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8日,
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长提出:“二十一世纪人类最好的教育,是让每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2010年7月29日,我国正式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明确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纳入其中,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那么,如何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是一场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革命。从这种意义来说,过去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是教师“心中有书本、眼中无学生”的教育;而如今的教育则应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即教师“眼中有学生、心中无书本”的教育。作为教师的我们,支撑的是人口大国的崛起。要实现教育支持
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就需要我们告别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转而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做老师,就要做中国最好的老师,让生命因三尺讲台而精彩。
什么是适合学生的教育?如何才能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实现这种创造?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就离不开课堂变革和课程建设,更离不开相关理论的学习与具体的实践指导:冯恩洪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探索,找寻着创造适合学生教育的策略与方法。本产品是冯先生三十多年教育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他一生教育思想的精华汇编。
冯恩洪,全国著名教育专家,
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关工委全国教育专家指导中心副主任,全国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副理事长;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客座教授。冯恩洪先生1946年出生,毕业于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曾先后担任上海培光中学副校长、
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兼上海建平(集团)学校总校长,业界普遍认为在教育界,有“北魏南冯”的说法(北有魏书生,南有冯恩洪)。
他不仅具有远见卓识,还是“艺高人胆大”的教育实践家。他致力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注重研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育的不同要求,主张人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和谐发展,主张优质教育资源社会效益最大化,在实践中探索了建平模式。他推行“走班制”,首创并践行“合格+特长”的办学理念。
曾先后六次获教育部、上海市教科院颁发的教育科研成果奖一、二等奖,著有《探索明天的教育》、《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专著。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班主任、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优秀教师标兵、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中央电视台曾将他的教育改革事迹以23集电视连续剧形式搬上荧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