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传递学说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神经元间通过突触结构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和信息整合。当冲动到达神经末梢时,神经元末梢部位释放出多种神经化学物质,作用于次一级神经元或效应器的相应受体上,发生兴奋或抑制效应。
发展史
1921年Otto Loewi通过离体双蛙心灌流实验证明递质的存在。当刺激甲蛙心使迷走神经兴奋时,甲蛙心受到抑制,这时将甲蛙心的灌注液注入乙蛙心,则乙蛙心也表现出抑制。这就说明甲蛙心迷走神经兴奋时,必定释放出一种抑制性物质,才能使乙蛙心也受到抑制。
1926年Loewi初步确定其发现的迷走递质为乙酰胆碱
1929年Henry Dale(英)发现乙酰胆碱是动物机体内的一个正常组成部分,与Loewi分享193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6年瑞典的Von Euler(冯·阿勒尔)分离出拟交感物质去甲肾上腺素
主要递质
乙酰胆碱
合成与存储:乙酰胆碱(ACh)主要在胆碱能神经末梢合成。ACh合成后进入囊泡内,并与ATP和囊泡蛋白共同存储。
释放:神经冲动到达神经末梢时,钙离子进入末梢,促使囊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形成裂孔,囊泡内ACh以胞裂外排(exocytosis)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量子释放(quantum release))。
代谢:ACh与突触后膜的受体作用后,主要是被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水解成胆碱和乙酸。
去甲肾上腺素
合成与存储:去甲肾上腺素(NA)主要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合成。NA与ATP和嗜铬颗粒蛋白结合储存于囊泡中。
释放:胞裂外排。
代谢:摄取机制与酶催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1 17:10
目录
概述
发展史
主要递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