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专题博物馆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北京大学西校区内,于1993 年5 月27 日正式开馆,是全国高校中第一座现代化博物馆。博物馆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展厅建筑面积2000平面米,实测展厅使用面积1200平方米。由北京大学和美国友人阿瑟·姆·赛克勒博士和吉莉安·赛克勒女爵士合作建成。
发展历史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北京大学西校区。1986年破土奠基,1993年5月27日正式开馆。展厅面积约2000平方米,藏品包括:石器、铜器、甲骨、陶器、瓷器、书画、碑帖等几大类。基本陈列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时期、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辽金元明时期九个部分。另外的一些临时展览,多为与兄弟馆的合作展览。
1993年5月开馆,由北京大学和美国友人阿瑟·赛克勒博士合作建成。 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展厅面积为2000平方米。现收藏有数万余件藏品,其中多为中国考古学各时期的典型标本,如周口店北京猿人石器,新石器时代不同考古学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商代甲骨文,山西曲村西周古墓葬出土的铜器、玉器等,还有陶器、钱币、封泥和民俗文物等。这些藏品始于本世纪20年代北京大学考古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以后陆续汇集了北京大学博物馆和燕京大学史前博物馆的收藏。50年代后,陆续增添了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系)从田野考古工作地点获得的教学标本,国内各文物、考古机构和博物馆调拨、赠送的物品,还有海内外文物收藏家捐赠的文物。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于1986年破土奠基,1993年5月27日正式开馆。本馆的藏品大致有四个来源:
一、北京大学在1952年设置考古专业之前的收藏;
二、前燕京大学史前历史博物馆的藏品;
三、考古专业建立后从田野考古发掘现场带回来的教学标本;
四、博物馆筹备期间各地文物、考古机构赠送或调拨的展品。
早在1922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便成立了中国最早的考古研究室,开展了一些田野考古工作并开始逐步收集古代文物。稍后,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成立,下设考古研究室,同时成立了博物馆专修科并建立了北京大学博物馆,收集了一些古物及民族学标本。1952年院校重新调整,北京大学历史系建立了考古专业,上述收藏便都归入了考古专业标本室。
燕京大学也是较早收藏古物的学校之一,并成立了燕京大学史前博物馆。古人类学家和史前考古学家裴文中和日本考古学家鸟居龙藏都曾在该馆任职,帮助收集了不少古代文物标本。院校调整后也都归入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标本室。
考古专业建立以来,先后在全国许多地方进行了田野考古工作,发掘了多处古代遗址其中较为重要的有陕西西安半坡、岐山与扶风的周原;河南洛阳的王湾、山西曲沃曲村、辽宁营口金牛山遗址等。上述发掘所得标本,绝大部分都存放在当地文物考古机构或博物馆,只选取了少量教学标本。这些标本都成为中国教学和陈列的重要资料。
建筑布局
该馆馆舍为仿古建筑,与校内其它建筑风格一致,古朴典雅。其展览分为两部分:一是中国考古教学标本系列展,按时代和考古学文化顺序陈列:另一部分为北大考古学系来考古工作成果展,按工作地
点集中陈列,已展出的有“金牛山人”、山东长岛北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山西曲沃曲村晋文化墓葬”、“河北磁县观台窑址”等。馆藏品共有2万余件,多为考古教学典型标本,如旧石器时代重要考古地点出土石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典型器物,商代的甲骨文,西周古墓和遗址出土的铜器、玉器及陶瓷、钱币封泥和民俗文物等。置身其中,你会感到一种浓厚的学术气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博物馆常年展出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收藏的考古教学和研究标本,定期组织展示考古学重要工作成果的陈列,组织由其他博物馆和学术科研机构主办的交流展览。展览注重运用考古学出土资料,注重选取有准确出土地点的考古发掘品,根据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按时代、地域和考古学文化组织展品,特别展出了一些出于同一考古地层单位的器物群组。
博物馆中安装了先进的空调系统、照明系统、防盗与防火报警系统和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为妥善保护和充分利用馆藏文物提供了良好条件。
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致力于教学、科研同时积极为社会服务,为学习中国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的学生提供观摩标本和教学实习的条件,向社会展示中国考古学工作成果,普及考古学知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博物馆开馆以来,热情接待来馆参观的国内外宾客,接待配合教学的学生参观,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参观信息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校本部。乘车路线:乘332、718、732、808路,运通106、114路,320支路、332支路、355支路等公交车到北大西门站下车步行5分钟。
开放时间:9:00—17:00(16:30停止进场)
门票:免费开放(凭有效证件)
赛克勒
阿瑟·姆·赛克勒博士(Dr. Arthur M. Sackler)是美国知名医药学家、慈善事业家和艺术品收藏家。他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30年代,他曾募捐支持白求恩大夫在中国救治抗日将士的工作。70年代,他受中国政府邀请,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提供有益的咨询。赛克勒先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为透彻理解中国文化,他搜集了大量的古代文物。他慷慨资助研究和保护中国古代文物的工作,赞助建造了三座亚洲艺术博物馆: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赛克勒美术馆、美国哈佛大学的赛克勒博物馆和中国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阿瑟·姆·赛克勒于1913年8月23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他在纽约长大,学业主要涉及艺术、科学和人文科学。1933年,阿瑟·姆·赛克勒在纽约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37年,他获得了医学学位。阿瑟·姆·赛克勒博士非常关注中国的文物保护事业。他决定与北京大学合作兴建一所用于教学的博物馆,他希望这座博物馆能够成为一个现代博物馆的范例,同时也为北大学生提供学习博物馆学的场所。1987年5月26日,阿瑟·姆·赛克勒博士因心脏病突发,在纽约去世。
主要展览
2021年7月10日,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将推出“吉金耀河东——山西青铜文明特展”,展览以山西青铜文化的历史进程为线索,展示山西孕育的青铜文化,涵盖所爵、鼎、觥、鬲、簋、豆等多种青铜器形。
铜器介绍
吉金,青铜器的雅称。青铜是维系先秦礼制的重要资源,铜业生产亦是夏商周三代社会生产的重要门类。考古出土的青铜器往往能真实反映其时等级身份与礼制思想,揭示社会分层、列国联姻、文化交流、礼制改革等珍贵的历史信息,并为考古学文化比较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河东,山西南部古名,亦可泛指山西。山西拥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东接太行,西临黄河,“表里山河” 是对这片土地最合宜的赞词。河东青铜文明顶天而生,向土传承,历经三代,延绵不息。山西出土的大量商周青铜器,造型典雅,纹饰精美,诉说着中国历代的文化、艺术成就;山西域内的青铜冶铸遗址,拥有采矿、冶炼、铸造三环节齐备之技术形态,凸显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发明创造;山西孕育的青铜文化,见证着中原商周文明体系与北方半游牧和游牧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历史进程
本次展览以山西青铜文化的历史进程为线索,共分五个单元:第一单元“商土西疆”涵盖了二里头至晚商时期,讲述晋南地区在中原青铜文明肇源阶段的重要地位,及其在夏商时期作为中原王朝与北方地区的边地与交流孔道所经历之历史变动。第二单元“封邦河东”展示西周晋南各封国之吉金,揭示作为西周疆土的晋南地区之政治、文化与社会体系,窥见西周分封之苦心孤诣。第三单元“文质相应”依循春秋时期晋国的历史足迹,探索晋系青铜文化风格是如何在不同人群与文化的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的。第四单元“晋风流转”介绍以赵、魏、韩为主的三晋文化,描绘其对晋文化的发扬扩大,及其对秦汉制度与物质文明的深刻影响。第五单元,全面回顾北京大学和山西在考古方面的合作历史,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参考资料
博物馆简介.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宗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8 13:54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