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楮
汉语词语
刻楮,读音kè chǔ,汉语词语,意思是典故名,典出《韩非子》卷七〈喻老〉。“ 宋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象,指象牙。后因以“刻楮”喻技艺工巧或治学刻苦。
解释
喻技艺工巧或治学刻苦。
出处
典源
《韩非子》卷七〈喻老〉
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导之,因随物之容。故静则建乎德,动则顺乎道。宋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功食禄于宋邦。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故不乘天地之资,而载一人之身;不随道理之数,而学一人之智;此皆一叶之行也。故冬耕之稼,后稷不能羡也;丰年大禾,臧获不能恶也。以一人力,则后稷不足;随自然,则臧获有余。故曰:『恃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
《列子》卷八《说符
宋人有为其君以玉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巧食禄于宋邦。子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故不乘天地之资而载一人之身,不随道理之数而学一人之智,此皆一叶之行也。
典源译文
万物都有常态,应该因势利导。由于顺应了万物的常态,所以静止的时候能保持本性,活动的时候能顺应规律。有个宋国人,为他的君主用象牙雕刻褚叶,三年刻成了。它的宽狭、筋脉、绒毛、色泽,即使是混杂在真的楮叶中也不能辨别出来。这个人因为这一功劳而在宋国当了官。列子听到后说;“假使自然界要经过三年才长成一片叶子,那么有叶子的东西也就太少了!”所以不依靠自然条件而仅凭一个人的本事,不顺应自然法则而表现一个人的智巧,那就都是用三年时间雕刻一片叶子的行为了。所以冬天里种出的庄稼,后援也不能使它多产;丰年里旺盛的庄稼,奴仆也不能使它枯败。仅凭一人力量,就是后稷也将难以成事;顺应自然规律,就是奴仆也会成事有余。所以《老子》说:“仰仗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而不敢勉强去做。”
释义
宋国有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象,指象牙。后因以“刻楮”喻技艺工巧或治学刻苦。
用法
示例
黄滔刑部郑郎中启》之一:“比者伏蒙曲念虚芜,荣流咳唾,诲以磨铅未至,刻楮非工。”
宋 陆游 《别曾学士》诗:“画石或十日,刻楮有三年。”
瞿佑 《归田诗话·鼓吹续音》:“仍自为八句题其后云:……半生莫售穿杨技,十载曾加刻楮功。”
参考资料
典故 楮叶.搜韵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7 09:58
目录
概述
解释
出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