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甘蓝
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
野甘蓝(学名:Brassica oleracea L.)是十字花科、芸薹属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下部叶大,大头羽状深裂,边缘波状,具细圆齿,上部叶长圆形,全缘且抱茎,所有叶肉质无毛,具白粉霜;花浅黄色,花瓣倒卵形;长角果圆筒形;种子球形,呈灰棕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植物学史
起源传播
野甘蓝的野生种原为一年生的不结球植物,被发现于英国多佛附近的白垩壁、丹麦的沿海地区、法国的西北部及希腊等地。后分化成绿叶甘蓝,并进一步分化成野甘蓝、花椰菜等。
其栽培在公元前2500-2000年就已开始,相传最早为古罗马和希腊人所利用。而在全欧洲广为园艺栽培,却是九世纪的事情了。加拿大于1540年由考特尔引进,美国是在移民后引进栽培的。据说:休里古勒于1669年就在弗吉尼亚栽培结球甘蓝,1775年在佛罗里达,1799年在纽约附近也有栽培的记载。
9世纪,一些不结球的甘蓝类型已成为欧洲国家广泛种植的蔬菜。经人工选择,13世纪欧洲开始出现野甘蓝类型,16世纪开始传入中国。清代吴其溶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编撰的《植物名实图考》中,将野甘蓝称为“葵花白菜”,并对其特点有详细的描述和绘图。蒋名川先生(1903-1996)在20世纪50年代考证认为甘蓝传入中国是在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比《植物名实图考》记载早158年。野甘蓝传入中国的途径,根据叶静渊先生撰写的《我国结球甘蓝的引种史——与蒋名川同志商榷》一文,认为主要有三条途径:其一是中国云南和缅甸之间;其二是经由俄罗斯传入黑龙江省;其三是由新疆传入。除以上三条途径外,还有从我国台湾和东北沿海一带引进的。中国现在栽培的野甘蓝,基本上都是在16世纪下半叶或稍后从西亚经由新疆天山南麓传入的。起初仅于北方,特别是西北各省的个别府县栽培。19世纪上半叶山西栽培已较普遍,其后传至四川、湖北及云贵等地。20世纪初,野甘蓝从北方传到长江中下游一带。而遍及全国各省区大面积栽培,则是近60-70年间的事。
培育品种
20世纪50年代,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配制甘蓝一代杂种的方法在日本获得成功后,日本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甘蓝杂交种。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甘蓝杂种优势育种也得到迅速发展,优良的结球甘蓝一代杂种得到广泛的应用。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方智远院士对上述成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形态特征
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60-150厘米。
野甘蓝为须根系植物,根群发达,根系主要分布在30厘米以内土层中,因此不耐干旱,根系再生能力强,可进行育苗移栽,易发生不定根。
野甘蓝茎在营养生长期间为短缩茎,矮且粗壮一年生茎肉质,不分枝,绿色或灰绿色,又分内、外短缩茎,外短缩茎着生莲痤叶,内短缩茎着生球叶;生殖生长期间抽生为花茎。
下部叶大,大头羽状深裂,长达40厘米,具有色叶脉,有柄;顶裂片大,顶端圆形,基部歪心形,边缘波状,具细圆齿,顶裂片3-5对,倒卵形,上部叶长圆形,全缘,抱茎,所有叶肉质,无毛,具白粉霜。叶形随生长而变化,幼苗叶具叶柄,莲座叶叶柄变短,结球后无柄叶。叶色由黄绿、深绿至灰绿色。叶面光滑,被覆灰白色蜡粉。顶生叶圆形,着生于短缩茎上,相互抱合成为叶球。
总状花序在果期长达30厘米或更长,花轴从包围的基生叶中抽出,花浅黄色,直径10-15毫米;萼片4,长圆形,直立,长8-11毫米;花瓣4,淡黄色,倒卵形,长15-20毫米,顶端圆形,有爪。
果种
长角果圆筒形,长5-10厘米;喙长5-10毫米,无种子;果梗长约2厘米;种子球形,直径约2毫米,灰棕色。
分布范围
野甘蓝原产于欧洲,16世纪开始传入中国,中国各地均有栽培,在世界各地也普遍栽培。
原产地:法国、英国、西班牙。
引入地: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南极群岛、阿萨姆、亚速尔群岛、波罗的海国家、孟加拉国、白俄罗斯、比利时、保加利亚、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康涅狄格州、肯塔基州、马里兰州、马萨诸塞州、纽约、俄亥俄州、俄勒冈州、宾夕法尼亚州、德克萨斯州、佛蒙特州、华盛顿州)、加那利群岛、卡罗琳群岛、俄罗斯(中欧、东欧、北欧、西北欧、南欧)、新西兰(查塔姆群岛)、智利南部、中国(华北、华中、华南)、克罗泽群岛、捷克、斯洛伐克、东喜马拉雅、复活节岛、厄瓜多尔、萨尔瓦多、埃塞俄比亚、福克兰群岛、德国、希腊、危地马拉、伊利诺伊州、印度、爱荷华州、伊拉克、爱尔兰、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哈萨克斯坦、肯尼亚、韩国、克里米亚、拉布拉多、黎巴嫩-叙利亚、利比亚、马德拉、马里亚纳群岛、马绍尔群岛、摩洛哥、荷兰、新喀里多尼亚、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北领地、昆士兰州、南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西澳大利亚)、新西兰(北部、南部)、纽芬兰、加拿大(安大略省、魁北克)、爱德华王子岛、罗得岛、撒丁岛、沙特阿拉伯、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塔斯马尼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突尼斯、土库曼斯坦、乌克兰、越南、扎伊尔。
生长环境
野甘蓝起源于温暖湿润的地中海沿岸,性喜凉爽而又较耐寒,属耐寒性蔬菜。种子在2-3℃时就可缓慢发芽,18-20℃时发芽迅速。幼苗能忍受较长期的-1至-2℃,短期的-3至-5℃的低温不受损害。叶球生长适温为17-20℃,在5-10℃温度条件下也能缓慢生长。叶球不耐热,但幼苗耐热性较强,能在25-28℃高温下正常生长。结球甘蓝性喜较强的光照和晴朗的天气,所以在北方栽培比南方的产量高。低温和长日照有利于花芽的形成和开花结实。结球甘蓝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含有机质多的黏土或壤土容易获得丰产。比较轻松的沙壤土有利于早熟。结球甘蓝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在pH4-8的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以PH6.5为最适宜。
生长习性
结球甘蓝的生长发育可分为4个时期。
栽培繁殖
准备工作
野甘蓝具有非常强的适应性,无论是在沙壤地还是在黏土地都能够生长,对于土地的酸碱性更加没有特别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农户为了获得更加优质更高产量的野甘蓝都会选择排灌比较方便、具有良好的保肥保水能力,且疏松的地块,此时轻沙壤地最适宜。在种植野甘蓝之前,前茬作物可以种植小麦、玉米或者非十字花科的作物,如西瓜、马铃薯等,绝对不能连续种植野甘蓝,否则在种植过程中,甘蓝非常容易出现各种病虫害,严重降低了野甘蓝的产量和品质。除此以外,在某些地区进行野甘蓝种植时还会覆盖地膜,如甘肃省靖远县,覆盖地膜的优势在于可以提高地温,对蔬菜的快速成长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地膜还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使土壤不容易结板成块,进一步加快了野甘蓝的长势。
广大的消费者及菜农是选择野甘蓝品种时最好的评判者,只有消费者喜欢该品种才有市场。种植户在选择野甘蓝的品种时非常重视该品种是否具有良好的耐寒性和耐裂性,对外观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农户在选择野甘蓝品种时,一般都会选择一些株型较大、产量高且具有良好抗病虫害特征的品种。而消费者却更加重视甘蓝的口感,更加喜欢一些颜色翠绿、尝起来比较脆甜的品种。现阶段市面上甘蓝的品种非常多,选择第一茬甘蓝时,一般会选择中甘11号、15号、21号。在夏季进行甘蓝种植时会选择黑白早、绿秀和绿玉等。
野甘蓝在成长过程中对日照并没有特别的要求,在春夏秋三季都可以进行栽培。一般来说,农户一年会种植2茬。首先,会选择塑料大棚进行育苗,有些农户会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在塑料大棚内再次搭建一个拱棚,这种方式能够使幼苗更快、更好地成长。其次,幼苗在塑料大棚内长成之后才会选择往露地移栽。在移栽野甘蓝幼苗时,尤其要注意移栽时的温度,如果温度较高,农户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遮阴,防止因暴晒而导致幼苗枯萎或死亡。有些地区一年只会种植一茬野甘蓝,一般情况下会在3月份进行温室育苗,待幼苗长成以后,4月下旬就会开展移栽工作,6月初就可以收获。
育苗壮苗
野甘蓝在种植的过程中确定播种时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播种时间不能太早,太早的话会使得幼苗已经成长完毕,但是当地的气温却不适合幼苗进行移栽,如果移栽会导致提早抽墓;其次,播种时间不能太晚,太晚的话会导致野甘蓝收获的时间过晚。会对第二茬野甘蓝的栽培和育苗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一定要严格控制播种时间。通常情况下,农户在播种时会考虑当地的温度。通常情况下,当地温度保持在8℃以上,并且日常气温稳定在15℃以上,此时往前推50天就是最佳的播种时间。在具体进行野甘蓝种植时,种植户可以根据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以及所选择的品种灵活地确定播种时间。
野甘蓝在育苗时想要提高育苗质量,就应该选择一些透气性较好,而且无菌无虫害的基质。种植人员可以根据当地的栽培条件自行对育苗基质进行配置。例如,可以选择75%的细土,然后混合25%的农家肥当作此次育苗的基质。在正式使用之前,用户需要将基质放置在阳光下进行暴晒,起到良好的杀菌作用。有一部分农户会使用药剂进行杀菌,但是,为了保证野甘蓝无公害,以及产品更加优质,使用太阳光暴晒杀菌最为合适。在穴盘进行播种时,每个穴盘内放置一粒野甘蓝种子,深度保持在1厘米左右。播种完毕以后,需要在上层铺盖基质,并且需要严格地把控温度和湿度。
野甘蓝在使用穴盘进行育苗时,需要对洒水量以及洒水次数进行严格控制,要保证水分在合适的范围内,一旦水分过多,就会使得基质温度降低,导致野甘蓝种子不容易发芽,甚至会产生霉变;一旦水分过少,野甘蓝的种子就不能完全吸水膨胀,养分就无法被分解出来,可能降低野甘蓝的出苗速度。
定植时间
野甘蓝的育苗时间大约在一个月,幼苗长出5片以上的真叶就可以进行定植与移栽。在移栽的过程中,农户可以自行地调控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通过人为自行调控模拟大自然天气变化状况,从而更好地满足植物的发展需求。为了防止野甘蓝出现病虫害,农户在移栽之前一定要对土壤进行消毒,可以在土壤上撒入硫黄粉,也可以通过阳光暴晒消毒。
栽后管理
野甘蓝在移栽以后,农户要根据土壤的湿度定期进行浇水,一般情况下每10天浇一次水。当甘蓝处于结球阶段,此时就要缩短间隔浇水时间,要保证好土壤的湿润度,每隔7天就要浇一次水。在野甘蓝收获阶段,提前7天就要停止浇水,该措施可有效地规避甘蓝出现裂球现象,而且对野甘蓝远距离运输也具有积极影响。
对于野甘蓝的施肥,尽量多施,了解野甘蓝缺哪些元素,缺什么肥就施什么肥,将有机肥与化肥混合使用。如果在春天进行野甘蓝的种植,此时还需要再次增加施肥量,如此才能够更好地保证幼苗的成长。
在育苗期,要根据野甘蓝的生长状况进行除草,当移栽到土壤以后,还需要定期进行松土和除草。除草不仅可以使地温升高,而且可以使土壤具备更好的透气性,使野甘蓝的根系更加发达,更有助于野甘蓝的成长。而且除草松土还可以防止其他植物去争抢野甘蓝的肥水,降低病虫害出现的概率。
病虫防治
野甘蓝在成长期最常见的虫害有以下几种:第一,蚜虫。野甘蓝中经常见的蚜虫主要有桃蚜、甘蓝蚜等,这几种蚜虫经常混合出现。蚜虫经常在甘蓝叶的背部吸食汁液,导致甘蓝叶发黄、卷曲,严重时会导致整片甘蓝叶枯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野甘蓝的价值;第二,菜青虫。菜青虫一年内能够出现5-6代,而且可以在土壤中越冬。菜青虫会啃食野甘蓝的叶肉,导致甘蓝出现大小不一的孔洞,有时候一整片甘蓝叶都会被啃光,而且还会残留排泄物,严重降低了野甘蓝的品质;第三,潜叶虫。潜叶虫一年会出现两代,以茧蛹的方式越冬,该病损经常出现在甘蓝移栽到土壤4-5个月后。潜叶虫可以隐藏在甘蓝叶内,啃食叶肉,甘蓝叶片上的白色条痕多为潜叶虫啃食造成,最终会导致甘蓝叶片失去食用价值;第四,小菜蛾。小菜蛾有趋光性,经常性地昼伏夜出,可以越冬。在温室栽培中可能会常年出现小菜蛾危害。小菜蛾以啃食叶肉为主,会给甘蓝叶片留下透明的斑,小菜蛾危害严重时,整片甘蓝叶都会呈现出网状;第五,跳甲。跳甲分为两种类型,黄曲条跳甲和黄直条跳甲。一年会出现4-5代,在雨水多的年度,跳甲的危害特别严重。跳甲以啃食叶片为主,导致甘蓝商品属性被降低;第六,斜纹夜蛾。斜纹叶蛾一年内会出现4-5代,昼伏夜出,以啃食叶肉为主,导致甘蓝叶片出现孔洞,使得野甘蓝的食用价值降低。
策略第一,农业防控。首先,清洁田园。在种植野甘蓝之前,农户需要将前茬作物的残枝、落叶全部处理。并且在土壤上撒上腐熟的有机肥,对土壤进行耕耙,从而把可以越冬的虫害清除,以此来降低虫害发生的概率。在野甘蓝收获以后,农户还需要将田间的残株、杂株、杂草全部清理掉。其次,水肥管理。在土壤上要撒上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或生物肥,并且在后续追肥或施肥的过程中,使用水肥一体化设施。最后,为了尽可能地减少病虫害,野甘蓝绝不能连续种植,应该与其他农作物进行间作,这样可以使得一些虫源无法被积累,进一步降低了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第二,物理防控。首先,使用黄板诱杀害虫。对于蚜虫、跳甲等虫害可以使用黄色粘虫板进行诱杀。其次,使用杀虫灯诱杀害虫。对于一些具有驱光性质的害虫来说,就可以使用频振式杀虫灯。如果在大棚内进行育苗,可以在每间放置一盏。野甘蓝已经露地栽培,可以每公顷放置一盏。再次使用性诱剂诱伤害虫。在田间如果可以放置性诱剂,对于预防小菜蛾、菜青虫等害虫的伤害非常有利。最后,使用防虫网隔离虫害。如果在温室大棚内进行育苗,就可以在出风口放置防虫网,如此可以有效地避免虫害。
第三,生物防控。首先,利用天敌来诱杀害虫。一些瓢虫、蜘蛛、寄生蜂等生物都是一些寄生虫的天敌,如蚜虫、小菜蛾等,农户可以运用这些天敌来充分地应对害虫。在应用化学药剂消灭害虫之前,农户就可以将一些害虫天敌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用来替代杀虫剂或化学药剂,然后采用化学药剂除害,这能够有效地解决病虫问题。其次,使用生物农药来杀害幼虫。①植物源药剂:可选用3%除虫菊素乳油1000倍液、0.2%苦参碱水剂400倍液、2.5%鱼藤酮乳油600倍液等植物源药剂防治蚜虫和跳甲等害虫。②微生物源农药: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防控菜青虫、小菜蛾、潜叶蝇、蚜虫等害虫,用25%灭幼脲悬浮剂2000倍液防控鳞翅目害虫,用100亿活芽孢/克苏云金杆菌(Bt)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控小菜蛾、菜青虫、跳甲等害虫。
第四,化学防控。现阶段,野甘蓝种植中防治病虫害的最佳、最有效、最普遍的方式仍然是化学药剂。尤其是虫害灾难爆发时,向野甘蓝喷洒化学药剂,能够收获良好的虫害防治效果,进一步提高了病虫害防治水平。目前我国正在追求野甘蓝无公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而且化学药剂一直存在一定缺点:①长期使用各种各样的化学药剂会导致野甘蓝的虫害出现一定的抗药性,导致虫害防控效果不佳。②化学药剂有可能将害虫的天敌也杀害,严重影响物种的多样性。③化学药剂使用过多,不仅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还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违背了野甘蓝无公害优质高产栽培的原则。因此,在选择化学药剂进行防虫害治理时,要严格慎重地选择化学药剂,尽可能地选择无毒、无污染、低残留的药剂,从而打造环境友好型的病虫害处理方式,使广大农户能够更加科学地使用化学药剂。
首先,黑腐病。在野甘蓝生长过程,黑腐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当野甘蓝处在幼苗发育阶段时,如果叶子呈现出了水渍状的病斑,此时就出现了黑腐病。如果是整棵野甘蓝都出现了黑腐病,叶子就会逐渐变成黄褐色,从而使得整株野甘蓝都出现了腐败现象。当野甘蓝处在成长阶段时,野甘蓝的表面就会出现黑褐色的病斑。具体解决该病害的方法是:依照适时地播种,并且在播种时,农户需要先对种子进行消毒。如果黑腐病已经出现,农户需要采用波尔多液进行喷雾,3-5天内喷洒一次。其次,褐腐病。野甘蓝在育苗期间很有可能会出现褐腐病,会导致幼苗大面积死亡。出现该病害时,农户需要采用50%的利克群菌可湿性粉剂加上600毫升的水进行喷洒防治。除此以外,在育苗期间要科学合理地施用有机肥或农家肥,并且给幼苗进行定期除草与松土,有效降低褐腐病的发生概率。
采收管理
及时采收是保证野甘蓝品质和产量的重要手段。由于野甘蓝品种的类型各不同,那么甘蓝的采收期就出现了非常大的差异。因此,农户需要根据野甘蓝的实际情况来判断采收期。一般情况下,农户会采取肉眼观察或者手轻压的方式进行判断,当野甘蓝的整个外层叶面都发亮,此时就需要采收。野甘蓝绝不能过早或过迟采收,过迟采收会使得野甘蓝的整体口感变差,严重影响了野甘蓝的品质。
下级分类
变种亚种
品种分类
(一)按叶片特征分类
(二)按叶球形状分类
(三)按生长期长短分类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野甘蓝营养丰富,球叶质地脆嫩,每100克鲜菜含碳水化合物2.7-3.4克,粗蛋白质1.1-1.6克,粗纤维0.5-1.1克,维生素C 38-41毫克。可炒食、煮食、凉拌、腌渍或制干菜,外叶还是畜、禽、鱼的好饲料。
经济价值
野甘蓝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均较强,易栽培,产量高,耐贮运。世界各地普遍种植,是欧洲、美洲国家的主要蔬菜。野甘蓝也是中国主要蔬菜作物之一,是东北、西北、华北等较冷凉地区春、夏、秋季的主要蔬菜。在南方各地的秋、冬、春季也有大面积栽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地野甘蓝年播种面积约66.7万公顷,不仅在国内蔬菜周年供应中占有重要地位,还是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重要蔬菜种类。
药用价值
野甘蓝,性味:平,甘。清利湿热,散结止痛,益肾补虚。具有湿热黄疸、消化道溃疡疼痛、关节不利、虚损。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2 08:41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