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扇技艺(龚扇),四川省自贡市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溯源
商代即已出现以长尾雉鸡羽毛制成的羽毛扇。
汉代,宫廷流行绢扇,又称“
宫扇”。东晋时期,葵扇开始流行。
南宋时期,都城杭州成为折扇中心,河坊街附近的扇子巷即当年扇业作坊聚集之地。折扇古称“折叠扇”,又称“撒扇”,收则折叠,用则撒开,撒开后扇面成半规(圆)形,聚头聚尾,故又称“聚头扇”。
明代永乐年间,苏州成为折扇中心,出现了李昭、马勋等闻名海内的制扇名家。
清代光绪元年(1875),艺人龚爵伍以牛骨、玉石为扇柄,竹条为外圈,用黄竹篾丝编织各式图案,创制了扇面约六寸的宫扇,故称“龚扇”。
清代末年,龚扇成为宫廷和官府的收藏品。
工艺特征
造型题材
由于龚扇扇面的画常以大自然山水、花鸟虫鱼为题材,所以静观龚扇,常有花香扑面、虫鱼捣蛋之感。配以象牙或牛骨做的扇柄、丝质扇坠。
文化内涵
四川自贡竹篾丝扇系清代光绪年间制扇名家龚爵伍所创,故称“龚扇”,扇面犹似执绢纨。扇柄下饰以流苏、绦结或玉器、桃核雕刻等小摆件,摇曳生姿。檀香扇和葵扇的扇面上往往饰以烙画,色有浓淡,层次分明。
由于龚扇制作技艺采用家族传承方法,前三代是传男不传女,所以,只有龚姓家族的少数人能够完整掌握技艺中的编织技术。
工艺流程
龚扇选用青阴山一年黄竹为原料,以特制工具加工的竹丝透明莹洁,薄如蝉翼,再按名家书画行丝走篾,精心穿、吊、镶、破,再现原作神韵,扇面光洁类似绫绸。敲打扇把有如鼓声,使观者误认为素丝织锦。用白牛角做扇把,饰以丝质流苏,更显质地高贵。这种用天然材料制作、风格朴实、技艺高超的竹丝制品正是东方民间工艺的代表作,可谓巧夺天工。
龚扇呈桃形,直径约26厘米,从备料、制丝到编织都是手工操作。所用竹丝直径仅0.01—0.02毫米,一幅名家字画须用700—2000根竹丝,才能形神兼备地跃然于扇面之上。除画面外,还要编织边条,上木模,锁边和上胶,从开始到完工分为五个步骤,由制作者独立完成。第二代传人龚玉璋打制了成套刮刀、尖刀、拨针等专用工具,用开、减之法将竹丝刺成绒毛状表现麻雀的老嫩,用开、破的编织技巧将细如发丝的竹丝再行刺破,表现画面人物的眉毛又用青、白竹丝本色巧妙处理画面、书法、图案的明暗。细微处见神韵,明暗间见匠心,山水人物、飞禽走兽、书法花卉皆活现于扇面。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四川
自贡竹篾丝扇系清代光绪年间制扇名家
龚爵伍所创,故称“龚扇”,扇面犹似执绢纨。扇柄下饰以流苏、绦结或玉器、桃核雕刻等小摆件,摇曳生姿。檀香扇和葵扇的扇面上往往饰以烙画,色有浓淡,层次分明。由此看来,制扇技艺是集雕刻、绘画、书法、编织、编结、装裱、髹漆、竹编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的综合性传统手工技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传承状况
由于龚扇制作技艺采用家族传承方法,前三代均是传男不传女,所以到当下为止,只有龚姓家族的少数人能够完整掌握技艺中的编织技术。鉴于此情形,应采取积极措施,对这一宝贵的民间手工艺进行有效保护。
传承人物
龚玉文,1929年出生,男,四川省自贡市人,竹丝扇工艺家,“龚扇”第三代传人。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
自贡市龚扇竹编工艺厂获得“制扇技艺(龚扇)”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制扇技艺(龚扇)项目保护单位自贡市龚扇竹编工艺厂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龚玉文代表作《薛涛制笺》《箜篌图》分别获得1979年、1984年四川省工艺美术展览一等奖,《恐龙扇》在1987年获得二等奖,《飞天》1979年参加在日本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展览,1981年赴美国费城展出。
重要活动
2020年10月16日至10月30日,中国团扇艺术展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图书馆展出,展会上展出了龚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