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音乐比赛
2006年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等主办的比赛
北京国际音乐比赛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于2006年发起创立的国际古典音乐赛事,中国文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为支持单位,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主办,是中国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国际音乐比赛世界联盟”成员资格的古典音乐系列赛事。该项比赛得到了中国文化部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被中国文化部列为中国古典音乐领域重点推荐项目。
比赛介绍
北京国际音乐比赛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中国文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作为支持单位,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主办,北京亿成文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德国驻华大使馆和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文化处协办的国际古典音乐赛事。北京国际音乐比赛是中国唯一的古典音乐多学科系列比赛,创办之初即确定其面向其面向世界各地才华横溢的 年轻音乐家,推动古典音乐多乐种共同发展的目标方向。赛事包含有长笛、单簧管、大提琴、弦乐四重奏4个单项比赛,各项赛事均为中国首次举办,赛事每年举办一届,每单项4年一个轮次,并于赛后推出系列大师班及音乐周。2010年4月,比赛正式获准加入“国际音乐比赛世界联盟”(即日内瓦竞赛联盟),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该联盟成员资格的系列古典音乐赛事。
比赛宗旨
◎ 发掘培养具有卓越潜质的音乐新秀
◎ 为广大年轻音乐家提供更广阔的前景和空间
◎ 催生新作品及更全面的素养和技能
◎ 促进多元音乐文化的国际交流
创办背景
2006年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世界联盟共有120余个国际会员赛事,亚洲共有6个,日本4个及韩国2个,当时中国无一赛事列入其中,截止2010年亚洲已增至14个,中国4个(包括北京国际音乐比赛),日本7个,韩国3个。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古典音乐学习群体,也有享誉世界的音乐家,但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中国本土培养的音乐人才在国际级古典音乐赛事中能够获奖甚至进入复赛的屈指可数,能在世界一流交响乐团中立足的演奏家更是寥寥无几,甚至人数远不及日本与韩国。从音乐教育的角度来讲,除了音乐文化传统、社会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差异之外,中国的西方古典音乐学习者在其成长过程中,能够参与世界各地音乐交流项目的机会较少,出国参加包括音乐比赛在内的各种音乐交流活动,对于普通的中国家庭而言依然成本巨大,同时中国相关国际音乐项目的缺乏,也使他们的眼界和阅历难以拓展,而这种情况在除钢琴与小提琴之外的其他器乐教育方面,体现更加明显。
在中国举办国际音乐赛事,正是为了弥补这些缺憾,为此比赛制定了多类别、多领域的发展目标,并初步创立了包含4个单项的北京国际音乐比赛。而在全球国际音乐比赛中,多学科的赛事也并不多见,这正是北京国际音乐比赛最有特色的价值之所在。
赛事机制
北京国际音乐比赛的目标,是创办具备一流水准和卓越品质的国际古典音乐赛事。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最重要的就必须严格坚守公平、公正、独立的竞赛原则。赛事管理团队努力通过不断完善赛事机制以保证每一位选手得到公正的评判,让最优秀的选手脱颖而出。谁是比赛获奖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参赛选手、评委、观众对赛事公平竞赛原则和组织管理水平所给予的肯定,这才是北京国际音乐比赛最关注的核心价值。
北京国际音乐比赛采取独立运作的模式。北京国际音乐比赛管理委员会是一个常设性的,独立赛事管理机构,管委会通过对国际各大音乐赛事制度的研究,为自身比赛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拟定比赛项目发展计划,制定严格的《北京国际音乐比赛评判规则》和《评委准则》、赛事章程及执行方案,并在《评委准则》的框架下产生每届赛事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依据《北京国际音乐比赛评判规则》独立完成最终评判。《北京国际音乐比赛评判规则》和《评委准则》公示在赛事官方网站,接受社会监督,以求从制度上尽最大努力来保证选手的公平利益。《评判规则》 通过4届比赛不断完善适用,所有国际评委均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
联盟会员
国际音乐比赛世界联盟(又称日内瓦竞赛联盟WFIMC)成立于1957年,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是隶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音乐理事会成员。截至2012年,联盟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会员比赛124个。“北京国际音乐比赛”于2010年4月正式加入该联盟,
北京国际音乐比赛通过联盟的权威推介与宣传渠道,将进一步扩大该项赛事的国际影响力,吸引世界上更多的优秀音乐人才和一流音乐大师参与比赛,进而帮助获奖选手登上更为宽广的事业发展舞台。这对于推动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增进中外音乐文化交流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委约作品
北京国际音乐比赛始终积极倡导新作品的创作与推广,每届比赛所涉及的各专业项目均委约作曲家专门创作一首当代作品,作为选手参赛曲目,为本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当代经典作品,这是BJIMC赛事每届必备的传统内容。并且北京国际音乐比赛还得到西门子艺术基金会(Ernst von siemens musikstiftung)的委约作品资助。2006年长笛比赛新作品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叶小刚《十二月的菊花》
2009年单簧管比赛新作品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教授 何训田《香之舞 I》
2010年大提琴比赛新作品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教授 何训田《香之舞 II》
2011年弦乐四重奏新作品 上海音乐学院 作曲教授 何训田《香之舞 Ⅲ》
2012年长笛比赛新作品 德国作曲家Birke Bertelsmeier女士 创作中
2013年单簧管比赛新作品 德国作曲家J?rg Widmann教授 创作中
赛事预选
北京国际音乐比赛为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每届赛事预选工作均在国外进行,由评委会主席与其他两位预选评委,共同评选出最终入围选手。北京国际音乐比赛管理委员会收到选手报名材料后,将所有选手录音CD进行标号,评委会主席及预选评委根据选手编号决定入围选手,预选结果产生即不可更改。
2006年第一届长笛比赛 预选在瑞士巴塞尔进行2009年第二届单簧管比赛 预选在德国慕尼黑进行
2010年第三届大提琴比赛 预选在德国克龙贝格进行
2011年第四届弦乐四重奏比赛 预选在德国柏林进行
2012年第五届长笛比赛 预选在德国慕尼黑进行
比赛奖项、奖杯
室内乐比赛
第一名 30,000美金
BJIMC奖杯、获奖证书
比赛后参加系列音乐会
出版组合专辑CD&DVD
第二名 17,000美金
BJIMC奖杯、获奖证书
第三名 8,000美金
BJIMC奖杯、获奖证书
独奏器乐比赛
第一名 25,000美金
BJIMC奖杯、获奖证书
比赛后参加系列音乐会
出版组合专辑CD&DVD
第二名 16,000美金
BJIMC奖杯、获奖证书
第三名 7,000美金
BJIMC奖杯、获奖证书
第四名 1,000美金
获奖证书
第五名 1,000美金
获奖证书
第六名 1,000美金
获奖证书
新作品奖 1,000美金
获奖证书
本届赛事
2012第五届
2012第五届北京国际音乐比赛——长笛比赛,将于2012年10月11日至10月23日在中国北京举行。本次比赛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举办,中国文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作为支持单位,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主办,北京国际音乐比赛管理委员会和北京市亿成文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承办。
凡比赛当日年龄在32周岁以下(1980年10月10日后出生)者均可申请报名参加比赛,参赛者国籍、种族、性别不限。报名截止日期2012年7月4日。
评委阵容
主席:Paul Meisen (德国,慕尼黑音乐学院教授)
Jeanne Baxtresser (美国,纽约爱乐乐团前首席长笛演奏家)
Paul Edmund - Davies (英国,英国爱乐乐团和英国国家歌剧院长笛演奏家)
Peter - Lukas Graf (瑞士,巴塞尔音乐学院教授)
Andrea Griminelli (意大利,世界著名长笛演奏家)
韩国良 (中国,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长笛首席,中央音乐学院长笛教授)
Andrea Lieberknecht (德国,汉诺威音乐学院教授)
Massimo Mercelli (意大利,著名长笛演奏家,Emilia Romagna音乐节创始人、艺术总监)
Akiko Mikami (日本,上野学院大学教授)
Michel Moragues (法国,法国国家交响乐团长笛独奏家,巴黎国立音乐学院教授)
Wolfgang Schulz (奥地利,维也纳音乐与艺术大学教授)
历届赛事回顾
2011
2011年9月25日落幕的第四届北京国际音乐比赛(简称BJIMC)——弦乐四重奏比赛,对BJIMC这项中国唯一的国际性古典音乐系列赛事来说,具有非常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BJIMC所涉涵的长笛,单簧管,大提琴和弦乐四重奏4个在中国均为首次进行的单项赛事,已全部成功举办。今年是BJIMC第一个赛事周期的圆满结束,明年的长笛比赛又将开启下一个全新的赛事轮次,这意味着BJIMC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依然持续发展并已开始走向成熟。通过前三届赛事的不断积累,本届比赛在赛事水准,国内外影响力,发掘优秀音乐人才,促进中国音乐教育,以及增进国际间音乐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功。
世界一流的赛事水准再获肯定
本届赛事预选在德国柏林进行,经过评委会主席Wolfgang Boettcher先生,著名小提琴家Thomas Brandis先生,和中提琴演奏家Stefan Fehlandt 先生的共同评选,最终有世界不同国家的10个组合来到北京参加正赛。与往届相同,在本届比赛的10组参赛选手中,很多都有过在其他国际一流音乐比赛中的获奖经历,其中很多已是在欧洲舞台非常成熟并已发行过多张专辑的音乐家,有些选手甚至还创办了自己的音乐节。因此包括国内外众多音乐专业人士在观看了本届比赛选手的演奏之后,给予最多的评价是“水准之高令人震撼”!评委会主席Wolfgang B?ttcher先生表示,本届参赛组合的整体水准已经完全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上其他同类顶级音乐比赛的赛事水平,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认为,这样的比赛各院校相关专业应该组织学生观摩,太有学习价值了。而本届比赛的评委也和往届一样,云集了8个国家11位室内乐国际大师。 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Shmuel Ashkenasi提到,他参加了16个国际同类比赛,但是北京国际音乐比赛所邀请到的大师级评委阵容,也是自己第一次看到,选手整体水平非常高。国际评委蒋逸文教授评价比赛说:北京国际音乐比赛无论从选手和评委阵容,还是从组织筹办都是世界顶级的。它是在我参加过和评判过的众多世界国际大比赛中最专业最公正的比赛。评委苏贞教授说,本届赛事奠定了中国国际音乐大赛的标准,将成为载入中国音乐史的重要内容。上海音乐学院钱仁平教授称“评委阵容堪称厚重,选手水平让人震惊”。本届比赛冠军组合的第一小提琴手Barnabás Kelemen也感慨说,他们今年参加了3个顶级四重奏比赛,这个比赛的评委及选手水准是最高的。
欧洲室内乐学院专门为本届比赛增设了“青年弦乐四重奏最具潜力奖”,而在本届比赛参赛组合中年龄最小的,来自中国上海的Simply Quartet最终摘得了这个奖项。此外,芬兰Kauniainen音乐节艺术总监、大提琴家 Seppo Kimanen先生还邀请赛事并列冠军组合Kelemen Quartet在芬兰音乐节上进行演出,并期望与赛事长期保持合作关系,为BJIMC获奖音乐家提供更多演出机会。
吸引世界一流的选手和国际顶级的评委,是BJIMC几年来为保证赛事品质所秉承的一贯理念,并也因此得到了音乐界和观众的充分肯定和普遍赞赏。
此外,一流作曲家为比赛创作委约作品,是BJIMC保持一流赛事水准的重要组成部分。BJIMC每届比赛均邀请著名作曲家创作一首作当代作品做为选手参赛曲目,叶小刚先生为第一届比赛创作了《十二月的菊花》,何训田先生更是连续三届为比赛创作了《香之舞》系列,获得了赛事评委们的高度评价和赞誉。为了向多年来曾给予比赛无私帮助,并对推动比赛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人士和机构表达敬意和感谢,BJIMC专设了“北京国际音乐比赛杰出贡献奖”,本届比赛颁发的赛事历史上第一个“杰出贡献奖”,便被授予了何训田先生。第五届BJIMC已签约德国作曲家Birke Bertelsmeier女士为长笛比赛创作新作品,同时第六届BJIMC也将签约德国著名作曲家 J. Widmann创作单簧管比赛新作品,并得到了西门子艺术基金会(Ernst von siemens musikstiftung)的委约作品资助。
赛事的国内外影响力不断增强:
凭借连续四届赛事在国内外选手和评委之中所积累的良好口碑,BJIMC的国际知名度正不断提升。本届比赛并列冠军组合成员Barnabás Kelemen和其他一些选手表示,在欧洲音乐界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在中国有一个水平很高的“北京国际音乐比赛”,他们在参赛之前就已经对该项赛事的历史有所了解。
德国巴伐利亚广播音乐记者Philipp Martin Greiner在赛前便与比赛管理委员会联系,从复赛一直跟踪采访至颁奖音乐会结束,并已将赛事报导及采访在巴伐利亚音乐广播播出。而日本著名古典音乐评论人Yawara Watanabe(渡边和)先生,更是自己主动来到北京全程观摩了本届全部比赛,并对赛事创办人张勇先生进行了专访,并说自己也观看过许多国际上赫赫有名的弦乐四重奏比赛,但BJIMC此次邀请到评委水准之高还是让他感到非常吃惊。同时德国“德新社”在颁奖音乐会后也及时报到了赛事过程及获奖名单,德国巴伐利亚广播还将在圣诞节前后专门安排播出获奖者录音及赛事委约作曲家何训田先生的作品“香之舞III”。
从第一届比赛开始受邀在德国、意大利驻华使馆举办经典音乐会之后,BJIMC今年又接受了德国驻华大使Michael Schaefer先生的邀请,赛后由本届并列冠军组合Quatuor Za?de及芬兰评委Seppo Kimanen先生在其官邸再次举办了经典音乐会。德国驻华大使Michael Schaefer先生在音乐会上发表了真诚而感人讲话,他在发言中说,自2006年BJIMC创办以来,德国驻华使馆就开始给予比赛支持与帮助。这个比赛为全世界才华横溢的年轻音乐家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舞台,为促进中国和世界古典音乐文化的交流建立了一个桥梁。在过去的四年时间里,张勇先生和他的团队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他们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们一直坚守信念,保持赛事的独立和公正,得到了多位世界著名音乐家的认可和赞扬。
Michael Schaefer先生最后谈到,他认为BJIMC现在已经是中国古典音乐界最重要的项目,成为了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的纽带。他谨向张勇先生和他的团队致敬,并希望他们今后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
2011第四届北京国际音乐比赛---弦乐四重奏 评委阵容:
(评委会主席)Wolfgang B?ttcher :德国,柏林音乐学院大提琴教授Shmuel Ashkenasi :以色列,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
Hatto Beyerle:奥地利,欧洲室内乐学院艺术总监
Zhinuo Ding:中国,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Jean Marie Gamard:法国,法国巴黎音乐学院教授
蒋逸文:美国,上海弦乐四重奏第二小提琴
Seppo Kimanen:芬兰,西贝柳斯弦乐四重奏成员,芬兰Kauniaisten 音乐节艺术总监
Mikhail Kopelman:乌克兰,柯贝尔曼弦乐四重奏组第一小提琴,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
Johannes Meissl:奥地利,海顿室内乐学院副院长及教授,国际夏季学院(布拉格)艺术总监Hariolf Schlichtig:德国,慕尼黑戏剧与音乐学院中提琴及室内乐教授
苏贞:中国,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教授 2011第四届北京国际音乐比赛---弦乐四重奏 获奖组合:
并列第一名:Kelemen Quartet (匈牙利)
并列第一名&新作品奖:Quatuor Za?de (法国)
第二名:空缺
第三名:Cuarteto Quiroga (西班牙)
青年弦乐四重奏最具潜力奖:新魄力弦乐四重奏组(中国)
2010大提琴
2010年8月5日至7日,本届赛事预选在德国Kronberg Academy进行,通过三天认真而细致的工作,本届评委会主席Raimund TRENKLER先生、评委Walter GRIMMER先生及他的同事们通过选手的CD录音筛选出44名选手进入在北京的最后3轮比赛。
本届比赛选手来自全球22国家的93人报名参加
国际报名选手:60人
中国报名选手:33人(国内院校21人,海外院校12人)入围选手:44人(其中8人为中国选手)
入围中国选手包括: 毕笑一 德国科隆音乐学院
李若迪 德国科隆音乐与舞蹈大学
吕冰夏 中央音乐学院和新加坡杨秀桃音乐学院
仵代岱 新加坡杨秀桃音乐学院
张 集 中国爱乐乐团 周润青 上海音乐学院
经过团队的艰苦努力, 2010年迎来了第三届北京国际音乐比赛-大提琴比赛,这是中国首次举办的国际性大提琴比赛。
2010年10月22日晚,北京美爵酒店宴会厅,所有参赛选手、各国评委、各院校大提琴专家、媒体及各界嘉宾出席了第三届北京国际音乐比赛开幕式酒会,评委主席Raimund TRENKLER代表各国评委发言,对中国第一次举办国际性大提琴比赛,所汇聚到的参赛选手整体水平之高,国际一流评委人数之多感到惊讶。主办方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王建国以及中国大提琴学会主席俞明清教授对于比赛给大提琴专业领域所作出的贡献也给予了充分肯定。执行总裁张勇先生代表团队对比赛的工作以及今后的比赛发展做了简单汇报。
开幕酒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是比赛选手抽签仪式,这是选手开赛前最关注的内容。管委会为各国选手精心设计了抽签环节,主背板上悬挂了40多个不同画面的中国手工绘画精致绢风筝,每个风筝的背面是选手后几天赛程的比赛顺序,风筝也作为礼品随之送给选手,为紧张的抽签仪式增加了一份惊喜,以此祝愿所有参赛选手今后的演绎生涯飞得更高更远。
本届大提琴比赛面向全世界范围邀请了10个国家的共计13位大提琴国际演奏家或教育家担任评委,每一位评委皆为享誉世界的大提琴名家。他们专业的评判以及敬业的工作态度令人敬仰。
经过预赛,初赛,复赛,最终6名选手进入决赛, 根据北京国际音乐比赛评判规则,评委会以决赛选手分数高低,依次进行投票,获奖名次须有绝大多数评委不少于10张投票认可,最终投票结果是:第一名空缺,俄罗斯的Alexander Ramm 和哥伦比亚的Santiago Canón Valencia并列第二名, 第三名中国的李若迪,第四名Matthew Zalkind美国,澳大利亚的Richard Narroway和中国的吕冰夏并列第五名。 评委认为他们还需要更多演奏经验的积累和沉淀,才能成长为更富内涵的,具备世界水准的演奏家,并勉励他们对自己的音乐生涯能够有更为远大的艺术追求。管理委员会对评委会评审结果充分尊重,以高标准的评审尺度确保国际一流赛事的定位。
在决赛投票结束后,全体国际评委特别对北京国际音乐比赛“评判规则”严谨的条款设计给予热烈掌声。
赛后举办了数场大师班及音乐会,为获奖选手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并邀请法国著名大提琴演奏家Philippe MULLER先生、奥籍华人大提琴演奏家秦立巍和新加坡杨秀桃音乐学院院长伯纳德兰斯基先生出席共同登台演出。
11月2日,比赛管理委员会与德国驻华大使馆合作,在使馆内为国际友人奉献了精彩的小型音乐会,德国驻华文化参赞冯马丁及夫人,美国驻华文化参赞何敬生先生及夫人以及绘画艺术家、演奏艺术家、社会活动家等各方嘉宾出席了本次音乐会,对才华横溢的年轻音乐家完美的演奏给予了真挚的掌声。
2010年第三届北京国际音乐比赛---大提琴比赛 评委阵容:
(评委会主席)Raimund Trenkler (德国,德国克龙贝格音乐学院院长及艺术总监)
Richard Aaron (美国,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教授)
Young-Chang Cho (韩国,德国埃森富克旺根音乐学院教授&韩国延世大学名誉教授)
Walter Grimmer (瑞士,国际著名大提琴演奏家)
Kazimierz Michalik (波兰,华沙肖邦音乐学院副院长、弦乐系主席、大提琴教授)
Ivan Monighetti (瑞士,巴塞尔音乐学院大提琴教授&莫斯科音乐学院客座大提琴教授)
Philippe Muller (法国,著名室内乐音乐家&法国国家高等音乐学院大提琴教授)
Arto Noras (芬兰,西贝柳斯音乐学院大提琴教授,纳坦利音乐节艺术总监,Paulo 国际大提琴比赛艺术总监)
Walter Nothas (德国,慕尼黑音乐学院大提琴教授)秦立巍(中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杨秀桃音乐学院教授,上海金茂音乐厅艺术总监)
Uzi Wiesel (以色列,特拉维夫音乐学院教授&悉尼音乐学院大提琴教授)
杨洋(中国,中国爱乐乐团助理艺术总监&杭州爱乐乐团艺术总监)
俞明清(中国,中央音乐学院大提琴教授&中国大提琴学会会长)
2010年第三届北京国际音乐比赛---大提琴比赛 获奖选手:
第一名: 空缺并列第二名Alexander Ramm (俄罗斯/立陶宛,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
并列第二名Santiago Canón Valencia (哥伦比亚,新西兰怀卡托大学
第三名 李若迪 (中国,科隆音乐与舞蹈大学)
第四名Matthew Zalkind (美国,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
并列第五名 吕冰夏 (中国,中央音乐学院&新加坡杨秀桃音乐学院)
并列第五名Richard Narroway(澳大利亚,芝加哥西北大学)
新作品奖 毕笑一 (中国,科隆音乐学院
2009第二届
2009年4月25日,第二届北京国际音乐比赛-单簧管比赛在北京威斯汀酒店开幕,拉开了中国首个国际性单簧管比赛的序幕。比赛邀请全球9个国家的13位评委组建了评审委员会。2月底在德国慕尼黑音乐学院评委主席Gerd Starke先生、著名长笛演奏家Paul Meisen先生及单簧管演奏家蒋彬伟先生进行了预选工作,最终在117位报名选手中,评选出53位入围选手。赛程分初赛、复赛、半决赛、决赛四轮在北京音乐厅进行。
经过比赛预选,最终有52名选手获资格亲临北京比赛现场进行初赛。在10余天的比赛中,通过初赛、复赛、半决赛、决赛的角逐以及评委评分及投票,最终比赛第一名由俄罗斯选手 Valentin URYUPIN 摘得,并同时囊获中国作品奖,获得了本届比赛最大的嘉奖。来自以色列的Moran KATZ获得第二名、来自日本的Chikako KONDO和来自澳大利亚的Eloise Susannah FISHER获得并列第三名,值得一提的是经评委会一致决定,特别授予来自韩国的 Han KIM “最具潜质新人奖”,这也是本届比赛一个意外的亮点,同时也为国际单簧管界发掘了一颗未来之星。 比赛组委会为获奖选手提供高额奖金作为有潜质的新人日后的发展基金,奖金总额度高达48000美金。其中第一名奖金25000美金,第二名奖金12000美金,第三名7000美金,四、五、六名及中国作品奖奖金分别为1000美金。
各国选手精湛的技艺以及对艺术独有的感悟在北京赛场上充分展现,在中国古典音乐界掀起一阵交流的热潮,为日趋向前的中国古典音乐发展平添了一抹朝气。众多高水准的选手参赛再次充分验证了北京国际音乐比赛的世界级定位,这里和众多国际音乐比赛一样,成为众多选手点亮自我的舞台。
经过长达四年的前期策划与准备,活动创始人、总策划人张勇先生率领核心团队精心策划、组织并全力实施的2006年至2009年的”第一届长笛比赛“和”第二届单簧管比赛“已取得圆满成功。
拥有丰富古典音乐活动策划经验的优秀团队严格遵照国际竞赛模式,全力打造的中国首个国际古典音乐系列比赛,在古典音乐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宏观的掌控与细节的把握以及策划团队忘我的工作保证了比赛高品质,高规格的世界级水准。
比赛评委会由13位评委组成(10位国外评委、3位国内评委),评委会主席由拥有极高国际声望的德国著名单簧管演奏家、教育家Gerd STARKE担任,其他12位评委也都是在国际、国内享有盛誉的著名单簧管演奏家及教育家。
本次比赛的艺术性与公平性,均达到国际音乐比赛水准,由非音乐独立管理机构组织承办,并以缜密而审慎的态度,经过反复论证与讨论,制订了科学而严谨的比赛评判规则,从制度上保证了比赛的公平、公正性。
比赛预选全部在德国慕尼黑进行,组委会特组织人员专程前往亲抵德国慕尼黑,与本届比赛的评委会主席Gerd STARKE先生及其他两位专家(非本届比赛评委)一起,听取录音资料并现场打分,确定选手的参赛资格。比赛的曲目完全按国际水准平选取。比赛组委会还特邀清华美术学院潘毅群教授为比赛设计了奖杯:音符无序地堆叠组合,沉寂与浮想的乍现充分寓意了北京国际音乐比赛发掘新人,推出新人的宗旨。全手工雕刻, 24K 纯金镀造,附有全体评委签名,这一件 创意与制作完美结合的艺术品, 细致的雕琢与精良的材质,更彰显了北京国际音乐比赛注重品质、精益求精的理念。
2009第二届北京国际音乐比赛---单簧管比赛 评委阵容:Gerd Starke (德国,著名单簧管演奏家、教育家)
Eduard Brunner (瑞士,萨尔布吕肯音乐学院教授)
Giammarco Casani (意大利,罗马交响乐团单簧管首席)
Michael Collins (英国,国际著名单簧管演奏家)
Philippe Cuper (法国,巴黎国家歌剧院单簧管首席)
范磊 (美国,美国劳伦斯大学单簧管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单簧管客座教授)Wenzel Fuchs (德国,柏林爱乐单簧管首席)
黄远涪 (中国,中央音乐学院单簧管教授&中国单簧管学会主席)
Charles Neidich (美国,国际著名的单簧管演奏家、录音艺术家&美国朱莉亚音乐学院单簧管教授)
Evgeny Petrov (俄罗斯,莫斯科音乐学院单簧管教授)
陶纯孝 (中国,中央音乐学院单簧管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前教科司司长)
Masaharu Yamamoto (日本,东京国立艺术大学单簧管教授)赵曾茂 (中国,上海音乐学院单簧管教授)
2009第二届北京国际音乐比赛---单簧管比赛 获奖选手:
第一名及中国作品奖Valentin URYUPIN(俄罗斯,莫斯科国立音乐学院)
第二名Moran KATZ(以色列,美国朱莉亚音乐学院)
并列第三名Chikako KONDO(日本,东京交响乐团
并列第三名Eloise Susannah FISHER(澳大利亚,凡尔赛音乐学院)
第五名Mathieu ROSKAM(比利时,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
第六名Maja pawelke(德国,美国朱莉亚音乐学院)
最具潜质奖Han KIM(韩国,首尔艺苑艺术学校)
2006第一届
2006年4月23日,第一届北京国际音乐比赛-长笛比赛在北京港澳中心瑞士酒店开幕,正式拉开中国首个国际性长笛比赛的序幕。世界著名长笛演奏家及教育家Aurèle Nicolet先生担任评委主席,比赛邀请了全球7个国家的14位评委组建了评审委员会。比赛共收到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127名选手报名参赛。赛事预选在瑞士巴塞尔进行,除预选外赛程分初赛、复赛、半决赛、决赛四轮在北京音乐厅进行。
国际高水准参赛选手
来自全世界28个国家、地区的127位选手报名,预选赛后70位选手进入了北京的比赛现场。在这些选手中,不乏在各类国际长笛比赛中获奖的优秀选手。如:Yuki Koyama (曾获第六届神户国际长笛比赛一等奖),Clement Dufour (曾获第七届让-皮埃尔·朗伯尔国际比赛一等奖),Sibei Weng/翁斯贝(中国)(2004年第54届慕尼黑ARD国际音乐比赛,第四名),Denis Buryakov(曾获让-皮埃尔·朗伯尔国际长笛比赛二等奖,获慕尼黑ARD国际长笛比赛特别表演奖),Schneider Loic(曾获第七届让-皮埃尔·朗伯尔国际长笛比赛一等奖),Katalin Nagy(曾获让-皮埃尔·朗伯尔国际长笛比赛特别表演奖)等十几位曾获得国际比赛大奖选手。多位比赛评委谈到,在中国举行的第一届比赛中,除了这些佼佼者之外,参赛选手整体水平之高让评委们感到意外。
国际权威评委团:
比赛评委会主席由世界“长笛之父”莫伊斯(Marcel Moyse)的高足和继承人,世界三大长笛大师之一,瑞士人尼柯莱(A.Nicolet)先生担任。评委会的其他14名成员也都是当今活跃在国际乐坛、国内音乐界顶级水平的长笛演奏家和著名的资深长笛教育家,如芬兰赫尔辛基交响乐团首席长笛阿兰柯Petri Alanko,著名长笛演奏家麦森Paul Meison,法国里昂音乐学院长笛教授比尔诺德 Philippe Bernold,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瓦维莉娜Alexandra Vavilina等;从而保证了此次比赛在评判标准上的国际化,也促进了演奏流派的多元化。
与交响乐团、室内乐团及著名演奏家的合作:
比赛邀请了著名的北京交响乐团作为比赛的协奏乐团;室内乐团由旅德小提琴家谭力玮、旅瑞中提琴演奏家王昌海、旅法大提琴家朱亦兵组成的活力三重奏Vigor Trio担任;比赛钢琴伴奏由法国里昂音乐学院教师布格诺Laetitia Bougnol和意大利拉夏德方音乐学院教授卡特Francesca Carta担任,两位青年钢琴家都曾与欧洲音乐家合作灌录唱片,有着十分丰富的伴奏经验,十分擅长室内乐的演奏。另外比赛还特别邀请到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叶小纲作为比赛的特邀作曲家,为比赛专门创作乐曲《十二月的菊花》。
专业的管理、卓越的策划组织:
比赛官方网站开通了中文、英文、法文、德文、日文5种语言,为参赛选手提供专业细致的服务;比赛的各个流程和细节按照最严谨专业的方法给予了最妥善的处理,使紧张的赛事在有条不紊的安排下进行直至结束;比赛还调动了各类主流媒体资源,包括人民日报、北京晚报、China daily等四十余类平面传媒,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电视传媒机构、北京音乐台(独家广播协办媒体),也对赛事做了大量宣传; 严谨公正的组织流程和比赛服务使得比赛的承办方北京亿成文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获得了尼柯莱先生的高度赞许。在赛后他亲笔题写了:“非常高水平及卓越的组织运作、完全民主的评选! 欧莱勒·尼柯莱”作为对此次赛事组织工作的嘉奖。
顶级视听盛宴暨颁奖音乐会:
赛后主办方举办了隆重的颁奖音乐会,评委们亲自登台,以其精湛的演技博得了现场经久不息的掌声。在北京音乐厅,国内的长笛演奏学生及爱好者们现场领略到国际音乐大师的风采。
2006第一届北京国际音乐比赛---长笛比赛 评委阵容:
Aurèle Nicolet (瑞士,世界著名长笛大师)Christiane Nicolet (瑞士,长笛演奏家&瑞士巴赛尔广播电视台音乐制作人)
Petrik Alanko (芬兰,长笛演奏家&芬兰赫尔辛基交响乐团首席长笛)
Philippe Bernold(法国,法国里昂音乐学院长笛教授)
陈三庆(中国,北京交响乐团首席长笛)
樊曼侬(中国台湾,著名长笛教育家)
Raymond Guiot (法国,著名长笛教育家)
何声奇(中国,上海音乐学院长笛教授)
金昌国(日本,东京艺术学院长笛教授)
Paul Meisen (德国,著名长笛演奏家教育家)
Felix Renggli(瑞士,德国弗赖堡高等音乐学院长笛教授)
Alexandra Vavilina (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长笛教授)朱同德(中国,中央音乐学院长笛教授)
朱骥(中国,四川音乐学院长笛教授)
2006第一届北京国际音乐比赛---长笛比赛 获奖选手:
第一名Lo?c Schneider(法国,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
第二名Denis Bouriakov(俄罗斯,芬兰坦佩雷音乐学院)
并列第三名Andrew John Day(澳大利亚,美国朱莉亚音乐学院)
并列第三名Andreas Kissling (德国,柏林艺术大学
第五名张俏(中国,印地安那音乐学院)
第六名Yuki Koyama(日本,庆应义塾大学
参考资料
WFIMC.World 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s.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7 22:11
目录
概述
比赛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