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穿油气藏是指在 由于刺穿岩体接触遮挡而形成的圈闭中形成的油气藏。按刺穿岩体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盐体刺穿、泥火山刺穿及岩浆岩柱刺穿等。
分布
目前世界上盐体刺穿、泥火山刺穿及岩浆岩柱刺穿构造形成的圈闭中都已发现了
油气藏。但是,从分布的广泛性来看,盐丘刺穿更为重要。如在罗马尼亚、波兰、墨西哥、安哥拉、加蓬、西德、美国和前苏联等,都发现有相当数量的盐丘刺穿类型的油气藏。其中以美国墨西哥湾最重要,那里有上百个盐丘,含有丰富的油气。据统计,世界上约有45%的天然气和11%的石油是产自盐丘地区。而与泥火山、岩浆岩刺穿有关的油气藏,则仅在个别地区有所发现。
形成机理
地下岩体(包括盐岩、泥膏岩、软泥以及各种侵入岩浆岩)侵入沉积岩层,使储集层上方发生变形,其上倾方向被侵入岩体封闭而形成刺穿(接触)圈闭。与刺穿体有关的储集层上倾变形、变位(断裂),相应可形成背斜圈闭和断层圈闭。
关于盐岩和泥火山活动,以及与其有关的底辟和刺穿构造的形成,国内外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多数学者认为,膏盐和软泥常饱含大量的原生水,比其他沉积岩层的密度低,在上覆密度大的沉积层的不均衡重压下(静压或动压),使可塑性的膏盐或软泥发生流动,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在流动过程中,遇到沉积岩层的薄弱带,如活动的同生断层或压差较大的低压区等,这些可塑性的膏盐流或软泥流就向上侵人或拱起,造成刺穿和底辟构造。因此,膏盐和软泥的刺穿或底辟常与同生断层密切联系在一起。
根据上述机理可知,形成刺穿或底辟构造的基本条件是地下深处存在相当厚度的膏盐或软泥层,厚度愈大,形成这种构造的可能性也就愈大;其次是上覆岩层存在压差变化比较显著的薄弱带。
上述两个基本条件,控制了刺穿接触圈闭及岩体刺穿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
特点
刺穿油气藏的基本特点是油气在上倾方向一侧被刺穿岩体所限,其下倾方向油(气)水边界仍与规则等高线保持平行。
分类
盐体刺穿油气藏
地下深处的盐体,侵入并刺穿上覆的沉积岩层,形成刺穿圈闭,其中聚集了油气则称为盐体刺穿油气藏。例如罗尼亚喀尔巴阡山前带的莫连尼油田的油藏,就是属于这种类型的油气藏。该油田是盐体侵入并刺穿了上覆第三系渐新统和上新统的砂岩储集层,从而形成了盐体刺穿圈闭及其油气藏。
此外,在美国的
墨西哥地区、前苏联的恩巴地区、西欧的北海盆地、西非的加蓬等地区都广泛分布有这种类型的油气藏。
泥火山刺穿油气藏
这是由于泥火山刺穿作用形成圈闭条件,油气聚集其中而形成的油气藏。例如前苏联阿普歇伦半岛的洛克巴丹油气田中的油气藏,就是属于这种类型的油气藏。该油田为一背斜构造,构造顶部被泥火山刺穿,第三系上新统储集层沿上倾方向与泥火山刺穿体接触,形成圈闭条件,其中聚集了油气,就形成了这类油气藏。
我国新疆
准噶尔盆地南部的独山子油田,也有泥火山活动。此外,在尼日尔河三角洲,缅甸的阿拉康海岸,以及特立尼达岛等地,也都有泥火山活动及其有关的油气藏。
岩浆岩体刺穿油气藏
地下深处的
岩浆侵入并刺穿上覆沉积岩层,形成刺穿圈闭,后来油气在其中聚集,就形成了这种类型的油气藏。这类油气藏比较少见。在墨西哥曾发现过这种类型的油气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