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山鼠(学名:Platacanthomys lasiurus)是刺山鼠科刺山鼠属下的唯一物种。体细长,耳朵很大,指向尖端。胡须很多,有些很长。基本呈褐色,上部发白,下部有明显的边界。脚发白。尾巴的尖端有时发白,但在其它位置与背部颜色相同。背部的毛皮散布着宽阔而扁平的带白色尖端的刺毛。这个物种是夜行性的,很大程度上是食草性的。睡觉时,它的身体像刺猬一样卷起,尾巴突出。该物种为印度特有。
形态特征
刺山鼠有一个红棕色的上身和一个发白的下腹。背部的毛皮穿插着宽而平直的硬刺。尾巴只在尖端形成毛茸茸的样子;,尽管的尖端处颜色变淡了,但通常还是比身体颜色更深。尾部长度从75到100毫米不等,通常略短于身长,体长范围约为130到212毫米。有小眼睛和耳朵并且有一个尖的枪口。平均质量为75克。
刺山鼠与真正的睡鼠(睡鼠科)不同,因为它们只有3个臼齿,而真正的睡鼠则有4个。脸颊高。
栖息环境
栖息在潮湿落叶,半常绿,常绿和舒拉森林和河岸森林地区。
生活习性
刺山鼠是热带陆生动物,在树木的树洞并偶尔在岩石之间的缝隙中筑巢。巢由青苔和叶子组成。建好的栖身点由冠层覆盖和大量的攀缘植(如藤本植物)组成。作为草食动物,一般来说,它们吃水果,谷物,根,种子和辣椒。它们有能力摧毁大量的那些导致他们被称为“胡椒大鼠”的辣椒植物。其背上的刺是非常有用的反捕食器。据报道,猫不会尝试吃它们。它们的夜行习惯也保护他们免受一些掠食者的侵害。关于自然捕食者或反捕食者行为的信息很少。已知圈养寿命为20个月,暂没有进一步的研究,这个物种的最大寿命仍然是未知的。
分布范围
印度西高止山特有,从北部的希莫加,卡纳塔克邦到南部喀拉拉邦蒂鲁文南特布勒姆区的培帕拉野生动物保护区。该物种出现在喀拉拉邦,卡纳塔克邦和泰米尔纳德邦的西高止山脉帕拉克卡德缝隙,泰米尔纳德邦和卡纳塔克邦西高止山脉的其它地点。
繁殖方式
该物种为雌雄异体,体内受精繁殖,胎生,有季节性繁殖特征,交配系统未知。在雨季,繁殖率普遍上升。在此期间,雌性往往体重增加,这表明进入繁殖状态。雨季也是大多数未成年个体分散的时候。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现有的适宜栖息地估计其占地面积不足2000平方公里,分布严重分散,森林栖息地的范围和质量不断下降。栖息地丧失,土地利用变化是该物种的主要威胁。它对栖息地质量和人类干扰的变化非常敏感。在某些地区,它受到药用捕抓的威胁。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弱势(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