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儒
第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首任主席
刘鸿儒(1930年11月10日-2025年3月14日),男,吉林榆树人,194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研究生班。1959年于苏联莫斯科大学经济专业获副博士学位。研究生学历,副博士学位,研究员。
人物生平
1947年,为东北行政学院学员、组织干事。
1950年,任东北人民大学经济系班主任、教员、党总支部书记。
1951年,为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教员、党总支部书记。
195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研究生班。
1953年,为东北人民大学经济系教员。
1954年,在北京俄语专科学校留苏预备部学习。
1955年赴苏联,入苏联莫斯科大学财政学院研究生班学习,任党总支部书记,获经济学副博士学位。
1959年回国。后任中国人民银行计划局干部。
1960年,下放任上海市南汇县惠南公社副社长。
1962年,任中国人民银行计划局货币流通处、办公厅综合处副处长。
1962年,任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综合处副处长。
1971年,下放“五七”干校劳动。
1972年,任财政部办公室副处长、负责人。
1976年,在河北省固安县“五七”干校劳动。
1977年,任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
1980年7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党组副书记,后任中国人民银行理事会副理事长。
1988年,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兼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1989年,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1992年-1995年,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
2025年3月14日,刘鸿儒同志逝世,享年95岁。
担任职务
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
曾任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战略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慈善总会副会长,中国国债协会副会长,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名誉董事长,四通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及中国五矿龙腾科技有限公司的独立董事,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监事,美国大中华证券公司首席顾问、荣誉董事长。
刘鸿儒曾任中国金融学院(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首任院长,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兼职教授,香港城市大学访问教授。2012年3月29日,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会名誉理事长。1996年香港城市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2002年,与李步云在上海创立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
学术著作
主要著作
著有《社会主义货币与银行问题》、《社会主义信贷问题》等。
《社会主义的银行信贷问题》(刘鸿儒与玉兰合著中国财经出版社1964);
《社会主义的货币与银行问题》(中国财经出版社1980);
《漫谈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中国金融出版社1986);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问题研究》(同前1987);
《金融调:控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经济大辞典·金融卷》(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中国金融百科全书》(主编之一,经济管理出版社1990);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主编,中国科技出版社1987);
合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体系中的黄金》(中国财经出版社1965),等书。
出版图书
学术研究
在《红旗》《人民日报》《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等刊物发表文章140余篇。
30多年来,结合实际致力于有关金融政策、货币流通理论、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有专著8部,译著2部,主编著作20部,论文300余篇。著有《社会主义货币与银行问题》、《社会主义信贷问题》等。
个人生活
夫人:王志玲,也是留苏学生,她于1953年进入莫斯科经济学院,在那里度过了她5年的大学生活。
人物故事
1930年,刘鸿儒出生于东北吉林省榆树县,和当时的大多数人一样,家境贫寒。刘鸿儒12岁那年,从黑龙江北安高小毕业,虽然成绩名列前茅,却由于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为求生计,刘鸿儒做学徒工,被招入日本开设的兵工厂的“劳工营”,成为一名小焊接工。因为年纪小,而且经常吃不饱,睡不好,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把破旧的棉袄用铁丝往腰间一束,就跟在大人们的身后随他们一起干活。这一状况直到日本投降后。 在刘鸿儒学徒时吃了很多苦,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望。1945年日本人投降后,刘鸿儒又继续进入北安高中学习。后来因为参加土改革命,刘鸿儒没有全部念完高中课程。1948年,刘鸿儒来到哈尔滨参加工作,进入东北行政学院,在法律系做教学辅导和行政管理工作。这所学校后来与哈尔滨大学合并,成立了东北科学院。1948年随着解放军解放沈阳,这个学校名字又恢复为东北行政学院。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东北行政学院辗转迁到长春,改为东北人民大学,也就是吉林大学。1950年,东北人民大学为培养教师,决定选派刘鸿儒到中国人民大学做研究生。从这个时候开始,刘鸿儒才正式接触金融,并开始与金融结下不解之缘。在校期间,刘鸿儒跟前苏联专家学习银行专业,一边学习一边也做助教工作。刘鸿儒的金融理论和金融研究在这个时期打下了基础,也开始了他人生一个新的阶段。
1953年刘鸿儒从人民大学毕业后,又回到东北人民大学,担任经济系副主任,教金融方面的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刘鸿儒却深感自身知识不足,于是萌发了继续求学的念头。经过一番努力,1954年刘鸿儒顺利地考取了留苏研究生的资格,在经过一年俄语训练的准备之后,1955年踏上莫斯科之旅。
刘鸿儒先是在莫斯科大学经济系作研究生,学了整整一年的《资本论》。书是俄语版的,内容又非常专业,他感觉艰涩难懂,简直像天书一样,常常看得头昏脑涨。经过一番主动调整心态,变被动为主动,采取笨鸟先飞的办法,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虚心向老师请教。他以坚强的毅力跨越过这段最艰难的时期,学习终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后来在前苏联的学习就得心应手了。为攻下《资本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57年,刘鸿儒在莫斯科大学经济系做研究生,遇见到了毛泽东。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率代表团到莫斯科同苏联领导人谈判后,就来到莫斯科大学礼堂与中国的留学生代表见面。毛主席对刘鸿儒为代表的研究生说了那段著名的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青年人应具备两点,一是朝气蓬勃,二是谦虚谨慎。”当时像刘鸿儒这些留学生都是20多岁,听了毛泽东的讲话心情非常激动,给刘鸿儒留下最深的是朝气蓬勃、谦虚谨慎两句,这成为是青年人一生的座右铭。
在莫斯科大学学完《资本论》之后,由于担任刘鸿儒论文指导老师的是前苏联第一货币银行专家阿特拉斯教授,刘鸿儒就跟着转入导师所在的莫斯科财政学院,研究货币银行学。
刘鸿儒在前苏联一共学习了4年,学会了很多礼貌和文化修养方面的知识,这些经历使他养成了良好的习惯。1959年,刘鸿儒通过研究生论文答辩,拿到副博士学位,回到北京。被中国人民银行给留下。刚参加工作时,刘鸿儒从基层做起,先是负责会议记录,做事认认真真地,每次会议都会把记录作好,从而获得了领导的肯定。后来他开始负责编简报,逐渐重要的讲话稿、文件都交给他起草。这之后,他先后担任过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第一任的中国证监会主席和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1 00:0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