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果甘草(Glycyrrhiza pallidiflora Maxim.)是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和根状茎无甜味。茎直立,多分枝。高可达1.5米,条棱,密被黄褐色
鳞片状腺点,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花密集成球状;总花梗短于叶,
苞片卵状披针形;花萼钟状;花冠淡紫色、紫色或淡紫红色,旗瓣卵圆形,顶端圆,基部具短瓣柄,龙骨瓣稍短于翼瓣。果序呈椭圆状,荚果卵圆形,顶端具突尖,种子黑色,圆肾形,6-7月开花,7-9月结果。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和根状茎无甜味。茎直立,多分枝,高1-1.5米,具条棱,密被黄褐色鳞片状腺点,几无毛。叶长6-20厘米;托叶披针形,长约5毫米;叶柄无毛,密生腺点;小叶9-15枚,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6厘米,宽1.5-2厘米,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均密被鳞片状腺体,无毛,顶端渐尖,具短尖,基部楔形,边缘具微小的钩状细齿。
总状花序腋生,花密集成球状;总花梗短于叶,密生短柔毛及黄色鳞片状腺点;苞片卵状披针形,长6-8毫米,膜质,具腺点;花萼钟状,长4-5毫米,密被腺点,基部常疏被短柔毛;
萼齿5,披针形,与萼筒近等长;花冠淡紫色、紫色或淡紫红色,旗瓣卵圆形,长6-8毫米,顶端圆,基部具短瓣柄,翼瓣长5-6毫米,龙骨瓣稍短于翼瓣。
果序呈椭圆状,
荚果卵圆形,长10-17毫米,宽6-8毫米,顶端具突尖,外面被长约5毫米刚硬的刺。种子2枚,黑色,圆肾形,长约2毫米。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长环境
刺果甘草喜生于盐土和盐碱土上,要求的土壤pH值为8.0-8.5。在沿海和内陆的盐化草甸、碱性砂地、台田边缘、排碱沟旁、盐渍化落荒地等都有分布。在排水良好、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的盐化壤质土,生长繁茂。性喜冷凉,喜光照,耐寒,耐热、耐旱、怕涝,喜钙质土,耐盐碱。生长适温15~25℃。
分布范围
全属约20种,分布遍全球各大洲,以欧亚大陆为多。中国有8种,其中2种特有。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各省区及陕西、山东、江苏。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蒙古、西伯利亚、中亚、巴基斯坦、阿富汗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组培材料:嫩茎。
培养条件培养基:⑴MS+6-BA0.5毫克/升+
IAA1毫克/升;⑵MS+6-BA0.5毫克/升+NAA1毫克/升;⑶MS+6-BA0.5毫克/升+IBA1毫克/升;⑷MS+6-BA0.5毫克/升+
2,4-D1毫克/升;⑸MS+NAA0.5毫克/升+2,4-D0.5毫克/升;⑹MS+6-BA0.1毫克/升+NAA0.1毫克/升;⑺MS+6-BA0.3毫克/升+NAA0.1毫克/升;⑻MS+6-BA0.5毫克/升+NAA0.1毫克/升;⑼1/2MS+IAA0.4毫克/升;⑽1/2MS+IAA0.6毫克/升;⑾1/2MS+IAA0.8毫克/升;⑿1/2MS+IAA1毫克/升;⒀1/2MS+IAA1.2毫克/升。上述MS培养基中均加3%蔗糖,1/2MS
培养基中加1.5%蔗糖,固体培养基的琼脂含量为0.5%,pH5-8.0。光强30-40微摩尔/(平方米·秒)。光照时间为10-11小时/天,培养温度为14-27℃。
生长与分化情况:
主要价值
肥料:茎叶作绿肥。
绿化:刺果甘草的生长周期长,抗旱、抗虫,是一种抗逆性较强的绿化植物。
环境:由于刺果甘草草茎杆坚硬,植株高大,分枝多,叶量大,根系发达,固沙保土作用良好。
经济:刺果甘草种子不仅可以榨油,茎纤维可用于编织多种编制品。茎杆木质化程度高,燃烧值高,也是一种重要的薪炭植物;还是一种良好的蜜源植物。
饲料:刺果甘草可青饲,亦可晒制干草,也可与禾本科饲料作物混合青贮。在中国华北,一年可刈割2-3次,滨海天然刺果甘草草地,覆盖度90%左右,年公顷产鲜草45-60吨;覆盖度95%以上的内陆草地,每公顷产鲜草60-75吨。
观赏:适应性强,耐盐碱,园林中可用于盐碱地、砂质地片植栽培,可观赏,也可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