勺子
汉语词语
勺子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喝汤盛饭用的工具;二是指一个人很傻,就是俗称的“憨勺”勺子。三是指围棋中的臭手俗称勺子。
词语拼音
sháo zi
勺子的种类是很多的,不同的材料、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大小,针对不同的东西,他的用处也是不一样的,
发展历史
考古发现的远古中国人最早使用勺子进食的证据,属于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勺子进食,与农耕文化的出现有直接的关联。中国新石器时代农作物品种主要是水稻和粟,这两种谷物的烹饪比较简单,可以直接粒食,加上水煮成粥饭即可食用。热腾腾的粥饭,特别是半流质的粥食,不便直接用手抓食,需要借用中介器具,于是最简单的勺子便被发明出来了。有了迫切的需要,于是人们随手捡来兽骨骨片或蚌壳,起初也许并没进行修整就用它取食了。人们不再满意骨片长长短短的自然状态,于是真正意义的勺子就制作出来了。
进入青铜时代以后,中原地区仍然承续着新石器时代使用勺子进餐的传统,不仅继续使用骨质勺子,而且出现了铜质勺子。自冶铜技术出现以后,作为进餐用的勺子也开始用铜打造。中原在青铜时代骨质勺子仍然是一种受到普遍重视的进食器具,到了西周时期,骨质勺子的使用已不如过去那样普遍了。
最先出现的铜质勺子,形制多仿照长条形骨质勺子。中原地区从西周时代开始,开始流行使用一种青铜勺形餐勺。这种勺子呈尖叶状,柄部扁平而且比较宽大。在陕西扶风一座窖藏中出土了两件勺形青铜勺子,它们的年代在同类勺子中是比较早的。这两件餐勺柄部有几何形纹饰,在勺体上还镌有所有者的名字,有铭文自名为“匕”。
战国时出现一种长柄舌形勺的勺子,在陕西宝鸡市福临堡属于春秋早期的一座秦墓中,就出土了一件这样的勺子,它的柄部较细,勺体已改为椭圆状的舌形。窄柄舌形餐勺,大约在春秋时代晚期就已经定型生产出来。从战国时代开始,窄柄舌形勺子成为了中国古代餐勺的主流形态,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战国勺子还采用了漆木工艺,出现了秀美的漆木餐勺。漆木餐勺同青铜勺子一样,造型亦取窄柄舌形勺的样式,整体髹漆,通常还描绘有精美的几何纹饰。
在宋元时代,除了大量制作铜质勺子以外,也有不少白银打造的勺子。在这一大段时期,勺子的造型基本上承继了唐代细柄舌形勺餐勺的传统,区别仅在柄尾略为加宽而已。以后随着时代和餐饮的多样化发展,工艺水平逐渐提高,勺子也就变得更加实用、更加精致,形状也越来越多样化。
大部分的勺子主要是不锈钢的了。
示例
勺子的使用,应该说是最早的。从发现的证据来讲,已经可以追溯到七千年以前,在著名的河姆渡文化里头有很典型的骨勺子,用骨头做的。在山东的沿海地区一些大汶口龙山文化居民里头,他们是用棒做的勺子,用棒做成一个勺子的形状,然后加一个柄就可以了。但大量地都是用骨头做的餐勺,有很多勺子在史前的时候,他们在勺把上都钻了一个孔。勺子他是随身带的,可能就挂在腰里边,到吃饭的时候就拿出来用就行了。勺子,应该是说历史最为悠久的用餐工具了。所以很难说具体是哪一个人发明了勺子,而只能说东西方都在原始社会就最早使用了勺子。
材质
勺子的材质主要有塑料、木质、不锈钢、陶瓷,也有用植物谷壳制作的勺子。特别需要提醒的是,由于勺子经常被用来喂婴幼儿进食,在选择勺子时,尽量不要选择不锈钢材质的勺子以免发生烫伤,最好选择大品牌的塑料勺。
种类
勺子:一种有柄的可以舀取东西的器具,常指用来喝汤盛饭,例如:饭勺:装饭、盛饭用的;
汤勺、汤勺子:喝汤时盛汤用的(即汤匙);
炒勺:炒菜用的有柄铁锅
掌勺儿:炒菜用的勺子;
其他的还有:
水勺:装水、盛水用的;
面粉勺:装面粉、盛面粉用的勺子;
谷勺:装谷、盛谷用的勺子;
量勺:测量容积大小用的勺子;
磁勺:带有磁性的勺子;
(指南针的始祖——司南,它是用整块天然磁石制成的,样子象一把汤勺,圆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盘”上并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转。当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古人称它为“司南”。司南由青铜盘以及由天然磁体制成的磁勺组成,青铜盘上刻有二十四向,置磁勺于盘中心圆面上,静止时,勺尾指向为南。)
勺子趣味
2009年12月6日,以展示湖湘地区饮食文明史为主题的中国湘菜博物馆长沙开馆。一根长4米,重达2吨的汤勺亮相长沙“中国湘菜博物馆”。这只汤勺长4.06米、宽达1.218米、高1.118米,重达2吨。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8 13:45
目录
概述
词语拼音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