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史(插图本)》是2009年6月1日由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史系列图书,作者是张仁忠教授。本书从历史学的角度介绍了北京城的历史变迁。内容包括:“远古的北京”、“商代至唐代的北京”、“金代扩大辽南京城为都城——中都”、“元代在金的中都东北建都城——大都”等。
它以时间为序,并站在历史学的角度,对殷商时期到当代北京城这数千年来的历史变迁、城市规划等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同时对于部分历史遗迹还配以相关图片,使读者得意更加直观地领略北京城的历史风貌,适合广大对于北京史学有研究或是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以时间为序,对上起殷商、下讫当代北京城的历史变迁进行了繁简得当、精练而清晰的介绍。以历史学的视角,审视北京数千年来在
城市规划、建置方面的变迁,关注历代胜迹在时间长河中的命运沉浮。对北京地区的古代城墙、园囿、寺观、宫殿等历史遗迹均有简明扼要的介绍,并配以相关图片,使读者得以更加直观地领略北京城的历史风貌。
张仁忠,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多年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教学工作,专长明清史。著有《中国古代史》、《六十年风云——郑氏四世与台湾》、《明清简史》等。
北京的历史源远流长。北京是中华民族远古祖先的故乡之一,是世界人类的发祥地之一。1927年,考古学家在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北坡的洞穴中发现了一颗猿人牙齿化石。1929年又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猿人头骨化石。这就是“北京猿人”,又称“北京人”。
古人类化石的发现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新鲜事,因而这些科学发现在当时曾轰动了中外学术界。在这之后,考古发掘工作继续在周口店“
北京猿人”遗址进行。到目前为止,总计发现了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6个,还有10万多件石器、用火的遗迹和几十种哺乳动物的化石。北京猿人生活的年代大约在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前,就是说他们在周口店住了50万年左右。北京猿人属于
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原始人类。
早在1933年至1934年间考古学家又在龙骨山顶部的洞穴中发现了更加进步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并命名为“山顶洞人”。在洞穴中还发现了一根磨制的骨针和各种石器以及穿孔的石珠、海蚶壳、兽牙、鱼骨等装饰品。“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大约2万年前后,是属于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人类。
自商代(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以来,北京附近就有两个自然生长的小国,一个叫做蓟国,一个称为古燕国,都是臣属于商朝的小方国。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之后,封姬姓宗室大臣召公(名姬爽)于“燕”,“燕”即商代古燕国的都城所在地,封黄帝
后裔(或说帝尧后裔)于“蓟”,“蓟”即商代蓟国的都城所在地。《史记·周本纪》记载:“封召公爽于燕。”《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北燕”与“燕”是指一地)《礼记·乐记》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帝尧之后于蓟。”这样,古燕国和蓟国又成为西周的封国,臣属于西周王朝。
但商、周燕国的都城在什么地方?商、周蓟国的蓟城在什么地方?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因而自汉代以来众说纷纭,谁也拿不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与证据,直到解放后专家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才断定下来。
...
本书虽然努力做到了一定程度的通俗,但却既够不上大众化,更谈不上悦读,
中国式高校教材的味道倒是挺浓。
像城市史之类的图书,要想做到“新知灼见”实属不易,更不必说是“真知灼见”,所以,一般而言都是沿袭旧识旧说者居多,本书也没有例外。由于此前阅读过以北京历史文化为题材的图书,在展读这本书时,便很难产生新鲜感。
在讲述民国之前北京城的历史时,哪怕是一座宫殿的重建,作者都常常会不厌其烦地一一记载,有的还具体到一个个建筑细节。但是,在讲述民国特别是1949年以后北京城的历史时,却经常性的一笔带过,如政灾;或者干脆不着一字,如
圈地灾。
历史是死的,以冷峻、理性的笔法讲述过去的故事,很正常也符合逻辑,毕竟,每个历史学者都有自己的行文风格,文笔冰冷(非“冷峻”)倒也无可厚非。然而,城市是活的,是有生命的,是有血有肉有精神有灵魂的,居住在城市的人,因为是城市的一部分,对城市充满着感情,而能听得到城市的呼吸,能感受得到城市的喜怒哀乐。
面对这样的结束语,我有些目瞪口呆,真不知作者这是从何说起。难道作者真的不知道,所谓政策、规划只是纸面上的东西,最关键的还是要看落实,而落实与否就要看事实,看北京的古城保护到底做得如何?这些年,
北京的胡同消失的还不够快吗?北京的
四合院拆得还不够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