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门
北京中轴线历史建筑之一
北上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南向。位于皇宫与禁苑之间的中轴线上,神武门之北、景山南门之南。北上门北面有驰道西连三海御苑、东接通惠河,为皇城之枢纽;驰道北面约20米为景山门,但北上门要比景山门高大许多。为拓宽景山前街于1956年拆除。
简介
北上门位于神武门之北、景山南门之南,面阔五间,黄琉璃瓦顶,于1956年拆除。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北上门成了故宫博物院的正门。据专家考证北上门的历史要早于如今故宫的建筑,应该是金代太宁宫枢纽位置上的紫宸门。如果按照金代的历史为节点,北上门已经有了800余年,比紫禁城的建筑要早200年左右。
按照“天子居于五重”的说法,北上门实际上是内皇城的城门,属于第二重城的北门。五重城从中心向外延展:一是宫城(紫禁城),二是内皇城,三是外皇城,四是大城内城,五是大城外城。天子正居于五重城之中,于古礼相合。
近年研究
从空间位置上分析,北上门位于明北京故宫与禁苑之间,从朝向上看应为明禁苑南外垣门,从名称上看应为故宫北外垣门。从命名上分析,北上门与东上门、西上门应该是同时规划、同时修建、同时命名的。连接门的是墙,三个“上门”连接着一道环绕宫城的墙。从明代史料和北京城图得知:皇宫北、东、西三垣外有北、东、西三个“上门”。而元代史料文献记载,元大都宫城外没有护城河,而有“大内夹垣”(即宫城卫城),“大内夹垣”的门就是“上门”。
从史料文献、考古发现、金元明的里制和实际空间地况均证明:元皇宫与禁苑是在金太宁宫及其北苑基址上改建的。北上门的空间位置与金太宁宫枢纽位置上的紫宸门吻合。
历史沿革
金代
金太宁宫枢纽位置上的紫宸门。
元代
刘秉忠在作元大都宫苑规划时,就以金太宁宫紫宸门为界,将皇宫(大内)规划在其南,将大内禁苑规划在其北,并将紫宸门改作元大内外夹垣北门,更名为北上门。之所以未改北上门的“南向”,是因为在北上门的北面,已有“镇山”之故,因风水原因,不能朝山开门,故北上门依然“南向”。
明代
永乐朝迁都北京后,在已拆毁的元皇宫和禁苑基址上,按明代建筑规制和风格改建皇宫和禁苑,北上门被改建为楠木结构,但名称、南向,及其皇宫卫城之门的功能依旧。
清代
迁都北京后,完全继承了明代的规划并继续沿用北上门。
呼吁复建
近年来研究发现,北上门从1179年紫宸门的始建到1956年北上门的拆除,经历了777年的沿革,在800多年来北京古都宫苑规划演变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北京中轴线和金元明里制的“坐标”之一,是开启800多年来北京中轴线与皇宫禁苑规划迷宫的一把金钥匙。因此,应该复建北上门及其附属的北上东门和北上西门。
北上门复建后,车辆可以由景山前街地下穿行。该区域,可以产生巨大的旅游价值与文化价值。更多游客,可以通过北上门,了解800多年前金太宁宫的规划,了解700多年前元大都“五重城”的规划,了解北京中轴线的规划演变和文化内涵。将成为展现800多年前北京中轴线历史规划和风貌的步行街,其旅游价值与文化价值可谓“无与伦比”,必将成为故宫——景山——北海这一“皇宫御苑”黄金游览线路中的一个举世瞩目的历史景点。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7 11:36
目录
概述
简介
近年研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