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发石首城
南朝宋谢灵运诗作
《初发石首城》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分四层,前八句叙述被诬与不罪之事,揭露并贬斥了孟颛的险恶用心,歌颂了宋文帝的圣明宽容。接下来八句,写自己再次背井离乡,辞别亲友,出任外宫,前途渺茫,归来无期。再四句写自己打算借这次出任之机去游历名山大川。最后四句,写自己缅怀古人,心中产生共鸣,决心向古入学习,保持高风亮节,不向恶势力低头。这首诗在表现上时以比兴出之,不是一味地作理语,诗中用字典重,既富有书卷气,又无不妥贴稳老,在语言上含英咀华、镕铸新词。
作品原文
初发石首城1
白珪2尚可磨,斯言3易为缁4。
遂抱中孚5爻6,犹劳贝锦诗7。
寸心若不亮8,微命察如丝。
日月垂光景9,成贷10遂兼兹11。
出宿12薄13京畿14,晨装抟曾飓15。
重经平生别,再与朋知辞。
故山日已远,风波岂还时。
迢迢16万里帆,茫茫17欲何之?
游当罗浮18行,息必庐霍19期。
越海陵三山20,游湘21历九嶷22。
钦圣23若旦暮24,怀贤25亦凄其26。
皎皎27明发心28,不为岁寒欺。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石首城:即石头城,在今南京西南。
2.珪(guī):瑞玉。
3.斯言:指会稽太守孟颛诬陷他图谋不轨的话。
4.缁(zī):黑色。
5.中孚(fú):《易经》中卦名,六十四卦之一。
6.爻(yáo):《易经》中六爻的爻辞。《易·中孚》爻辞说:“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也。”意谓心中诚信,应为吉利。
7.贝锦诗:指《诗经·小雅》中的《巷伯》诗,其中有“萋兮菲兮,成是锦贝”,意谓进谗言者罗织自己的过失以成罪名,犹如女工用五色丝编织织锦上的花纹一样。贝锦,指像贝的文采一样美丽的织锦。
8.若不亮:意谓假如不是被宋文帝所信任。亮,相信,信任。
9.光景:光辉,光亮,比喻恩泽。
10.成贷:语出《老子》第四十一章“夫唯道,善贷且成”,这里借指有幸保全生命。
11.兼兹:指出任临川内史。
12.出宿:出游之意。
13.薄:至,到。
14.京畿(jī):京城的近郊,指石头城。
15.抟(tuán)曾飓:谓凭借风力挂帆而去。抟,凭借。曾飓,指疾风。
16.苕苕(tiáo):遥远貌。苕通“迢”。
17.茫茫:广无边际的样子。
18.罗浮:山名,在今广东省。
19.庐霍:指庐山与霍山,分别在今江西与安徽二省,与上一句的“罗浮”都是古来传说中的求仙登遐之处。
20.三山:指蓬莱、方丈、瀛洲,为古代传说中的三座神山。
21.湘:指湘江。
22.九嶷(yí):山名,与湘江都在今湖南省境内。
23.钦圣:倾慕圣人。圣,指虞舜,传说大舜南巡死后即葬于九嶷山。
24.旦暮:早晚。
25.贤:指屈原,屈原自沉于泪罗江,泪罗为湘江支流。
26.凄其:凄凉。
27.皎皎(jiǎo):洁白明亮貌。
28.明发心:指光明磊落的心迹。明发,黎明,平明。
白话译文
白玉的污点还可以磨掉,而遭人诬陷诋毁,就难以申辩了。
即使是忠信端正的人,也仍然会因谗言而苦。
若不是文帝明了我的一片忠心的话,那我这条小命就会如同细小的丝线一样被轻易断杀了。
文帝的恩德像日月一样普照万物,恩赐我出任临川内史。
又一次对现在的事物告别,再一次与朋友知己辞别。
过去的山一天时间就离我很远,一路风急浪险,哪里还会有平安回归的时候。
千里迢迢舟行万里,广大无边我到底应该去哪里呢?
要想出游应该去罗浮山,休息的话就去庐山或者霍山停留。
登上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畅游湘江游历九嶷山。
与舜心灵相通就好像早晚相处在一块,想着屈原也感到凄凉。
洁白明亮,光明磊落的心迹,决不向谗言恶运低头屈服。
创作背景
永嘉八年(431年)春,谢灵运离开京都石头城(今南京西南),溯江西上赴任临川内史。其时诗人刚刚在一场政治风波中幸免于难,而前面等待着他的,仍是生死未卜的命运。由于他与会稽太守孟顗构成仇隙,孟上疏告他有“异志”,并“发兵自防,露板上言”,造成他有谋反行为的严重事态。谢灵运不得不仓皇赶到建康,向朝廷剖明心迹。这次宋文帝虽然暂没有治他的罪,可是不准他回始宁的老家,而把他外放到临川(今江西抚州)任职。朝廷心怀猜忌,不惜以杀戮手段诛锄异己,他深知日后的处境更加岌岌可危。这首诗就是在此种境遇和心情下写成的。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诗的前八句,以议论感喟的方式隐括了此次“初发”的缘由,意谓遭谗受诬、有身不得已者。首两句先引古代格言点出令人寒心的世态人情。“白珪”、“缁言”指人言可畏,往往变白为黑,而且一旦为流言所中,尚不像白玉上的污垢容易洗刷干净。三句以下说到自己的亲身遭际。“遂抱”、“犹劳”两句,语意顿挫转折,意谓自己虽以忠信磊落之怀抱应物处世,仍不免被小人罗织罪名而受到诬害。“中孚”言心中诚信,应为吉利。“贝锦”指进谗者集己之过以成罪,犹如女工用五色丝线编织锦上的花纹一样。以下五、六两句说自己险遭不测,七、八两句说幸蒙宽宥。前面既已说“白珪”、“中孚”,这里又云“寸心亮”,亮同倞,亦诚信之意,其意乃在剖明心迹,故不惜再三郑重致词。“成贷遂兼兹”这里指皇恩浩荡,使目己的性命和名誉得以保全,而此次足下之行,亦正成于此也。以上几句虽不具言受诬情事,而过去这一场风波之险恶、处境之孤危,已历历可见,不仅交代了初发的缘起,而且一开始便使之笼罩在惊悸未定的极为沉重的气氛之中。
“出宿”以下转写与亲友的分别。“京畿”、“晨装”,交代分别的地点与时间,“抟曾飚”,点明水路。“苕苕万里帆,茫茫终何之”则是关键性的转折。风帆之苕苕,前路之茫茫,表面上看是在写前路的遥远无际,实则照应上文的“风波岂还时”,暗示自己政治前途的风高浪急,充满艰险,以及回归的遥遥无期,同时又是下文预想今后旅程的自然过渡。在永初三年(422)诗人被贬为永嘉太守离京就任时所作的《邻里相送至方山》诗中,诗人所表现的主要是“怀旧不能发”的对故乡的眷念和“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的与亲友的难舍难分之情,尚存有“各勉日新志”的对未来的希冀。而在此诗中,诗人所透露出来的已经主要是对前途凶多吉少的莫名恐惧。虽然同是被贬,也同样是与亲友的相别,但随着在政治上屡次受到的沉重打击,以及在岁月变迁中对现实更进一步的认识,诗人在这二首诗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已是截然不同。
“游当”四句转写对今后旅程的预想,在极度颓废之余,诗人乃借周天之游以舒愤解忧,希望从远游所到的先圣遗迹中得到解脱。然而正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先圣的事迹反而更加深了他心中的凄凉。最后又借《诗经·小雅·小宛》“明发不寐,有怀二人”之典,表示自己光明磊落的情志,犹如松柏的历经严寒而不凋。这种感慨,也为他日后在临川被收时的发兵反抗留下了伏笔,显示了诗人狂傲倔强的个性。
此诗虽然大量用了《易经》《诗经》《庄子》及《楚辞》中的典故,但与他的山水诗不同的是,他在山水诗中的典故主要用来说理,因而多多少少有枯燥艰涩之弊,而此诗则借以抒写情志,因而有助于诗歌容量和内涵的加深,从而增强了抒情的效果。
名家点评
宋·方虚谷《瀛奎律髓》:“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灵运每有赏心之叹,即义真所谓‘未能忘言于悟赏’。然则赏一也,有独赏,有共赏,灵运思夫共赏而不可得,则以独赏为憾,亦篇篇致言于斯。”
浙江省古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俞樟华《池塘春草——谢灵运、孟浩然、王维诗选》:“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事,历代都有。谢灵运自负才智,与刘宋当权者面和心不和,常常闹出一些不协调的事,对刘宋政权并不十分忠信,其被统治者猜忌、排斥,就在所难免了。这首诗大量化用《易》辞《庄》语,诉说自己遭谗受诬的委屈和离开京城之时的复杂感受,目的是剖明心迹,免除猜忌。”
作者简介
谢灵运(385~433),晋宋间诗人。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爵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政治烦恼,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诗歌大部分描绘了他所到之处,如永嘉、会稽、彭蠡等地的山水景物。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他成为山水诗派的创始人。有《谢康乐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4 01:04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