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坟的一种建筑模式,顾名思义就是由呈方形的前方部分(前方部)以及呈圆形的后圆部分(后圆部)所组成,连接两者之间的部分称为中间细部(くびれ部),俯瞰时就如钥匙孔一样,故在英语中又称作钥匙孔形冢(Keyhole shaped mounds),在韩语中则由于形似长鼓而又称为长鼓坟(장고분),与圆坟同样属于在古坟时代较早出现的古坟形态,而日本一般的大型古坟均是前方后圆坟,以
畿内为中心广泛分布于
本州、
四国和
九州,其中日本最大的前方后圆坟是坟丘全长达525米的大仙陵古坟。
前方后圆坟最初并没有特定的名称,而是由当时的民众以身边的物品来命名,因此又有车冢、铫子冢、茶臼山、瓢箪山、瓢冢和二子山等称呼,车冢是指古坟的前方部分和后圆部分就像车一样而得名,铫子冢则可是源于从侧面看的时候就像横放的铫子有一半埋在泥土内而得名,茶臼山则是由于两层或三层的后圆部分看起来像茶臼而得名,又有茶臼冢和臼冢等称呼,瓢冢又称瓢形坟,是指前方后圆坟的形态就像葫芦的一半埋在泥土内(瓢箪)而得名,二子山又称作二子冢和双子冢等,是指前方部分和后圆部分高度相差不大的前方后圆坟,以此为称呼的前方后圆坟大多集中于日本关东地方。
前方后圆坟的说法见于
文化5年(1808年)成书,由蒲生君平撰写的《山陵志》,其中记载道:“就如宫车一样前方后圆,高三层并且由周壕所包围”(必象宫车。而使前方后圆。为坛三成。且环以沟。),将前方后圆坟视为宫车,并且将后圆部分比喻成车盖,前方部分则是辕。此外,
奈良县立橿原考古学研究所主任研究员东影悠认为后圆部分是牛车载人的部分,前方部分则是牛拉车的部分,
栃木县埋藏文化中心的篠原祐一则将宫车视作铜车马或辒辌车般的灵车。明治后期开始,前方后圆坟作为学术用语沿用下来。
前方后圆坟分为前方部分、后圆部分和中间细部。都出比吕志认为前方部分源于弥生时代的坟丘墓的突出部分,最早期的前方部分呈拨形的曲线,后来的前方部分的外围则全部成直线,代表的古坟有箸墓古坟。其后,前方部分的高度变低,中间细部则变小,形状如手镜,故又称为柄镜形,代表古坟有樱井茶臼山古坟。宝来山古坟的前方部分高度就如樱井茶臼山古坟,中间细部则更大,没有周壕,而墓室形态则为粘土椁或竖穴式石室。这些前期古坟多数位于丘陵的突出部分、山脊或台地的边缘位置,扇贝形古坟也带有前期古坟的特色,因此有些意见认为扇贝形古坟在广义上与前方后圆坟无异。与宝来山古坟同时期,以佐纪陵山古坟为首的古坟的前方部分则较短。其后,前方后圆坟的中期古坟多建于平地或广阔的台地,前方部分较宽,可媲美后圆部分的直径,而且可供出入,亦有当成墓室之用,高度亦有所增加,中间细部则建有造出,外围亦建有呈马蹄形的多重周濠。这类前方后圆坟不单数目众多,而且规模庞大,代表古坟有誉田御庙山古坟。仅接又出现了前方部分较长的前方后圆坟,代表古坟是大仙陵古坟。前方后图坟的最终形态为后期古坟,无论是丘陵和平地均有其踪影,前方部分较高,宽度亦远超后圆部分的直径,内部则多是横穴式石室。以土师御陵古坟为首的这类古坟结合了誉田御庙山古坟和大仙陵古坟的特征,平均来说与誉田御庙山古坟类型的古坟相比较长。后期古坟的坟丘在畿内的规模普遍缩小,其他地方则依然维持兴建大型前方后圆坟的做法。
根据广濑和雄的说法,日本总共有约5,200座前方后圆坟(包括前方后方坟),分布于北海道、北东北和冲绳县外的日本各地,而坟长超过100米以上的就有302座,其中140座位于大和、河内、和泉、摄津和山城(畿内),远超排在第二的上野以及第三的吉备。与此同时,超过200米的前方后圆坟仅35座,其中32座均位于畿内,例外的三座分别是位于吉备的造山古坟、作山古坟以及位于上野的太田天神山古坟。另一方面,奈良女子大学的前方后圆坟数据库给出的数字则是4,764座,分布在除了北海道、秋田县、青森县和冲绳县外的日本各地,坟长超过100米以上的有306座,超过200米的则是36座,最多前方后圆坟的都道府县则是千叶县,总共有693座,有分布而最少的都道府县则是岩手县,仅一座,即角冢古坟,同时为日本最北的前方后圆坟,最南的则是鹿儿岛县肝属郡肝付町的花牟礼古坟。此外,旧令制国内没有前方后圆坟的只有淡路国、伊豆国和佐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