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上一般契刻有占卜的文字甲骨文。这块甲骨上就有刻辞,记载了癸亥日占卜求雨的事情。
西周甲骨刻辞,1977年在陕西省周原地区(歧山县、扶风县一带)发现了约15,000片西周时代的甲骨,故称周原甲骨。其中近300片刻有文字。其字体小如粟米,笔画细如发丝,须放大五倍才能看清楚,显示出娴熟的书刻技艺。
中国古代
占卜时多用龟甲和兽骨。其中龟甲称为卜甲,多用龟的腹甲;兽骨称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卜甲和卜骨,合称为甲骨。使用甲骨进行占卜,要先取材、锯削、刮磨,再用金属工具在甲骨上钻出圆窝,在圆窝旁凿出菱形的凹槽。然后用火灼烧甲骨,根据甲骨反面裂出的兆纹判断凶吉。甲骨上一般契刻有占卜的文字甲骨文。这块甲骨上就有刻辞,记载了癸亥日占卜求雨的事情。
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列为“通向商代文明的五道门径(分别为甲骨文、传统历史文献、青铜器、考古学、理论模式)”之一。它打开了观察3000年前
黄河流域人们生活的窗户。
甲骨文一般是指商周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用作占卜的文字。它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体系。
甲骨文因多刻于龟腹甲及牛的肩胛骨上,故名。 1899年,清末学者
王懿荣最早在中药“龙骨”中发现了甲骨文,后经调查为河南安阳殷墟所出。著名学者王国维通过甲骨文与历史资料的对照,考订出了商王世系表。从而证实了
司马迁《史记·殷本纪》的记载为信史以及中国早期国家——商王国的存在。
迄今发现的甲骨残片约十万余片,出现四千六百多个单字,大字有一寸见方,小字则细如米粒。经古文字学家解读,已经辨识了近一半,同时发现骨甲文在字的结构上已由独体走向合体,并出现形声字,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
甲骨上面的文字,一般是用铜刀刻写的,也有少数用“毛笔”写的。古代称刻为“契”,称书写为书,因此甲骨文也被称为“
殷墟书契”。从甲骨上的文字看,它们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对后世篆刻的用笔用刀产生了影响。从结字上看,文字有变化,虽大小不一,但比较均衡对称,显示了稳定的格局。从章法上看,虽受骨片大小和形状的影响,仍表现了镌刻的技巧和书写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