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别雷(Андре Белый,1888年10月26日—1934年1月8日)苏联批评家、诗人、小说家,象征派“年轻一代”的主要代表。原名鲍利斯·尼古拉耶维奇·布加耶夫。
人物生平
出生于莫斯科一数学教授家庭,卒于莫斯科。从小受到良好教育。1903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数学系。早年迷恋神智学和通灵术,并受俄国索洛维约夫和德国叔本华等人哲学思想的影响。1901年开始发表作品。第一部诗集《蓝色天空中的金子》(1904)反映了理想化的宗法制古风。他兴趣广泛,视野广阔,文学创作涉猎范围较宽,著作亦丰,既写诗,也写小说、剧本和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主要成就在散文小说方面。十月革命前的重要作品有韵律散文《交响曲》(4部,1902~1908)、诗集《灰烬》(1909)和《瓮》(1909)、长篇小说《银鸽》(1910)和《彼得堡》(1913~1914)及多种象征主义理论著作等。十月革命后写有《柯吉克·列达耶夫》(1922)、《莫斯科》(3部,1926~1932)、《头面像》(1933)等多部长篇小说;美学著作《象征主义》(1910)、《韵律即辩证法与〈青铜骑士〉》(1929)和多部回忆录,如《在两个世纪的交接点》(1930)、《世纪之初·回忆录》(1933)、《两次革命之间》(1934)等。
别雷的早期诗作像其他象征主义诗歌一样,充满神秘主义和悲观主义色彩。1905年革命后,作品明显流露出一种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情愫,特别表现在《灰烬》等作品上。别雷醉心于艺术形式的革新,认为“作为作家,我是与摧毁质朴形式的人为伍的”。《交响曲》(第一部《北方交响曲》,第二部《戏剧交响曲》,第三部《复归》,第四部《暴风雪之杯》)是他早期改革艺术形式的实验性作品,规模恢宏,构筑奇巧。他把交响乐的某些结构原理直接移植到创作实践中,即把作曲法中的对位、韵律、变奏等功能运用到作品中,使作品具有音乐性和节律感,变成了介乎于诗歌与小说两者之间的东西。他在作品中采用了许多假定性艺术手法,试图揭示光明与黑暗斗争的永恒主题。但四部曲的试验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成功,作品抽象得连他的同道也无法理解。后来他放弃了交响曲的艺术形式,改写更积极更具体的叙事作品,创作了《银鸽》和《彼得堡》这两部堪称代表作的长篇小说。《银鸽》的主题表现了知识分子和人民的关系;《彼得堡》描写京城保安机关策划的一起破坏革命者名誉的阴谋案件,针砭沙皇官僚的腐朽没落,揭露了搞暗杀活动的反动组织。作品依然运用了大量意识流和假定性艺术手法,但在思想主题上与前期创作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变。别雷对十月革命抱有友好态度。革命后他继续辛勤笔耕,在创作上始终没有放弃象征主义的艺术观点。他的写作技巧对后来的俄国诗歌和散文的风格形成影响很大
在文学理论方面,别雷以哲学、美学、诗学等多种视界进行探讨,其文学理论蕴含着文化哲学。他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宣扬旨在“重铸性灵”的象征主义艺术。他对象征主义的论证,是从“替神行道”的文化使命、高品位的艺术象征与人类创作活动中的高级阶段这几个层面来展开的。在《论“替神行道”》(1903)一文里,他主张艺术的使命在于“替神行道”,凭借语言的魔法能量进入与存在的最高力量直接沟通的境界,把美妙的神意散播到世人的内心,以期“重铸性灵”。在《作为世界观的象征主义》(1904)一文里,他捍卫“真正的”象征主义观念,强调它自身具备“面向未来、面向宇宙”而“替神行道”的创造机制。1910~1911年,出版《象征主义》(1910)、《绿草地》(1910)与《小品文》(1911)三部文集,确立了象征派文学运动第三浪潮“旗手”的地位。别雷以哲学、美学、诗学等多种视界进行探讨,其文学理论蕴含着文化哲学。他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宣扬旨在“重铸性灵”的象征主义艺术。他对象征主义的论证,是从“替神行道”的文化使命、高品位的艺术象征与人类创作活动中的高级阶段这几个层面来展开的。在《论“替神行道”》(1903)一文里,他主张艺术的使命在于“替神行道”,凭借语言的魔法能量进入与存在的最高力量直接沟通的境界,把美妙的神意散播到世人的内心,以期“重铸性灵”。在《作为世界观的象征主义》(1904)一文里,他捍卫“真正的”象征主义观念,强调它自身具备“面向未来、面向宇宙”而“替神行道”的创造机制。1910~1911年,出版《象征主义》(1910)、《绿草地》(1910)与《小品文》(1911)三部文集,确立了象征派文学运动第三浪潮“旗手”的地位。
别雷对于象征主义的阐释是同时指涉哲学、宗教、艺术的综合性分析。他强调象征形象的“整一性”,认为象征形象是“个性化”感悟的产物,是感觉、意志与思维在运作过程中“共生”的结晶。他看出象征形象存在于人们对世界进行精神把握时的多种观照方式之中,存在于宗教意识与哲学意识,也存在于美学意识与神学意识,还存在于艺术意识。对存在于艺术意识之中的象征形象,即艺术象征的个性特征,他采用“负向论证”,从艺术象征与其相关的艺术形象的联系与区分之中,从艺术象征与寓言和宗教象征的对比中,来映照出艺术象征的特质。他认为艺术象征不可被理性的术语所阐释,而应由个性化诗学手段呈现出来,其源生于情感、意志、思维所共同参与的独特感悟之中,是映射着世界存在的“整一性”与“相关性”的形象,是不可见的心灵形象的审美体现,是可见的、见诸艺术材料的形象与完整的审美观照中所孕生的形象叠合。
别雷的理论著述十分丰富。1911年,《创作的悲剧: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面世。次年,又在《劳作与岁月》上发表《论象征主义》《也谈神秘》《直线·圆·螺旋——象征》等论文,捍卫象征主义文学,阐释象征主义艺术的文化哲学意义。1916~1920年间,以“在转折点上”为总题目,发表《生活的危机》《思想的危机》《文化的危机》《意识的危机》这一哲学美学系列论文。1917年,写作《革命与文化》这部随笔,提出革命是走出普遍危机的途径,是走向“性灵重铸”的原生力。还曾写出《论有节律的手势》《声音的意韵》等诗学研究著作,对诗中词语的魔力、诗人朗诵时手势的节律、声音的象征含义展开精彩的阐析,对人类话语中音响的“宇宙学意义”进行“幻想曲”式的观照。1922年,《词语的诗意:普希金,丘特切夫,巴拉廷斯基,维·伊凡诺夫》问世;1929年,《作为辩证法的节律》和《青铜骑士》出版。1934年,写就专著《果戈理的技巧》(1934)。他把自己的理论视野由文化哲学、艺术美学渐渐地收缩到语言诗学,在20世纪俄罗斯文艺学中开拓出一条新路径,即从文学语言入手,立足于作品文本,展开诗学品格分析与美学思潮阐发。
主要作品
安德烈·别雷1901年开始发表作品。曾参加象征派。
十月革命前著有诗集《蓝色天空中的金子》(1904)、《灰烬》(1909)。长篇小说《彼得堡》(1913~1914)以象征性描写讽刺彼得堡的反动官僚。十月革命后编辑象征派杂志《理想家论丛》(1919~1922),写有自传体中篇小说《柯吉克·列达耶夫》(1922),长篇历史小说《莫斯科》(3部,1926~1932),回忆录《在两个世纪的交接点》(1930)、《世纪之初·回忆录》(1933)和《两次革命之间》(1934)。曾从事象征派美学的研究,在诗歌、散文中最早使用数学的方法研究韵律理论,著有《象征主义》(1910)和《韵律即辩证与〈青铜骑士〉》(1929)。
和当时的许多同时代人一样,和其前后的许多俄国思想家一样,别雷也对俄国究竟是东方还是西方,俄国究竟该往何方行,这一问题进行了严肃、独特的思考,并试图通过他的小说三部曲来表达他的思想。三部曲由《银鸽》、《彼得堡》和《无形的城堡》构成,《银鸽》和《彼得堡》相继写成并出版,而第三部却未最终完成,《无形的城堡》 后更名为《我的一生》《我的一生》也未写完,具有自传意味的《科吉克·列达耶夫》等被视为《我的一生》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