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齐滨
鲁西南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刘齐滨(1908年12月11日—1942年4月15日),原名刘府海,笔名舟子,山东省曹县韩集镇刘岗村人,革命烈士,鲁西南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曾担任鲁西南专署第一任抗日专员。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1908年12月11日,刘齐滨出生于曹县韩集镇刘岗村一个清贫的书香家庭。在良好的家教和淳朴的家风熏陶之下,刘齐滨自小努力刻苦、忠孝正直。
在父母亲良好的启蒙教育下,刘齐滨学习刻苦,学业进步很快,在他13岁考入曹县第一高级小学时,就能写诗填词。16岁考入省立第六中学后,他尤喜文学,特别崇拜鲁迅,课余时间常写些小文章在当地报纸上发表。
1928年,刘齐滨以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工学院预修科。由于家庭陷入了困苦的境地,他不得不中断学业。为生活所迫,他先在济南一家报社当编辑,后又到曹县女子高级小学任国文教师。这期间,他以“舟子”为笔名,先后写出《梧桐树下》《孩子的梦》《中秋之夜》《济南之游》等作品,相继发表在上海《北新》文艺杂志上。
1931年,刘齐滨考入北京大学文学系。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刘齐滨参加了北大学生请愿团,奔赴南京请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2月17日,请愿的学生代表遭到了国民党政府的残酷镇压,刘齐滨被军警用枪托砸伤了左胸。
升入大三后,刘齐滨不幸染上了肺结核,1933年辍学返回家乡。国民党曹县党部想利用他在曹西北的影响,派他到三区任职。经过再三考虑,他抱着整顿三区吏治、为人民造福的美好愿望,接受了委任。任职后不久他便辞去了这个职务。
1933年,刘齐滨在家乡刘岗开办了鲁西南第一所农民夜校。
1934年春,刘齐滨被友人介绍到菏泽六中代课,年底又受聘到曹县黄岗集县立小学教高级语文。
革命生涯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共曹县县委正式成立,党派袁复荣王石钧等到曹县西北一带进行抗日救亡运动。刘齐滨与党取得联系,组织夜校学生在刘岗周围村镇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号召大家团结一致抗日。
1937年底,刘齐滨在曹东南黄岗集一带,以原读书会为基础,建立了青年救国会。在他的引导下,许多会员纷纷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
1938年3月,曹县青年抗日救国会在曹县东关成立,刘齐滨被选举为会长。
1938年8月,刘齐滨在王健民和王石钧介绍下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鲁西南抗日救国总会正式成立,刘齐滨被选举为总会长。抗日救国总会的会员很快发展到7万余名,遍布曹县、菏泽、定陶、东明、考城等县,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抗日力量,为后来鲁西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侵占曹县城,中共曹县县委转移到曹西北活动。上级党组织派出一批干部到该地区工作,刘齐滨家成了党组织和抗日干部的联络中心,杨得志戴晓东等许多老同志都在这里工作、生活过。
1940年7月,曹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刘齐滨被选为县长。他带领政府成员积极开展工作,很快建立了各区、乡政府。同时,他还亲自带领群众,在短短的3个月内,破坏了敌人控制的公路400多公里,为开展平原游击战、反击日军“扫荡”创造条件。
1941年5月,刘齐滨任冀鲁豫边区第三专署第一专员。
1942年初,因肺病严重发作,离职休息治疗,忍着重病的折磨,在短短4个多月的时间内草拟了《关于发动群众开展抗灾度荒的意见》《关于拥护边钞、打击伪钞、统一货币的宣传提纲》《关于精兵简政整顿机关的建议》等10多个文件,及关于以后工作的十八条意见。
1942年4月15日,病故,终年34岁。
亲属成员
刘齐滨的父亲刘彩云是一位乡塾教师,母亲是位农村妇女。
刘齐滨的妻子为伊巧云(一说名为倪巧云)。
人物纪念
为纪念他,中共鲁西南地委和专署决定,将曹县(西北)改称为齐滨县。1949年8月,齐滨县并入曹县。
参考资料
菏泽抗日英烈刘齐滨.中国山东网菏泽频道.
刘齐滨.菏泽史志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2 10:3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