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控制权理论是指,由于契约是不完全的,使得不可能在初始合同中对所有的或然事件及其对策都做出详尽可行的规定,这就需要有人拥有“剩余控制权”,以便在那些未被初始合同规定的或然事件出现时做出相应的决策。
在完全的契约条件下,是不存在剩余的
控制权的,因为这时所有的权利都能通过契约得到界定,都有主体。“
剩余控制权”理论认为,正是由于契约是不完全的,使得不可能在初始
合同中对所有的或然事件及其对策都做出详尽可行的规定,这就需要有人拥有“剩余控制权”,以便在那些未被初始合同规定的或然事件出现时做出相应的
决策。那么,如何将这些不同的
控制权在外部
投资者和经理人之间进行有效的分配呢?该理论认为,这种权力天然地归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所有,
物质资本所有权是这种权力的来源。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将
股东作为
公司治理的主体就合情合理了。
(1)“
剩余控制权”理论的前提是
不完全契约理论,但是契约在多大程度上是不完全的呢?很多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Hart等人认为
合同的不完全性主要来源于相关变量的第三方不可证实性,但是Tirole就深刻地认识到合同当事人所真正关心的并不是具体的或然事件本身,而是或然事件对支付的影响,并且只有当两种或然事件对支付的影响无法被区分时,才会影响契约的完全性,这样就削弱了
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基础。博弈理论也证明了在多次
重复博弈而非一次
静态博弈时,契约相关变量的不可证实性对当事人行为的影响也会削弱。因此,抽象地谈论契约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性是没有意义的,
剩余控制权理论还没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
(2)“
剩余控制权”概念也存在问题,其内涵和外延十分模糊。本来“
剩余控制权”是指“可以按照任何不与先前的
合同、惯例或法律相违背的方式决定
资产所有用途的权力” ,但是,由于现实中很多治理的权力已经在合同中作了规定,所以在很多文献中,剩余控制权和控制权经常混用,就连Hart和
Moore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事实上我们并不区分合同规定的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而且事实上剩余控制权等同于完全控制权”。
(3)同“
剩余索取权”理论一样,“
剩余控制权”理论的“
资本强权观”也只是一个先验性的假设,其存在条件和适用范围从来都没有被认真考察过。该理论认为
物质资本所有权是这种权力的来源,但是不能回答人力资本的
所有权为什么不能带来这种权力。并且,很多学者也意识到这种抽象意义上的“
剩余控制权”没有意义,从而转向了研究那些拥有
信息和知识优势的代理人对
企业资源的实际控制权,比如Aghion和Tirole等就认为应该在名义与实际的控制权之间划出清晰的界限。
(4)“
剩余控制权”理论存在着内部逻辑不一致的矛盾。在Grossman和Hart等模型中,
投资者天然拥有
剩余控制权,但是这是建立在当事人不受财富约束的条件上的。一旦放弃这个不现实的假设,
投资者的天然的
剩余控制权就可以转移给无
资产的
企业经营者,比如Aghion 和Bolton 就得出了“控制权相机转移”的结论,认为在企业
经营状态好时
企业家应获得控制权,反之投资者应获得控制权。这其实已经否定了“股东至上”单边治理结构的传统观念。
(5)“
控制权”概念与“治理”概念的内涵不一致。“
控制权”中不但包括治理的权力也包括
管理的权力,将二者统一起来研究不会得出任何对治理有意义的结论,最终的结论只能是“控制权”在
企业中的分配的多元性,即多方占有“控制权”。可以看出,“
剩余控制权”理论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是其认为
股东是最后的
风险承担者,就应该获得
控制敲竹杠
风险的权力,这种思路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