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济医学堂(Li Ji Medical School)旧址位于浙江瑞安市忠义街10号,创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是
陈虬、陈介石、陈葆善、何迪启等为推行改良维新主张所办的新式中医学堂。办学十八、九年,造就了三百余名优秀中医师,对中医事业的发展起过卓越作用。
利济医学堂创办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是我国最早一所新式的中医学堂。创办人陈虬,是一位名医,又是清末浙江著名的改良主义代表人物。利济医学堂是他力图采用西方的办学制度与方法,来改革我国封建教育制度与方法的一个尝试,故立有一套新式的管理制度。如规定学生须习业五年经过考试及格者方可毕业行医,实行全部寄宿制等等。学堂从开办的十几年中,为浙南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同时,为我国中医教育开创新路作出了很大的影响和贡献。 医学堂旧址,是四合院型的中西混合建筑群。主楼面阔五间,西式构筑,其它皆中式木构筑。
陈虬先生熟谙经典,勤求古训,又能别出心裁。所著医书二十余种,其中《
瘟疫霍乱答问》一书被辑入《中国医学大成》。他在1884年提出建立中医医院和中医学堂的方案——《医院议》,次年立即实现,瑞安杨衙里出现了中国第一所近代中医院(利济医院)和附设中医学堂(利济医学堂)。 医学堂除了招收学生,还看病,里外常常是门庭若市。对学生实行寄宿制度,规定习业5年,经考试合格后方可就医。陈虬先生手订《习医章程》,规定学制和教学内容,普通课有国文、算术、体育、音乐等课程,专业课除中医经典外,还要种植药物,进行实验。陈虬先生刊于1894年的《利济教经》是我国近代最早的自编教科书,比南洋公学自编教科书(1897年)还早三年。1885年秋又在温州小高桥设利济医院分院,在周宅祠巷设利济分院学堂,次年分设利济学堂报馆于府前街。此外,学堂1897年向全国发行《利济学堂报》,刊载了部分医学讲义和论文,是师生倡议变法维新,开展医学争鸣的园地,在全国各大城市如上海、北京、杭州以及港澳台都有销售点,深受各界重视。
利济医学堂从1885年开办到1902年停办的18年间,培养了三百多名优秀的中医师,治病救人,做了不少善事,对满足民众的医疗要求和浙南地区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绝贡献。其后温州“永嘉中医学社”、“普安施医施药局”和“国医学社”的兴办,莫不渊源于此。 利济医学堂停办二十年后,也就是1923年,温州(旧称永嘉)工商界开明人士蔡冠夫等,本着“专以施医施药救济贫病者”为宗旨,发起募办“永嘉普安施医施药局”。其间,许多原为利济医院的良医,以及学医于利济医学堂和师从于利济医学堂创办人的学生,皆成为了普安施医施药局常驻医师或义务医师。
普安施医施药局不仅与利济医学堂有此深深的历史渊源,更是将“利济”高尚的医德医风和善举发扬光大,薪火相传。利济医院院章明文规定:“减润应诊,以其广道便民”和普安施医施药局“凡遇贫而病者,无论就诊、出诊、施医给药,不取分文……”的宗旨,都是深受当时浙南贫苦民众的欢迎。
从玉海楼的后门出来,一座儒雅的门屋就静静地立于小街的斜对面。街道很窄,是过去内河码头通往瑞安城关的必经之路,门屋外是朴素的灰色砖墙,蓝底白字的门牌标着公园路10号。门屋设台门,青石门框上饰有如意头,曲线优美。门额上嵌有一块青石匾额,上刻“利济医院”四字,苍劲有力,为孙衣言、薛遇宸合题。 对此,还有一段趣闻:陈虬等人筹建利济医学堂时,请乡贤孙衣言题额。孙衣言先生想,从古至今只有朝廷署衙以“院”为名,如枢密院、翰林院等等,民间一个小小的医所,何以用“院”,遂改成了“医舍”。陈虬收到题额后,觉得老先生虽然学问渊博,但有点迂腐,如叫他重写,怕也不妥,于是又请了城内的薛遇宸先生,另写了一个柳体的“院”字替换掉“舍”字。字虽二人所书,风格却也相同。 走进前厅,只见院落中摆放着几口青花瓷缸和一些常绿植物,东西厢房均为砖木结构,采用传统的梁架穿斗式建筑,门楣上分别标有“诊室”和“药房”字样。主楼是西式带廊的楼房,上刻有“利济医学堂博物馆”小篆牌匾,馆内有陈虬先生的半身塑像和生平介绍,还有许多医学堂的史料记载展览。 主楼的后面是重建后的教室和草药圃,如今园子里栽种着紫藤、桃树以及杜仲、黄柏、山茱萸、枸杞子等各类药用植物。重要地位 医学堂创办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呈四合院式。当时设前厅、左右厢房、主楼、草药圃以及教室、宿舍、诊室、药房、病房、藏书、报馆等。是陈虬、陈黻宸、陈宝迪等为推行改良维新主张所办的新式中医学堂,而陈虬先生是主要创办人。
利济医学堂是我国第一所采取欧美办学制度和方法开办的新式中医学校,集教学、医疗、科研为一体。学堂于1896年创办学报《利济医学堂报》,是师生倡议变法维新,开展医学争鸣的园地,在全国各大城市及港澳都有发售,深受各界重视。 2000年,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华医史学会专家,对利济医学堂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后,得出结论:利济医学堂是我国第一所采取欧美办学制度和方法开办的新式中医学校,比1915年上海丁甘仁所创“中医专门学校”还早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