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纳米虫病,是由包纳米虫属原虫寄生于宿主血细胞所引起的寄生虫病,染疫牡蛎表现生理紊乱,通常以死亡为转归。根据病原,OIE将其分为牡蛎包纳米虫感染和杀蛎包纳米虫感染两种疾病。为OIE疫病和我国水生动物三类疫病。
病原学
病原为牡蛎包纳米虫(Bonamia ostreae)和杀蛎包纳米虫(B. exitiosus),隶属真核域(Eukaryota)有孔虫界(Rhizaria)单孢子虫门(Haplosporidia)包纳米虫属(Bonamia)成员,其纲、目、科
分类地位不详。牡 蛎 包 纳 米 虫 , 呈 球 形 或 卵 圆 形 , 大 小 约 2μm~5μm,寄生于宿主血细胞内。0.001%~0.005%
过氧乙酸处理,可降低牡蛎包纳米虫对宿主的感染能力。杀 蛎 包 纳 米 虫 , 呈 球 形 或 卵 圆 形 , 大 小 约 2μm~5μm,寄生于血细胞内,也可见于细胞外。虫体随血细胞迅速扩散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尤以鳃和外套膜结缔组织多见。对安加西牡蛎(Ostrea angasi)宿主,该虫偏好
上皮细胞,非常轻微的感染也可引起局部大量血细胞浸润和坏死。对欧洲扁牡蛎—食用牡蛎(O. edulis)宿主,该虫可引起全身各器官结缔组织严重的血细胞浸润,虫体多在血细胞内,有时也见于细胞外。
流行病学
1.牡蛎包纳米虫病本病流行于法国、爱尔兰、意大利、荷兰、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国等欧洲国家,以及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和美国的加利福尼亚、缅因州和华盛顿州等地。牡蛎包纳米虫天然宿主为欧洲扁牡蛎—食用牡蛎。另外,帕尔希牡蛎(O. puelchana)、安加西牡蛎和智利鹑螺(Tiostrea chilensis)也可自然感染。各年龄阶段的牡蛎均易感,尤其2龄以上的牡蛎最易感。本病可能通过宿主之间直接传播,但感染方式和途径尚不清楚。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秋季和冬末是其流行高峰。
2.杀蛎包纳米虫病本病流行于福沃斯海峡和南岛周边区域的智利鹑螺中,澳大利亚菲利普海湾、维多利亚、乔治海湾、塔斯马尼亚和西澳大利亚阿巴尼的安加西牡蛎中,以及西班牙加利西亚的食用牡蛎中。杀蛎包纳米虫天然宿主是智利鹑螺、安加西牡蛎和食用牡蛎。本病可能通过宿主之间直接传播。感染粒子被牡蛎摄食后,由肠道进入血淋巴,然后被非颗粒血细胞吞噬;感染粒子能抵抗血细胞溶解。在南半球,本病流行高峰为每年的1月~4月,而9 月~10月几乎检测不到虫体。水温极高(<7℃)或极低(>26℃)、盐度过高(40%)、饥饿(长期放养于过滤海水中)或其他疾病等应急因素,都会影响本病的发生流行。
临床症状
牡蛎包纳米虫病和杀蛎包纳米虫病均无特征性临床症状,仅见病蛎死亡,或蛎壳闭合不全。
病理变化
1.牡蛎包纳米虫病无特征性病变,多数病蛎外观正常,少数可见鳃、外套膜和消化腺结缔组织穿孔性溃疡。组织病理变化,鳃和外套膜组织,以及胃、肠周围的血管窦有浓密的血细胞浸润,有的可观察到寄生虫虫体。
2.杀蛎包纳米虫病多数病蛎外观正常,少数可见鳃糜烂。组织病理变化,染疫智利鹑螺,鳃、外套膜结缔组织以及胃、肠周围血管窦出现病变;外套膜结缔组织皮下层有大量被虫体寄生的颗粒血细胞浸润。染疫安加西牡蛎,鳃和消化憩室上皮可见浅染的细胞内嗜碱性虫体,周围有大量
上皮细胞增生。染疫食用牡蛎,虫体见于全身各器官结缔组织中,伴有严重的血细胞浸
诊断
1.初步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测。
2.样品采集最好采集蛎壳闭合不全或刚死亡、2龄岁或以上的牡蛎样本。组织学检查,最好选取3mm~5mm厚的鳃、外套膜、性腺和消化腺组织块;组织触片、聚合酶链反应和原位杂交等检测,最好选取鳃和心室组织。
3.实验室诊断
(1)显微镜检查组织触片法:取心室或鳃组织触片染色镜检,观察虫体。组织切片法:取鳃、消化腺、外套膜和性腺等组织,经Davidosn’s固定液固定后切片,以苏木素-伊红(HE)染色镜检,观察虫体。
透射电镜(TEM)检测:该法特异性优于组织触片法和切片法,适用于包纳米虫虫种鉴别。
(2)分子生物学检测
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包纳米虫小亚基(SSU)rDNA基因,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组织触片法和切片法;本法适合于包纳米虫病普查,若结合组织触片法或TEM,可用于该病确诊。原位杂交(ISH):采用
地高辛标记探针或3种荧光素标记的
寡核苷酸探针,检测包纳米虫小亚基(SSU) rDNA基因;该法敏感性高于组织触片法和切片法;本法可用于感染程度评估和该病确诊。
4.鉴别诊断应与其他原虫如闭合孢子虫(M. mackini)和鲁夫来小孢虫(M. roughleyi)相区别。牡蛎包纳米虫和杀蛎包纳米虫的区别是包纳米虫具有较少的单孢子体、线粒体和密集类脂体,且核质比较小。
防控
1.预防对苗种场、良种场实施防疫条件审核、苗种生产许可管理制度。加强疫病监测与检疫、掌握流行病学情况。可通过培育或引进抗病品种、切断传染源以及加强饲养管理等综合措施控制本病。从非疫区运至疫区的贝类群体应进行至少 3个月的跟踪调查。可以通过改变养殖模式、降低放养密度以及选择对包纳米虫不敏感的品种进行养殖。或寄生虫在7℃、26℃或 40%盐度等极端条件下处理。
2.处理繁殖场亲体和苗种检疫阳性结果的全部扑杀;种用和商品养殖牡蛎检疫阳性结果的必须进行
无害化处理,禁止用于繁殖育苗、放流或直接作为水产饵料使用。 3.划区根据水域和流域的自然隔离情况划区,并实施划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