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香成
美籍华人摄影师
刘香成,纪实摄影大师。1951年生于香港,1976年开启新闻摄影生涯,担任美国《时代》周刊和美联社的首席驻华摄影记者,后派驻洛杉矶、新德里、首尔、莫斯科。2013年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举办他的“中国梦 三十年”的个人摄影展。2015年,创立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人物简介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的重大时事,刘香成几乎从未缺席:毛泽东逝世,洛杉矶和汉城的奥运会,甘地夫人遇刺,阿富汗战争,以及为他带来新闻界最高肯定的苏联解体。1992年,刘香成因拍下戈尔巴乔夫扔下辞职讲稿的独家图片与美联社同事分享获得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Spot News Photography)。他是首位受此殊荣的华人摄影师。
刘香成与塔森、维京、企鹅等知名出版社合作出版了许多书籍,为中国摄影的发展提供参考,其中包括《中国,一个国家的肖像》、《上海:1842—2010,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革命中的中国,通往1911之路》。他的个人摄影作品集包括《苏联的解体》和《毛泽东以后的中国》。《毛泽东以后的中国》获《新闻周刊》赞赏,该媒体称刘香成为“中国的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2012年,获得第二届中华艺术金马奖终身摄影成就奖。
2019年12月29日“摄影术诞生180周年纪念活动”在现代摄影术发明者达盖尔的故乡——法国科梅伊市举办,中国多位摄影人获得“摄影术诞生180年180人”荣誉称号。刘香成名列其中。
普利策奖
对刘香成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另一个激动人心的“大”故事。
作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摄影记者之一,刘香成用他手里的相机,记录过众多的“大事件”:在印度,甘地夫人遇刺,种族纷争频仍;在斯里兰卡,宗教战争火焰熊熊;在阿富汗,到处都是苏制坦克、大炮,“我差点被火箭筒轰掉。”而在苏联,刘香成又亲眼见证了这个庞大国家机器的土崩瓦解。
在莫斯科,刘香成又一次抓住了机会。1991年12月25日晚,他在CNN时任总裁汤姆约翰逊的邀请下进入克里姆林宫,并在戈尔巴乔夫发表完辞职演说、将讲稿猛然扔到桌上的一瞬不顾拍摄禁令按下快门——他将快门调至1/30,只拍了一格。几乎同时,他的后背吃了克格勃的一记重拳。他拍下了他想要的——连塔斯社都没有的镜头。当他走出克里姆林宫,正看见苏联国旗降下,俄国国旗升起。
1991年12月26日,这张独家照片出现在全球各大报纸头版,宣告冷战时代的终结。次年,他出版摄影集《苏联解体:一个帝国的坠落》。经此一役,刘香成与同事一同获得1992年普利策“新闻摄影现场报道奖”。
早年生活
1951年10月6日,刘香成出生于香港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刘季伯是《大公报》国际新闻编辑,母亲陈伟雯出身福建望族,是当时罕见的上过大学的女性。
3岁时,刘香成随母亲回福州接受教育。由于母亲的“官僚阶级和地主”成分,无论他如何积极投身“除四害”活动,都无法得到学校的认可。日益混乱的时局下,他在10岁时回到香港。每到暑假,父亲刘季伯教他将美联社和路透社的短篇新闻稿翻译为中文。
1971年,刘香成进入纽约亨特学院(Hunter College),主修国际关系——他本想学习新闻,在父亲的老友的建议下选择“先学习一个专业”。
在纽约第50街的小图书馆、在纽约国际摄影中心,刘香成先后看到Magnum摄影师马克-吕布(Marc Riboud)的摄影集《中国的三面红旗》和杜安-迈克尔斯(Duane Michals)、戴安-阿勃丝(Diane Arbus)的纪实摄影展览,感受影像的力量。
刘香成认为,正是因为自己接受了1/3中国社会主义教育、1/3英国殖民主义教育、1/3美国教育,在哪块土地上谈论问题都与当地人不同。他能够跳脱某种民族情绪,但是又带着对中国土地的深刻理解。
记者生涯
大学最后一个学期,刘香成选修《生活》杂志杰出摄影师基恩米利(Gjon Mili)的摄影课,拍摄街头无家可归的老太太、为智障学生而设的犹太学校,受到赏识。在Mili的推荐下,他进入《生活》的传奇摄影团队实习。
9个月的相处间,Mili从未谈过技术问题,“只在爱把喜欢的照片剪下来贴在墙上看,看完再看,看完再看”。每天傍晚,他指着从报纸上剪下来的各种新闻图片告诉刘香成,“这张好,好在哪里”。刘香成如此学会了怎么读照片。
亨特学院的华裔教授利昂内尔-曹将刘香成介绍给哈佛同学、时代集团时任总裁凯尔索苏顿(Kelso Sutton)。苏顿问,年轻人,你这辈子想要做什么。刘香成立即回答:我想到中国去。两周后,他得到一份工作:《时代》杂志驻华记者。
刘香成的出道之作,即撞上重大历史节点: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他受《时代》委托赴北京拍摄毛泽东的葬礼,却因签证问题滞留广州。他转而拍下了珠江边上戴着黑纱打太极的男子,敏感地发现“人们的面孔跟我以前看到的不一样了,人们终于把包袱放下来了”。发生微妙变化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告诉他,一个新的时代来了。2019年,他告诉《洛杉矶时报》,当时他便感觉到“中国可能到来的转型会是一个惊天动地的故事,所以我就跟了下去。”
刘香成身兼局内人和局外人的摄影事业就此起步,为新闻界提供了当时极为罕见的中西方双重视角。1978年,他再度返华,成为《时代》首位驻京摄影记者,开启“毛以后的中国”的拍摄之旅。他拍国家政要,拍刚刚被平反的文化人们,拍普通老百姓:在故宫门口手持可口可乐大笑的男子、三名戴同款墨镜的时髦青年、在毛泽东像下玩滑轮的男青年……
回到中国
长时间的战地和革命现场工作,令刘香成受到“同情疲乏”(compassion fatigue)的困扰。于是,90年代后期,他离开新闻一线,重返亚洲。
1997年是一个分水岭。这一年,刘香成转型为经理人,出任时代华纳驻中国首席代表,并于1999年促成高规格的《财富》全球论坛在上海举办,全球500强CEO共聚一堂。2000年-2006年,他出任默多克的新闻集团的中国区常务副总裁,一举促成星空卫视在珠三角地区落地,后进入中国全国范围内的三星级以上酒店、涉外居住区及指定地区。
刘香成未局限于摄影实践或媒体管理。2014年,他在上海西岸创立上海摄影艺术中心。这是中国首家非盈利摄影艺术机构、上海首家摄影美术馆。通过将国外作品带到中国、将中国作品带到世界,刘香成致力于为中国人提供更为广阔的摄影教育和视野:“摄影,最好不要说那么多,最好就给人去看。这是我的初衷,因此在上海建立一个ICP(纽约国际摄影中心)”。
2020年为止,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已推出20余场展览,其中包括荷兰国宝级艺术家Erwin Olaf,美国纪实摄影翘楚Alec Soth,肖像摄影大师Martin Schoeller,王家卫御用摄影师夏康永的个展。
2015年5月,创办上海摄影艺术中心,该中心将于2023年底闭馆。
红海亲历
2019年,德国Steidl出版社出版《红海亲历》,汇集刘香成1976年-2017年间拍摄的195张标志性作品,定格中国和俄罗斯史无前例的变革间最为珍贵和揭示真相的照片。刘香成从数千张胶片中选中了它们。
《洛杉矶时报》的书评称这些照片为构图杰作,并评价“刘香成一次次出现在政治和文化的转折点,在仅仅一个镜头的距离下捕捉中国崛起和苏联陨落中的绝密时刻……作为摄影记者,幸运地拥有许多天赋,其中包括发现一个个以小见大的日常一刻的超凡能力,和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的新闻嗅觉。”CNN指出,刘香成“坦诚直接的肖像摄影和地面街头摄影呈现了一个独特的人性化视角”
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教授郭力昕表示,在刘香成的作品中可以发现更细致、更深刻的艺术性,这并非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摄影家的修养:“新闻摄影是秃鹰式的行为,抓了就跑。但如果你仔细看刘香成的作品,会发现他的情感是克制的,不是很煽情的。刘香成‘毛以后的中国’的大量作品,非常戏而不谑,我们知道他的讽刺在哪里,但又不是那么针锋相对、咄咄逼人。这要拍摄者有一种同理心,一个艺术家的质地会反映在他的作品里。”
他亦谈到刘香成的作品和他“回归”中国之间的联系:“在观看刘香成的作品时,不能就单张而言,应该从整体的集合来看,如此才能透过他的摄影作品,看到中国某个时代里的历史面貌。这就要求一个作者需要拥有同理心,刘香成最后的选择也回应了这个要求:他可以生活在别处,他还是回到中国社会来,最后定居在这里。因此,中国的事情是他自己的事情,中国的未来是他自己的未来。”
刘香成说:“如果你观看全书,它是一段由亲手所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40年历程。我想,这段历程的特别之处,或许在于它来自于同一个人的相机。”
在他看来,中国人说“多做多错,小做小错,不做不错”,他的理念还是做比不做好:“对于中国,由于我有兴趣,我选择用我的镜头去了解中国。除非我明天走不动路了,我才会停止。人有一种内在的生存需要,就是讲故事。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去讲故事,所以我觉得做媒体也好,做艺术家也好,做别的创作也好,哪怕是做生意也是在讲故事。如果一个人活着对讲故事没有兴趣,那你的生活动力在哪里呢。”
出版书籍
1《毛泽东以后的中国》,英国:企鹅出版社,1983年。
2《毛泽东以后的中国:刘香成摄影》,香港:Asia2000出版社,1987年。
3《苏联解体:一个帝国的坠落》,纽约:美联社出版社;香港,Asia2000出版社,1992年。
4《中国,一个国家的肖像》,六种语言(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同步发行,德国:塔森出版社,2008年。
5《上海:1842-2010,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合著,澳大利亚:企鹅出版社;北京:世界图书出办公司,2010年。
6《中国:1976-1983》,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
7《壹玖壹壹:从鸦片战争到军阀混战的百年影像史》,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
8《中国梦》2012年世界图书出版社(后浪)
9《红海亲历,刘香成纪实摄影,中国崛起,苏联解体》德国士泰德摄影出版社2019年
出版图书
摄影展览
2010年 毛以后的中国,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2011年 毛以后的中国,Zurich瑞士,
2012年 连州摄影节个展,刘香成的中国。
2013年 中国梦,上海中华艺术宫
2016年 中国梦,泰国曼谷中国文化中心。
1986 纽约联系图片社在法国埃尔了摄影节
1987 纽约联系图片社在纽约国际摄影艺术中心
1988 纽约联系图片社在上海美术馆,北京国家博物馆
1989 香港艺术中心150年的报导摄影展
1999 50年新中国摄影,北京国家历史博物馆
2000 50年新中国摄影,多伦多,加拿大,美国加州巴尔克力大学博物馆,迈亚密大学博物馆。
2008 中国国家肖像,北京今日博物馆
2009 中国国家肖像,马德里,西班牙
2012 中国,巴黎中国之屋,法国
2012 中国国家肖像,香港AO画廊
2017 沙龙,北京中闻博物馆,北京
2020,设计互联与英国V&A博物馆合作展览,50年新中国摄影
新闻奖项
1989年,“年度最佳摄影师”,美联社,美国。
1989年,“全美国年度最佳图片奖”,密苏里大学,美国1992年,因对苏联解体的杰出报道,获得“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纽约,美国。
2005年,《巴黎摄影》杂志,当代摄影界最有影响力的99位摄影师之一。
1988年,“最具特色摄影师”,美联社,美国。
1992年,因对苏联解体的杰出报道,获得“美国海外俱乐部柯达奖”,美国。
1992年,因对苏联解体的杰出报道,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摄影现场报导奖”,美国。
2005年,《巴黎摄影》杂志,当代摄影界最有影响力的99位摄影师之一。
优秀作品
据统计,1979-1981年间,西方媒体刊载的中国照片约65%由刘香成拍摄。《明镜》前北京分社社长帝奇亚诺·坦尚尼(Tiziano Terzani)谈到这个时期的刘香成为何难得:“在中国,需要的是智慧。勇于透过事物的表面,戳破那层为容易被满足和希望活得轻松的人织就的谎言与虚假印象的大网。刘正带着这种令众人羡慕的勇气。”
为了证明自己不仅能在中国做好工作,热衷挑战的刘香成主动要求调离,去印度、韩国、前苏联。在每个派驻地经过多个春夏秋冬、接触不同文化与细节,都能反过来增加刘香成对中国的理解。
“在一个地方待四到五年,纽约总社从来没有告诉我们要拍什么,除了重大事件以外,编辑部告诉我们你是我们报社的眼睛和耳朵,你在印度、中国、苏联,你来告诉我们那里发生了什么。所以我们的工作可能就是交朋友,朋友告诉我他们的社会、他们的国家,我带着一种不熟悉的眼光去学习,去感受。”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0 22:35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