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史(1655~1713),字麟书,学者称馀山先生,今周巷镇劳家村人。世为农,少就私塾读书,长大后力耕以养父母,夜则披卷诵读。十七岁时,读朱熹《大学》、《中庸》序,慨然发愤以道自任,举动亦必依于礼。又多次阅读《近思录》,认为“吾师在是矣”。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正月,劳史卒于家,年59岁。著有《馀山先生遗书》10卷,为弟子桑调元所刻,今存。
世为农。少就傅读书,长躬耕养父母,夜则披卷诵读。读朱子《小学》、《中庸》序,慨然发愤,以道自任,举动必依於礼。继读朱子《近思录》,立起设香案,北面稽首曰:“吾师在是矣!”常自刻责,谓:“天之命我者,若君之诏臣,父之诏子。一废职,即膺严谴,一坠家业,即穷无所归,可不慎哉!”其论学以为始於不妄语,不妄动,即极诸至诚无息。接后学,委曲进诚,虽佣工下隶皆引之乡道,曰:“尽尔职分,务实做去,终身不懈,即圣贤矣。勿过自薄也。”闻者莫不爽然。里中负贩者近史居,不敢货伪物。刍儿牧童或折弃矰缴,毁机穽。有斗争,就史质,往往置酒求解。门人
桑调元自钱塘来谒,论学数日。将别,送之曰:“吾寿不过三年,恐不复相见。行矣勉之!”后三年九月,谓门人
汪鉴曰:“不过今月,吾将去矣!”遂遍诣亲友家,与老者言所以教,少者言所以学,令家人治木饬后事。晦前一夕,沐浴更衣,移榻正寝,炳烛晏坐如平时,旋就寝。明晨,抚之冰矣。调元为刻其《遗书》十卷,其书谓《易》之为道,细无不该,远无不届,故多本《易》理以推人物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