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保村,地处
五指山西麓的
毛阳镇牙合村委会。处于
黎族聚居地带,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独特的古老村落,是唯一保存古老原貌特色的黎族村落,村里茅草屋种类齐全,也认为是黎族传统民居的博物馆。
历史沿革
初保村旧址为黎族干栏式民居建筑。
2010年以来,五指山市将茅草房整村搬迁改造重点村庄项目与毛阳镇风情小镇规划、新农村建设、文明生态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初保村地处海南省五指山西麓的毛阳镇牙合村。
地形地貌
初保村位于海南岛
五指山腹地, 群山环抱,村落南面临河,北面依山。
人口民族
截止到2013年7月,初保村有76户320人。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截止到2013年7月,初保村有文化广场、文化室、篮球场。
社会保障
截止到2013年7月,初保村5.1公里的路面实现了硬化,主干道得到拓宽,村道直接通到每户门口。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保”在黎语杞方言中是“猪槽”的意思,村子原来在什冲黑村附近,因地势地貌像猪槽而得名。
黎族一般都用动物、植物,或根据地形特征来给住地命名,例如在中部山区有很多叫做“番响”的地方,便是因为村子附近经常有黄猄出没而得名,因为“响”在黎语中意思是“黄猄”;而谐音的“抱伦”和“布伦”,由于村子周围竹子很多,因此取意“竹子之村”。
上个世纪60年代,由于人多地少,初保村才搬到这个位置,虽然对外还称为“初保”,但村民内部用黎语自称为“德什龙”,意思是“在大水田的上面”。
民族文化
几十年来,村民合睦相处。至今初保村的黎族老人们大部分还保留着黎族人的生活传统,而年轻的一代大多受到了教育,有些还走到了外面去寻求生存和发展。
一块刻着“黎家第一村——初保村”的石头摆放在村口。初保村依山而建,村前有潺潺流水和层层梯田。
风景名胜
路线
从海榆中线将近185公里处,根据路牌指示,向东大约15公里,在五指山大峡谷漂流终点处向右再走4公里左右的山路,便可抵达初保村。
自然景观
初保村位于一座山头的向阳面,房屋顺山势而建,自下而上呈阶梯状分布着10行茅草房,每行房屋之间的落差被村民挖成简单土阶,或加砖石铺设成台阶,方便村人上下交通。
初保村民房上方是茂密的林木。雨季湿润的时节,站在初保村对面的山头,可见这一头云雾缭绕,整个村子宛如置于仙境。
初保村前有一条被当地人称为“牙合河”的河流,常年水流淙淙,流水冲击河床上的花岗岩,溅起水花朵朵,发出悦耳声响,颇能让人出神。据村民介绍,牙合河发源于初保村西南方向的阿陀岭一带,曲折奔走约20公里之后,途经村子向北汇入毛阳河。
人文景观
初保村的房屋看上去风格一致,只是面积大小和空间分割略有不同。王圣福家的正屋算得上是村里最大、最典型的房子之一。房屋四壁均为木板结构,顶部是茅草材料,一直披到离地不足1米的地方,低矮的茅檐让身材比较高大的人须低头弯腰才能走动;从外头侧看整个屋子,特别像一个大大的“金”字。
屋内长约10米、宽约5米的空间,被划分为5房1厅的格局,自左向右分别为前后2个小房、厅堂、前后2个小房和1个大房,小房是子女们住的,父母住在靠右侧的大房里;屋子正面靠前的小房、厅堂和大房共开4个大门,屋内的2个小房也开有小门。但整座房屋没有一个窗户,屋内因此显得光线昏暗,通风条件也较差。
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