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熟练度
劳动者劳动熟练化发展状况
劳动熟练度是一个相对概念,就是用来描述和反映劳动者劳动熟练化发展状况的一种客观尺度。要确定劳动者的劳动熟练度,首先必须确定一个相对稳定的参照物。由于劳动熟练度的基本特征是工作量不变而劳动量下降,它反映了劳动者个人相对于社会平均熟练者完成相同的工作所节省的劳动量,因而反映了劳动者相对于社会平均熟练者的熟练化状况。
概念简介
劳动强度劳动复杂度和劳动熟练度是影响劳动密度的三个主导要素,前面已经对劳动强度和劳动复杂度进行了数学分析,要建立劳动价值与各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还必须解决劳动熟练度的量化问题。
基本特征
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新工人在机床上操作时,开始总是感到笨手笨脚的,心理很紧张,动作迟缓,废品率高,不安全性大,每天下班回家感觉很疲劳,身体许多部位感到疼痛。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以上现象逐渐减轻并消除。?
这种现象是由劳动熟练度的提高而产生的。以体力劳动为例,熟练劳动行为有两方面的特征:
(1)与熟练劳动行为无关的多余动作逐渐减少,精神紧张性逐渐消失。例如,儿童初学写字时,常常是手指紧握笔杆,面部肌肉紧张,并且嘴唇噘起,眼睛歪斜,表现出一些多余动作和精神的紧张。?
(2)熟练劳动行为中各个具体动作之间在时间和空间排列上越来越紧凑,在功能特性上越来越协调一致,并具有越来越高的精确性和灵巧性。如优秀运动员的精彩表演、雕刻家的精美作品往往使人赞叹不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熟能生巧”。?
第一个特征标志着劳动者在完成相同的工作量时所耗费的劳动量逐渐下降;第二个特征标志着劳动者所耗费的劳动量不变时所完成的工作量逐渐增加。总之,劳动熟练度的提高可归纳为一个基本特征:工作量不变,劳动量下降。?
生理机制
由心理学可知,大脑皮层的机能系统性最主要的表现是动力定型,简称为动型,它是大脑对一定的刺激物系统所产生的反应系统。?
动型:就是以几个不同的条件刺激物(声音、光线等)按一定时间间隔和顺序组成为一个定型系统,对动物进行反复训练,动物就会逐渐形成一个跟各个刺激物的强弱、性质以及相互关系相对应的稳定的反应系统。在这个反应系统中,机体对前一个条件刺激物的反应变成了后一个反应的条件刺激物,各个刺激物只具有始动作用,而各个反应的性质由整个定型系统来决定。在动型的情况下,高级神经活动可免除一些不必要的或不重要的活动,用以保持神经系统的活动不受次要因素的干扰,以减少能量的耗费。动型在人的身上表现为巩固的、习惯了的行为动作、思维方式、情感取向等。
体力劳动熟练度的生理机制是:人通过对某些具体动作按照固定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进行多次反复练习,使其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动型,从而逐步实现这一行动的自动化,从而逐渐减少机体内部的物质与能量的耗费(即劳动量的耗费)。例如,工人在操作机器方面、运动员在体育项目方面的熟练都是长期勤学苦练的结果。
脑力劳动熟练度的生理机制与体力劳动熟练度的生理机制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引发动型的一系列刺激信号均为第二信号系统,即语言与文字信号,具体表现为大脑神经系统中暂时神经联系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动型,从而逐步实现脑力思维“动作”的自动化。
生理力劳动的熟练度的生理机制与体力劳动的熟练度的生理机制也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引发动型的一系列刺激信号为机体内部组织所发出的生物化学信号,而产生的反应是机体内部组织的生物化学变化。?
综上所述,劳动熟练度产生的生理机制是神经系统的“动力定型”,其结果是降低机体内部的能量与物质的耗费。
变化倾向
由于动力定型的存在,每一个人对于任何劳动量或工作量所付出的劳动潜能都是一个随时间而不断变化的量。不过,对于确定的生产领域来说,同时存在着两种变化倾向:
熟练化倾向:
是指同一个人完成同一工作量所付出的劳动量,随着劳动时间的增长而呈下降的趋势。
非熟练化倾向:
是指在确定的生产领域,由于劳动力的新老交替,劳动者平均完成相同的工作量所付出的劳动量,随着劳动时间的增长而呈上升的趋势。
当生产领域的熟练化进程与非熟练化进程大体均衡时,对于确定的工作任务,整个生产领域每个劳动者所付出的社会平均劳动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为此,现在提出如下概念:
社会平均劳动量:
设某一社会在同一时期内,有n个不同劳动熟练度的劳动者生产同一种商品,其中,第i个劳动者的生产数量为Ni,生产每个商品所付出的劳动量为Qli,则
Qlo=∑(Ni×Qli)/∑Ni (3-45)
称为社会平均劳动量。
根据“劳动价值与劳动量均衡规律”,当n足够大时,劳动量就是劳动价值量,即生产同一种商品的社会平均劳动量就是社会平均劳动价值量,即
Qv=Qlo (3-46)
不难发现,生产同一种商品的劳动价值量实际就是“社会必要”的劳动量,就是社会所有成员的劳动量的中心点或期望值。
精确定义
不难发现,劳动熟练度是一个相对量,要精确定义劳动熟练度,就必须首先确定一个参照对象。为此,必须把劳动量与劳动价值量两个概念严格区分开来。
劳动熟练度就是用来描述和反映劳动者劳动熟练化发展状况的一种客观尺度。显然,它是一个相对概念。要确定劳动者的劳动熟练度,首先必须确定一个相对稳定的参照物。
由于劳动熟练度的基本特征是工作量不变而劳动量下降,它反映了劳动者个人相对于社会平均熟练者完成相同的工作所节省的劳动量,因而反映了劳动者相对于社会平均熟练者的熟练化状况。为此可以对劳动熟练度做出如下精确定义:?
劳动熟练度:
设劳动者完成某工作所需的劳动量为Ql,该工作所需的社会平均劳动量为Qlo,则把
Rl=(Qlo-Ql)/Qlo (3-47)
定义为劳动熟练度。?
则 Ql=Qlo(1-Rl) (3-48)
或 Qlo=Ql/(1-Rl) (3-49)
根据劳动量与劳动量密度的关系,还可得?
Mlo=Ml/(1-Rl) (3-50)
劳动熟练度的取值范围
劳动量的取值范围为(0,∞),则劳动熟练度的取值范围为(-∞,1)。
根据(3-45)可得:
∑Rli=∑(Qlo-Qli)/Qlo=0 (3-51)
即某一确定社会范围内所有社会成员劳动熟练度的加权代数和为0。?
重要前提
这里所指的劳动熟练度概念,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所有劳动信息的积累与流失是一个自发的和自然的过程,每一个人对于任何一种新的劳动性质,都存在一个从不熟练、到熟练、再退出的自然而自发的变化过程,因此任何社会、任何生产系统、任何劳动性质的劳动熟练度都是不断出现增长现象,同时又不断出现降低现象的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此时的劳动信息也总是处于零值的动态平衡状态。
如果某种劳动性质的劳动熟练度之和大于零,则表明整个社会对于该种劳动性质已经产生了新的劳动信息,这表明个别人或部分人在这种劳动性质的劳动过程中积累和传播了新的劳动信息,这种劳动信息的使用价值将作为额外的劳动潜能或劳动量计入其中,或计入下一个劳动过程之中。
影响因素
劳动熟练度的增长是一个具体而实际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劳动时间。?
劳动时间是影响劳动熟练度的主导因素。实践证明,劳动熟练度与劳动时间有如图11 所示的函数关系。?
图11劳动熟练度的时效曲线
这种曲线称为劳动熟练度的时效曲线,分为三个时期:
1、适应期(0~a)。在这个时期虽然劳动熟练度从总的趋势上是逐渐上升的,但会出现较大的起伏,原因是:机体为适应新的劳动形式,需要对自身生理机制、行为方式和精神模式等进行重新调整和变更,从而产生暂时的内部紊乱。例如,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突然去从事体力劳动,就会产生许多生理、行为和精神方面的不适应。?
2、稳定上升期(a~b)。在这个时期机体已逐步完成对自身生理机制、行为方式和精神模式等的调整和变更,适应了新的劳动形式,许多不必要的动作逐渐消失,熟练行为的准确性逐渐上升,动型开始形成并走向稳定,使劳动熟练度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
3、高原期(b~∞)。在这个时期劳动信息的积累受三个方面机体极限(即生理限度、行为极限和精神极限)的制约而出现停滞,劳动熟练度的增长呈现停滞的状态。这时,熟练行为的动型已经走向稳定,其准确性不再提高,多余动作也已经减少到最低限度,这种现象被称为“高原现象”。它由三个方面的因素来决定:①生理极限;②由生理极限所决定的行为极限;③由生理极限和行为极限所决定的精神极限。例如,一个百米跑的运动员,当他达到9秒的记录后,再继续新的突破就很困难了。简单动作的极限范围在根本上决定着复杂动作的极限范围。?
劳动熟练度的时效曲线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
①起始点不一样。有的劳动者在进行该项劳动之前,已经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其劳动熟练度的起始点大于零,但大部分的起始点小于零。?
②极限点不一样。由于劳动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上的差异,其劳动熟练度将具有不同的极限值。?
③各个时期的时间长短不一样。有的几乎没有适应期,有的稳定上升期很短。一般来说,体力劳动的适应期较短,生理力劳动的适应期次之,脑力劳动的适应期最长;简单劳动的适应期较短,复杂劳动的适应期次之;体力劳动和生理力劳动的高原期出现较早,脑力劳动的高原期出现较晚。?
④在原时效曲线的基础上又可能出现新的时效曲线。有些劳动者在某种环境因素或内部因素的刺激下又会产生新的劳动信息,从而在高原期后又会出现新的时效曲线。
劳动者素质与状态。
?
劳动者不同的内部素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劳动信息的积累速度。例如,有些人对音乐有天赋,因而在音乐训练时能很快提高其音乐方面的熟练度,而另一些人虽然对某些自然科学知识有非常高的天赋,但在音乐训练时很难提高其音乐方面的熟练度。同样,劳动者的兴趣、爱好、气质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劳动信息的积累速度,从而影响劳动熟练度的提高速度。?
另外,劳动者的内部状态也会影响着劳动信息的积累速度。例如,当劳动者在疲劳状态下进行劳动时,其劳动信息的积累速度就明显放慢。又例如,运动员选取不同的体育训练作息时间表,将会产生不同的训练效果。?
劳动形式。?
同一劳动者对于不同形式的劳动将具有不同的劳动熟练度,这主要是因为劳动者的内部素质存在某种选择倾向性,从而对不同形式的劳动信息产生不同的选择性。例如,体力劳动者在进行脑力劳动时,其劳动熟练度往往提高很慢。相反,脑力劳动者在进行体力劳动时,其劳动熟练度往往提高很慢。?
劳动强度。?
当劳动强度提高时,一些劳动行为的发生频率就会提高,这些劳动行为的动型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来,劳动熟练度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起来。正因为如此,运动员通常采用高强度的体育训练方法,使体育成绩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增长。不过,劳动强度的过度提高又会对机体产生某种破坏作用,从而影响动型的建立,影响劳动熟练度的提高。?
相关劳动熟练度。?
人类机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任何组织或系统的运动会影响其他组织或系统的运动,因此一种劳动形式的劳动熟练度必然会影响另一种劳动形式的劳动熟练度,其影响程度取决于这两种劳动形式的动型相关性。例如,一种体力劳动的劳动熟练度会较多地影响着另一种体力劳动的劳动熟练度,而较少地影响着脑力劳动或生理力劳动的劳动熟练度。
劳动熟练度的相关性可分为正相关性与负相关性,其中:正相关性是指一种劳动熟练度的提高将促进另一种劳动熟练度的提高,如学过英语的人学起俄语来就比较容易;负相关性是指一种劳动熟练度的提高将阻碍另一种劳动熟练度的提高,如训练微机打字时,如果最初采用并习惯了某种错误的指法,再对它进行纠正就显得非常困难。?
社会生产力水平。?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机体的进化,脑力劳动所占的比例越来越更大,体力劳动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这就必然会使许多体力劳动的熟练度普遍下降,而使许多脑力劳动的熟练度普遍上升。同一体力劳动在过去认为属于不熟练劳动,在今天就可能属于熟练劳动;同一脑力劳动在过去认为属于熟练劳动,在今天可能属于不熟练劳动。?
不过要注意:社会成员在某一劳动形式上劳动熟练度的普遍上升或普遍下降,并不会改变全社会的平均劳动熟练度,只会改变该劳动形式的劳动复杂度。此外,劳动熟练度的提高要区别于因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生产手段的发展所形成的生产效率的增加。
主要区别
劳动熟练度的提高与劳动复杂度的提高都意味着劳动行为的技术质量提高,而且这两者往往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因为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因“动型”的建立而逐渐提高其劳动熟练度,同时还会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积累知识和总结经验,这就会付出额外的附加劳动,以提高其劳动复杂度。劳动熟练度与劳动复杂度的主要区别是:?
基本特征不同。
劳动熟练度提高的基本特征是劳动量不变但工作量增加,或者是工作量不变但劳动量减少;劳动复杂度提高的基本特征是劳动量增加,工作量也增加。?
技术质量的变化方式不同。
劳动熟练度的提高是劳动者的技术质量发生量变的过程;劳动复杂度的提高是劳动者的技术质量发生质变的过程。所谓“熟能生巧”实际上是一种质变过程,是一种由熟练劳动向复杂劳动的变化过程。?
主导因素不同。
劳动熟练度的提高主要通过劳动时间的积累而形成的;劳动复杂度的提高主要通过培养教育费用的提高而形成的。虽然劳动时间的积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劳动复杂度的提高,但这种影响是微弱的。?
内部机理不同。
劳动复杂度的生理机制在于建立和维持全新的生物化学联系。劳动熟练度的生理机制在于对现有的生物化学联系进行调整、稳定并加以巩固起来。?
发展极限不同。
劳动熟练度的提高受生理极限、心理极限和精神极限的制约;劳动复杂度的提高没有这种制约,因而有无限发展的潜力。?
增长方式不同。
劳动熟练度的增长是自发的,受到固有的生理、心理和精神机制的引导,只要劳动时间在增长,劳动熟练度都会自发地增长;劳动复杂度的增长是非自发的,没有固有的生理、心理和精神机制作引导,它必须在人的意志的作用下进行。劳动者在具体劳动过程中提高其劳动技能水平,到底应该归功于劳动熟练度的提高还是归功于劳动复杂度的提高,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不过,两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劳动价值量是相等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1 11:38
目录
概述
概念简介
基本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