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霞故居
河南省开封市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青霞故居,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顺河回族区北土街刘家胡同、尉氏县城中心,是“辛亥女杰”刘青霞曾经居住的地方。
历史沿革
光绪六年(1880年),刘家宅院始建。
由于家族纠纷,刘青霞毅然将其财产归公。冯玉祥在河南执政时,处理此案,将诉讼所及的有关财产没收归公或变卖,这笔财产大部分用于教育事业。师古堂为当时尉氏县大地主刘耀德庄园的一部分,建于清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师古堂为尉氏县政府机关占用。
2009年,开封市委市政府拨专款对刘青霞故居进行保护维修。对刘家胡同的民居进行整治,逐步恢复四合院布局、建筑形制,在原有的历史街区肌理及院落布局的基础上进行了街道市政配套、建筑形制、立面整治,恢复了历史街区景观形式,展示了刘家大院所处环境和开封的民俗、民风。维修工作于2011年6月正式竣工。
建筑格局
刘青霞故居由位于开封市刘家胡同的刘家宅院和尉氏县县城中心的师古堂(东院)、刘家西院共同构成。
主要建筑
刘家宅院
综述
刘家宅院位于开封市顺河回族区北土街刘家胡同,占地面积有6000余平方米,坐北朝南,东、西宅院布局及建筑形式完全一致,各由前中、后三进院落组。东院、西院共有清末明初建筑风格的房间70余间。胡同南侧还有一个南配院。整座院落建筑雕饰素雅,门敞窗明是豫东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中原古典建筑风格四合院。整座院落中,主房与配房,后、中、前三院之间,房子的高度、面宽、进深都有差别,以正厅、正房最高,中院次之,前院最低,整个建筑群层次分明,错落有序,也显示出主尊配卑的等级观念。东西两宅各有大门,互不统属,仅有一耳室相连,亦多年没有使用。院后是一座花园,将东西两宅连为一体。建筑布局以上房中轴为主线,左右对称,层次分明,布局严谨,是一座封闭式的四合院建筑。大门偏左,以左侧下角配房的山墙头作照壁。
东院
东院南北长75.6米,东西宽26.8米,由相互分离的各幢房屋组成南北长、东西窄的矩形院落,对外开较少的小窗,向内院开设采光面积较大的窗,既保证了空间的私密性,又注重采光。院落开敞,房房相离,并由转角处的游廊和房屋前的檐廊将其串联起来,显得疏朗而不松散。整个建筑从南向北,房屋檐口与屋脊逐步升高,中厅脊高于配房脊,主次明显。最后的第三进院为正宅,正厅五大间(前两进为三间),东西厢房虽然也是三间但面阔均较一、二进院稍宽,同样可以让人感到主次的不同。
刘家宅院东院“坎宅巽门”的方位格局:大门建于东南角“巽”位,易理上讲,“巽”位主生,最为吉利,门开此处自然寓意家人世代昌隆,日子红红火火。大门为单开间三步架、屋宇式金柱大门,脊高约7米、檐高4.8米,高出临街南屋脊顶,看起来颇有气势。且磨砖雕花,做工精细。原有四步石阶,现因街道地基抬高,石阶已被埋没。
刘家宅院东院建筑中轴线上依次排列倒座、厅堂、过厅、正房,两侧对称排列厢房,构成三进规模相近的院落。进入大门左转便进入第一进院,有坐南朝北倒座三间、东西厢房及过厅。一进院布局紧凑,大门与东厢房之间没有余地,为了保证门楼的规格以及大门和内院的过渡空间,只有向内推移,舍掉东厢房的南次间。东厢房实际就变成了两间,山墙内移至梁下兼做影壁,是合理利用空间的典范。第二、三进院的建筑布局与一进院类似,重复之中又赋予微妙变化,其房屋进深、面阔依次增加,宅院宅门、倒座、厢房、台基在同一个水平高度,比厅堂及正房要低两层台阶,这种高低的差异突出了厅堂及正房的地位。垂花门是进入二进院的途径之一,独立柱担梁式垂花门,属垂花门中构造最为简单的一种,只有一排柱,梁与柱十字相交,挑出于柱的前后,梁头两端各承一根檐檩,梁头下端各悬一根垂莲柱,檐部雕刻有精美的花饰,图案以石榴、南瓜、葡萄为主,象征多子多福,寄予了美好的期望。格栅是安装于建筑物金柱或檐柱间用于分隔室内外的一种装修,格栅木雕多以植物花卉图案为主,寓意平安富贵,吉祥如意,大大增加了宅院的生动性。
小独院
故居大门对过路南的一座四合小独院,进门西拐,西房为正室,是刘家两宅院的附属部分。推测是招待亲友住宿或佣人居住的地方,其房屋建筑,构造格式和北院大致相同。
师古堂(东院)
师古堂占地约12700平方米,原貌奢华、雄伟,是一座大型的四合式建筑群。全盛时,师古堂约有房三百余间,是刘氏家族中建筑最精美,规模最庞大的建筑群。师古堂现存后院及中院部分建筑,坐北朝南,有房38间,为二层硬山式楼房三面围合而成。后院主楼面阔五间,进深6米许,通高约12米;东西两楼面阔五间,较主楼略低。三面楼房一、二层皆有前廊互相贯通,会于二门处,可拾阶而下。建筑为硬山式,花瓦脊工,檐下装饰有花砖,雕刻精美,装修为木雕格扇门窗,室内亦有楼梯可登上层。中院现存东楼一座,风格与后院相同。昔日师古堂内景色怡人,院内奇花异石纷呈,牡丹、桂花、丁香、腊梅四时芳香,犹有刘青霞亲手栽种的腊梅存活。
刘家西院
刘家西院与师古堂隔路相望,建筑群坐西朝东,分南北两座院落,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可相互通联,风格与师古堂一致。院落整体布局严谨,各为三进,现存基本完整,亦为二层硬山式楼房三面围合而成。建筑形式有硬山、卷棚等,营造出错落有致、富于变化的建筑群天际线效果。西院现存建筑12座共88间,建筑装饰方面大量使用木雕、砖雕。
保护开发
刘青霞故居纪念馆
2009年,开封市委市政府以刘青霞故居为基础,成立了刘青霞故居纪念馆,加强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于2011年底正式免费对游客开放。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刘青霞(1877~1923年),河南安阳县蒋村人,原名马青霞,清代两广巡抚马丕瑶之女。18岁嫁于河南首富尉氏县刘耀德为妻,遵夫刘姓,改称刘青霞。刘青霞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女革命家、教育家、慈善家、实业家、社会活动家、辛亥革命人士,是中国新学教育、女学教育的先驱,人称“辛亥女杰”,辛亥革命人士中曾流传有“南秋瑾,北青霞”的说法。刘青霞是清光绪皇帝诰封的“一品命妇”。她倾其所有,支持推翻皇权的辛亥革命,成为封建王朝的“逆子贰臣”;她倡导女性思想解放,提笔写下“不自由,毋宁死”;孙中山为她题字“天下为公”,称赞她是“巾帼英雄”。入同盟会、捐巨款、办杂志、办书社、办新学、办女学、办慈善、办贫民工厂、办女子工厂、办民族工业,直至把全部家产捐助国家。她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她用一生完成“兼济天下”的理想。
文物价值
刘青霞故居是刘青霞在开封的住所,具有较高的文物研究价值和历史纪念意义。刘青霞故居作为刘青霞生活及奋斗的实物载体,不仅使人民群众更了解到她的传奇人生,体现了她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核心价值观的追求,而且对当代社会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另外,故居作为豫东地区保留最好、最完整的一处传统民居,其所具有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既具有传统北方四合院建筑的典型面貌,又反映了河南传统民居建筑的若干特点,同时又有中国建筑风格转化时期的特征,具有较高的史料和建筑艺术价值。
保护措施
1992年4月,刘青霞故居被开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9月,刘青霞故居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刘青霞故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刘青霞故居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顺河回族区北土街刘家胡同、尉氏县城中心。
交通信息
步行:自河南省开封市顺河回族区人民政府步行前往刘青霞故居(刘家宅院),路程约200米,用时约3分钟。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25 15:1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