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片人中心制
电影产业术语
世界电影产业发展史上,制片人中心制是上世纪30年代在好莱坞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到了30年代,在好莱坞渐渐形成一整套以“制片人中心制”为后台,以“明星中心制(简称明星制)”为前台的制片体制,电影明星的名字成了一种价值体现,“明星制”也使明星成为制片商向广大观众推销的“系列化标准商品”。
发展历程
电影是人类知道其确切产生时间和成长历程的艺术,是20世纪以来发展迅速、影响巨大的媒体,是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创意产业。从19世纪末开始,法国、美国及其他地区的电影发明家们相继发明了能摹拟人的眼睛和耳朵的光声记录和还原的技术和机器,这种电影技术从一诞生,就被企业家发展成为电影生意,被政治家发展成为意识形态,被艺术家发展成为电影艺术,被研究者发展成为电影理论。一部电影发展史同时也是电影人探索电影规律的历史。
电影艺术的探索
商人首先看出电影是一项有利可图的发明,迅速建立了最初的电影公司。到20世纪早期,电影公司集中资金建立制片基地,购买昂贵的制作设备,筹资进行故事片的生产,依靠大量观众集体买票观影来牟利。这就形成商业电影生产与销售模式的雏形。梅里爱的明星影片公司、爱迪生托拉斯和比沃格拉夫托拉斯是早期电影公司的代表。而电影语言及电影艺术的诞生和发展,与导演实践和理论探索息息相关,最初西洋镜杂耍的制作人是导演的雏形,随着对电影表现方式和电影特性的探索,相继出现了卢米埃尔兄弟、乔治·梅里爱、埃德温·鲍特和格里菲斯等早期的电影艺术探索者,这些电影先驱拓展了电影语言和电影创意的可能性。早期的电影创作、电影经营和电影探索是三位一体的,此时,电影制作者同时也是电影语言的探索者,还是电影的经营者,是具有完备职能的电影人雏形。
升级发展
华尔街为追逐电影工业垄断经营所蕴含的巨大利益而介入电影业,电影业之间兼并、收购并形成垄断,迅速掀起了一股兼并浪潮。到20世纪20年代初,好莱坞只剩下八大制片厂,即米高梅、派拉蒙、华纳兄弟、二十世纪福克斯、雷电华、环球、联美和哥伦比亚公司。八大公司不仅垄断了美国电影的国内市场,而且迅速取代了法国电影业当时在欧洲市场的霸主地位。制片厂的主要制度特点包括类型电影的配方式生产、流水线配比、大规模制造、明星制营销和首轮影院体系。由于制片厂强调集体的智慧和细密的分工,最初电影人的完备雏形被消解在集体的合作之中,电影的创作和经营等关键职能也被分解,这个体系需要统一的指挥和调度职能,特定电影的控制权被集中到制片人手里,形成了制片人中心制。大量的拍片机会造就了大批业务娴熟的职业导演,支撑了好莱坞的大规模生产以及技术升级后带来的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电影商业化
20世纪中叶,好莱坞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制片厂体制终于崩溃,商业传统厚重的好莱坞在转型过程中,也形成了类似欧洲又有所区别的导演中心原则,即是在完全导演理论基础上的导演资本制。与新浪潮相辉映,也涌现出以科波拉、德·帕尔马、马丁·斯科西斯、卢卡斯和斯皮尔伯格等为代表的新好莱坞电影作者。从上世纪80年代后到进入新世纪,电影的商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好莱坞成为整合全球资源并面向全球市场的文化工业体系。一些独立制片的导演也利用媒体提供的经费,启用公众熟悉的影星改拍主流商业电影。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新浪潮和新好莱坞都以经典好莱坞作为超越目标,但以新浪潮为代表的欧洲电影没有挽回在与美国电影在产业竞争中的劣势,而好莱坞却通过新好莱坞的否定之否定,浴火重生,在新世纪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9-21 16:58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电影艺术的探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