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汉语一级字,读作券(quàn或xuàn),读作券(quàn)时其本义为契据;读作券(xuàn)时其本义为拱券,门窗、桥梁等建筑成弧形的部分。
字源演变
形声字。小篆从刀,龹声。本义指古代用于买卖或债务的契据,书于简牍,常分为两半,契约双方各执其一,以为凭证,如现在的合同。引申指可作凭证的物件,又用以比喻事情可以成功的保证。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唐韵》去愿切《集韵》《韵会》《正韵》区愿切,𠀤音劝。《说文》契也。从刀,声。以木牍为要约之书,以刀剖之,屈曲犬牙。《释名》券,绻也,相约束缱绻为限也。《史记·田敬仲世家》蘇秦谓田轸曰:公常执左券,以责于秦韩。
又《孟尝君传》冯驩收责於薛,旣还,曰:臣合券焚之,市义而反。《韵会》从刀,不从力。券,古卷字也。
说文解字
契也。从刀声。券别之书,以刀判契其旁,故曰契券。去愿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