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榆
榆科刺榆属植物
刺榆(Hemiptelea davidii (Hance) Planch.)是荨麻目,榆科,刺榆属小乔木,高可达10米,树皮深灰色或褐灰色,冬芽聚生于叶腋,叶片表面绿色,叶背淡绿,光滑无毛,叶柄短,托叶矩圆形、小坚果黄绿色,斜卵圆形,翅端渐狭呈缘状,果梗纤细,4-5月开花,9-10月结果。
形态特征
落叶小乔木,高可达15米,或呈灌木状;树皮深灰色或褐灰色,不规则的条状深裂;小枝灰褐色或紫褐色,被灰白色短柔毛,具粗而硬的棘刺;刺长2-10厘米;冬芽常3个聚生于叶腋,卵圆形。
叶椭圆形或椭圆状矩圆形,稀倒卵状椭圆形,长4-7厘米,宽1.5-3厘米,先端急尖或钝圆,基部浅心形或圆形,边缘有整齐的粗锯齿,叶面绿色,幼时被毛,后脱落残留有稍隆起的圆点,叶背淡绿,光滑无毛,或在脉上有稀疏的柔毛,侧脉8-12对,排列整齐,斜直出至齿尖;叶柄短,长3-5毫米,被短柔毛;托叶矩圆形、长矩圆形或披针形,长3-4毫米,淡绿色,边缘具睫毛。
坚果黄绿色,斜卵圆形,两侧扁,长5-7毫米,在背侧具窄翅,形似鸡头,翅端渐狭呈缘状,果梗纤细,长2-4毫米。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长环境
刺榆常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坡地次生林中。耐瘠薄、干旱、抗低温、风沙,适合各种土质生长,适应性强,萌蘖能力强,生长速度较慢,可在荒山、荒坡、沙地等立地条件恶劣的地带生长。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和广西北部。在朝鲜也有分布,在欧洲及北美有栽培。模式标本采自北京。
繁殖方法
种子筛选:9月中旬是刺榆种子成熟采摘的季节。从树势健壮、抗性强的母树上采集成熟、种仁饱满的种子,采下的果实首先放在阴凉通风处,除掉种翅,进行晾干,然后进行贮藏,在贮藏中采取防潮措施。
种子催芽:5月上旬,地温达到12℃以上时,准备播种。播种前将种子与湿沙混拌,每天翻动2-3次,2-3天后,观察1/3的种子出现白色根点时,立即进行播种。
播种:圃地灌足底水后,等到完全下渗后才能播种,以不粘工具为宜。播种前将种子与毒谷等农药拌匀,用以防治蝼蛄等害虫。播种流程:开沟—覆土—镇压—灌水。首先,用小镐顺垄轻刮垄面开1-2厘米浅沟,播幅6-8厘米,将拌沙和种子均匀撒在沟内。其次,覆土以0.5厘米的厚度为准,以不见种子为宜。再次,覆土后立即轻轻镇压,使种子与土壤密接,以防透风,并保持种子发芽所需的土壤湿度。最后,在播种后,苗出齐前,采用喷灌保持苗垄湿润。幼苗7天左右开始出土,15天后出齐。
栽培技术
幼苗出齐后,对圃地正常管理。每周浇水3次,保持圃地湿润。进行人工除草1次,同时进行病虫害观测;6月中旬,施尿素1次,每亩5千克。此时要预防榆紫叶甲危害,用溴氰菊脂进行一次化学防治。7月中旬,进行定株,定植后浇透水。7月末施尿素1次,每亩5千克。
防寒处理:11月中旬,在大地封冻前可进行灌水防寒处理,保证苗木顺利越冬。
整地造林:①打点。因地制宜,多以林班界选择围栏走向。如有工程围栏,沿其内侧1-4米范围内定线打点。常用路口设置好围栏的进出口,以便管理。②围栏打点定线后,造林定植前要对围栏线路开垦清理。人工整地,可结合定标打点提前进行穴状整地,机械整地,可用拖拉机在开阔平地、缓坡地犁一次即可,清理宽约1.5-2米。陡坡地及拖拉机无法到达的地方,要人工清除草根及树桩。③栽植,定植3行,以株行距1米×1米、呈“品”字形挖穴栽植,视苗木大小一般确定栽植穴的长、宽、深为30-50厘米,有条件则应施底肥,栽植完成后浇水。
抚育管理:进行除草抚育1次,定期观察,提前预测、预报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对榆紫叶甲、芳香木蠹蛾等虫害进行生物和化学防治。沙区影响刺榆生长速度和成活率的关键因素是土壤水分,所以适时浇水非常重要。视天气情况,适时浇水。土质较差的地段可通过适时施肥促进刺榆生长,一般于成活后的1-2个月内追肥一次,施尿素以不超过0.05千克/米为宜。如果考虑部分地段的景观,可在必要的地段修剪,剪除两边伸展较长的侧枝。
主要价值
刺榆可作为防沙治沙绿化树种使用,发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其次,在干旱瘠薄地带,可作为重要的绿化树种广泛栽植;园林绿化中有时也作为绿篱栽植,经过整形修剪,可用作种植区的围护及建筑基础种植,还可作为绿地的防范、屏障视线、分隔空间、作其它景物的背景等;再次,刺榆木材细致而坚硬,可用来制作各种农家用的器具,应用于农业生产当中。树皮和嫩叶也常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树皮纤维可作为人造棉、绳索、麻袋的原料,嫩叶可制作成饮料。
参考资料
刺榆.植物智.
刺榆.中国自然标本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3 15:0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