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村(Beijing Winter Olympic Village),位于
北京市朝阳区奥体中路南奥体文化商务园内,为2022年
北京冬季奥运会、冬残奥会最大的非竞赛类场馆之一,总建筑面积约38.66万平方米,主要为运动员等提供住宿、餐饮、医疗等服务。
建设沿革
2017年12月29日,北京冬奥村项目建设正式启动。
2019年7月21日,北京冬奥村项目一标段工程实现地下结构封顶,冬奥村工程建设进入钢结构施工阶段。
2019年12月3日,北京冬奥村项目主体结构全部封顶。
2021年6月26日,北京冬奥村全面完工并正式交付北京冬奥组委使用。
2022年1月23日,北京冬奥村将预开村;同年1月27日,北京冬奥村将正式开村,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同年2月2日,将开展火炬传递,拉开北京冬奥会的序幕。
2022年1月18日,北京冬奥村启动闭环管理,正式进入赛时状态。
2022年1月23日,北京奥运村预开村,首日进村的代表团有中国代表团的先遣人员。
2022年1月27日,三个赛区的冬奥村(冬残奥村)将正式开村。
2022年1月25日,北京冬奥村综合诊所开诊。
2022年1月27日开始,张家口冬奥村正式开村,陆续有各国的代表团将入住到村里。
2022年1月27日,北京冬奥会三个赛区的冬奥村——北京、延庆和张家口冬奥村正式开村。国家男子冰球队、国家女子冰球队入驻北京冬奥村。国家越野滑雪队、国家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队、国家冬季两项队、国家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队入驻张家口冬奥村。
2022年4月17日,北京冬奥村在赛后首次向公众开放,第一批参访者是冬奥村的建设者及家属,共计约160人。
2022年9月29日,经过改造的北京冬奥村正式对外开放,变身体育休闲乐园和冬奥遗产打卡地。
建筑格局
综述
北京冬奥村内设运行区、居住区、广场区三个功能区域,主体由20栋13层至17层公寓楼组成,最高17层、建筑高度60米,地下为整体车库,共3层,总建筑面积约38.66万平方米。
接待中心
北京冬奥村代表团接待中心(TPC)是运动员和随队官员抵达冬奥村的第一站,包含运动员注册、国家(地区)奥委会服务、住宿等多业务领域,为提高代表团成员业务办理及通行效率,最大限度降低疫情交叉感染风险,接待中心根据代表团成员注册卡激活状态,分类规划接待流线窗口,用1米线隔离栏严格规范验证点通道,设有防疫隔离板等。
健身中心
北京冬奥村健身中心共分为两层,总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首层主要分为心血管功能训练区、动感单车区、运动表现区、线性加速度区;第二层主要分为自由力量训练区、拉伸区、力量区。
居住区
北京冬奥村居住区分东、西两区,主要由20栋橘黄、银白两种颜色的公寓楼错落排列组成,可提供客房2234间,最大床位可达2338张;公寓主要分为135平方米、165平方米、190平方米、220平方米四个户型,共有2间卧室,1间会议室,1间办公室,3个洗手间,1个客厅。
北京冬奥村公寓楼内分为不同的空间,设有普通运动员卧室、团长卧室兼办公室、会议室,功能区域,主要满足除生活外各国代表团开会、协商空间功能。
建筑特色
结构特征
北京冬奥村居住区的设计理念来自北京四合院的院落形式,20栋建筑围合成6到7个合院,其中有2个比较大的院落,其余几栋楼各自组成小的院落,通过围合和开放的空间变化,形成“楼楼有园、户户有景”的社区归属感;两处中心绿地设有园林景观,融入了清代
乾隆年间的《冰嬉图》元素。建筑屋顶布设绿化、光热设备,既美观又可为24小时热水提供热源;绿地上部铺设光导管,利用太阳光实现车库照明;通信方面5G信号全覆盖;居住区和对面广场区的地下空间设有连廊,方便抵达各类商业配套空间。
环保建设
北京冬奥村采用减少现场湿作业的装配式建造,基于BIM技术统计和分析,选取低碳建设材料和设备,利用能耗监控平台,对园区和建筑运行中的碳排放进行统计管理;在能源利用方面,项目采用高效围护结构,将北京冬奥会赛时医疗用房建设为超低能耗建筑,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生活热水比例超过70%。
价值意义
北京冬奥村赛时将为各国运动员及随队官员提供住宿、餐饮、医疗等保障服务,赛后北京冬奥村将作为北京市人才公租房,面向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人才配租。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北京冬奥村位于
北京市朝阳区奥体中路南奥体文化商务园内。
交通线路
乘坐北京公交839路、510路、753路、328路、379路、419路、425路、484路、518路、628路、751路、836路、851路、913路、949路、963路、110路于洼里南口站或奥林匹克公园站下车即可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