生小枝顶端苞腋,长0.5-2.8厘米;苞片宽卵形至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5-)7-10毫米,下面被小刚毛;相邻两萼筒分离,有腺毛和刚毛或几无毛,萼檐长1-2毫米,有不整齐钝齿,其中1枚较长,有硬毛及腺缘毛或无毛;
花冠白色或带粉红色,长漏斗状,长(1.3-)1.5-2厘米,外被糙毛或无毛,筒细长,基部有浅囊,裂片稍不整齐,卵形或卵状矩圆形,长约为筒的1/3;
雄蕊不高出花冠裂片;花柱稍伸出,无毛。果实红色,椭圆形,长10毫米,疏被腺毛和刚毛或无毛;种子淡黄褐色,稍扁,矩圆形或卵圆形,长3.5-4毫米,平滑。花期4-5月,果熟期5-6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河北、山西南部、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安徽西南部(岳西、金寨)和浙江西北部(西天目山)、河南北部和西部、湖北西部及四川东部。生长在海拔500-1600米(陕西和甘肃可达2300米)的沟谷或山坡丛林或灌丛中。
繁殖方法
种子采集与处理:果实逐渐成熟,将采回的浆果堆沤至稍腐烂,放入盆中踩踏并反复搓洗、滤除果浆、剩余核果、堆放在室外阴干以及等待催芽处理。因北京忍冬具有深度休眠的特性,用湿沙拌种子冬储催芽,打破休眠,显著提高发芽出苗率。处理种子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月中旬,种子混沙拌匀后,堆放坑内,几个小时即能冻透。在室外选择地势高燥、不积水的场所,挖1-1.2米宽,0.4米高的坑,长度视种子处理数量而定,先在坑底铺一层2厘米厚的细沙,然后将种子与湿沙按1:3的容积比拌匀,堆放在坑内,基本与地表持平,覆5厘米厚湿沙,外面盖10厘米厚土。春季土壤解冻后取出,堆放地面,保持湿润,每天翻动2-4次,外面覆盖塑料,有1/3种子发芽即可播种。
播种:中国辽宁春播一般在4月下旬进行,过早播种地温低,种子不易萌发;过晚播种,种子根系尚未生长发育完整,地下土壤就迅速干燥,出苗率受影响。播种前3天,将育苗地进行灌溉浇水,如育苗地为壤土性质,浇水后3天即可播种;如土壤质地沙性较强,可视天气状况适当再早0.5天或1天播种。可进行垄播,行距50厘米,开沟深度4厘米,均匀撒入催芽过的种子,播种量35千克/667平方米,播后及时覆土,厚度1.5-2厘米,迅速镇压保墒,7天后,苗木陆续出土。
栽培技术
选地:人工造林时应选择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荒山荒地,坡向为北或东北,因北京忍冬有一定的耐阴性,一般造林时不必大面积破坏原有的自然植被,减小造林投入。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单位面积内植被的整体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的生态效益。北京忍冬造林生长几年后,冠幅在1.5-2米,因此,造林密度根据原有自然植被状况,参考3米×3米的株行距或密度更低一些,形成混交次生群落。
造林:以春季植苗,并且浇水覆膜效果较好,新植幼树在1-2年内,根据自然降雨状况,每年补浇水2-3次,待幼树根系基本发育完整后,幼林就能独自度过一些春秋的极端干旱天气,达到自然生长。
封育措施:采取大面积的封山育林,封山禁牧措施,能有效保护天然次生群落的天然更新,保证植物资源的原生态和完整性,封育后的大面积自然植被,虽然北京忍冬的种群数量并不会很多,但是群落内的其他植物品种和数量会更加丰富,乔木、灌木、草本等形成合理的结构,有效利用阳光、土壤、空间等,保证各种植物的喜光、耐阴特性,都有独特的自然空间,单位面积的植物生物量达到最大,形成最稳定的生态系统,也保证了植物及动物资源多样性的保护。
主要价值
北京忍冬是中国北方早春开花树种,花白色或粉红色,可观赏;浆果红色,椭圆形,味甜,可食用。北京忍冬是城镇园林绿化、农村退耕还林广泛栽植树种,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植物现状
2024年4月22日,赤峰市林草种质资源普查队在宁城县黑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早春开花植物的外业调查期间,发现两种新纪录植物。经内蒙古大学教授、植物分类学研究专家赵利清现场鉴定,新纪录植物其中一种为北京忍冬。11月,经植物分类专家鉴定,赤峰市境内发现北京忍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