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毯织造技艺(北京宫毯织造技艺),北京市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北京手工地毯旧称“官坊毯”,又称“宫毯”。
织毯技术西汉时由西域传入中国,到唐代,中原地区的地毯织造已大致成熟。元代织毯业兴盛,出现了大规模的织毯作坊。明代官营织毯机构开始织造高质量的官坊毯。入清以后,北京官坊毯的图案渐渐形成多民族色彩、纹样相融合的艺术风格。
20世纪以来,北京宫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900年,北京宫毯在法国巴黎世博会上获得金奖。1920年,北京宫毯作坊已有354家,成为中国地毯的主要产地之一。1956年,公私合营的北京第一地毯厂成立,后与地毯三社合并,更名为“西城地毯厂”,1965年又更名为“北京市地毯五厂”。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北京宫毯出口处于鼎盛期,在国际上获得广泛的声誉。
工艺特征
北京手工地毯织造技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织毯使用专业设备,即机梁;二是织毯专用工具和量具;三是织毯按传统可分为抽绞地毯织造和拉绞地毯织造两种技艺类型。
北京宫毯特点是:一、图案设计精细,构思完美;二、选料精心,配线准确;三、加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北京手工地毯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和北京宫廷艺术的特色,业内称之为“京式地毯”,并在其基础上向民间拓展,使之既存皇家气派,又有民间韵味。
工艺流程
北京宫毯的生产过程,从选择原材料到生产出成品需要进行以下工序,即经过捡毛、开毛、梳毛、纺纱、加捻、染色、绘图、上经、编织、平毯、片活、洗毯、剪雕、修整等多道工艺过程,每道工艺又各有独特的操作要领。总的来讲,生产工艺流程大体上可分为三大工序:第一步,前期准备;第二步,织毯成型;第三步,美化整理。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北京宫毯织造技艺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宫廷皇家艺术的结合,并且在此基础上又向民间广泛拓展。它既具有皇家气派,又具有民间韵味。
传承状况
能全面掌握北京宫毯织造技艺全套工艺的只有国家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康玉生。康玉生已经将近80高龄,他的徒弟
王国英是北京市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她是较为全面掌握宫毯织造技艺的传承人,是北京宫毯织造技艺传承发展的中坚力量。
北京宫毯织造技艺在当下存续,仅王国英一人能织造高难度的宫毯,苗桂福和高春荣即将退休,仅余初学织毯的张立红,试想王国英退休后,北京宫毯织造技艺将面临更严峻的传承危机。
传承人物
康玉生,男,汉族,1933年02月01日出生,籍贯北京。北京市一级工艺美术大师,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地毯织造技艺(北京宫毯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北京华方地毯艺术有限公司获得“北京宫毯织造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1984年,“京式”地毯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金杯奖。
1987年,“古纹式”地毯获北京地毯行业抽绞地毯第一名。
1989年,“云鹿”地毯获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
1990年,“玉兰盛开”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金杯奖。
2004年,北京手工地毯参加第100届法国博览会获组委会奖。
2005年,盘金丝毯获北京工艺美术珍品证书、获第二届“工美杯”金奖,在第六届中工美大师博览会上获“百花杯”金奖。
社会活动
康玉生第五代徒弟王国英,在2003年至2005年间,在与大师等众人的合作下,抢救出濒临失传的宫廷盘金丝毯工艺,并织做成功,获得政府部门颁发的珍品奖和工美协会颁发的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