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改革,指
刘裕从东晋
义熙年间到刘宋
永初年间进行的各项改革。也有
义熙改革的称号。
生平简介
刘裕——刘宋开国之君 南朝第一帝
宋武帝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祖籍彭城县绥舆里(今安徽省萧县县城东北二十里),兴宁元年三月,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曾两度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功勋卓著。
刘裕是南北朝时期宋朝(这里的宋朝,指的是由刘氏建立的宋朝(南朝宋),而不是由赵氏建立的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也是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刘宋开国之君。
先祖是彭城绥舆里(今安徽萧县)人,后来其先祖举家迁居到京口(今江苏
镇江市),刘裕便出生在如今的镇江。
据《宋书:武帝本纪》记载,刘裕是汉高祖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的第二十一世孙。
于隆安三年(399年)参军起义,对内平定战乱,先后消灭刘毅、卢循、司马休之等分裂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了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致力于北伐,消灭桓楚、西蜀、南燕、后秦等国。
420年7月10日(宋武帝永初元年六月十四日),刘裕废东晋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国号大宋,都建康,东晋灭亡,南朝开始。
执政期间,吸取前朝土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门,轻徭薄赋,废除苛法,改善了政治和社会状况。
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重大贡献,被誉为“南朝第一帝”。
为元嘉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奠定了南朝政治的雏形。
被明代大思想家李贽誉为“定乱代兴之君”。
历史背景
自从东晋建立以来,朝廷的纲纪松弛紊乱,权贵之门互相兼并,老百姓流离失所,不能保持自己的产业。
东晋政治,是西晋政治的继续。
首先是用人,“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和西晋完全相同。大族人可以做大官,做大官可以横行不法,人民的痛苦,从这两句话里也就可见一般了。
其次,皇权旁落,士族豪强挟主专横。由于侨姓世族持续侵犯江南经济并打压南方世族入仕朝廷,使得侨吴世族在政治及经济上的冲突仍在。加上世族对寒族歧视、与朝廷分庭抗礼;中央与方镇对立及野心家的崛起,使得东晋一朝始终动荡不安。
特别是后期的司马道子父子当权,贪污奢侈,政治败坏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人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加剧。
公元383年的秦晋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战后,北方再度陷于分裂,战乱蜂起。南方东晋政权在侥幸的胜利面前并没有振作起来,以司马氏为代表的士族奢迷酒色,罢默贤臣,按人当道,使“晋政宽弛,纲纪不立,豪族陵纵,小民穷理”。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在这个时候,一个本来不惹人注目的寒门庶族地主—刘裕“奋起寒微”,依靠军功和手中握有的北府兵权,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和他周围的人们组成的寒人武士集团,开创了寒人掌权的局面。
公元420年,灭掉东晋,建立了南朝第一个朝代—刘宋政权。
在刘裕入朝执政到称帝的二十年中,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力矫晋时弊政,加强集权,铲除分裂割据势力,努力发展经济,并在此基础上两次北伐,消灭南燕、后秦,使南方出现了一百多年来没有过的统一。
其子刘义隆(宋文帝)继续刘裕的政策,终于出现了“元嘉之治”这个分裂时期的大治盛世。
改革内容
刘裕从他掌权时起,到他代晋做了皇帝,曾对当时积弊已久的政治、经济状况有所整顿。
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整顿吏治
一、整顿吏治
他当时罢掉或处死的官吏,有许多是士族或皇族出身。他的亲信、功臣中,有“骄纵贪侈,不恤政事”的,他也严厉惩罚,甚之处死。
重用寒门
二、重用寒人
东晋时期,中央和州、郡的大权一直掌握在王、谢、庾、桓四大家族手中,选拔官吏,主要依据门第,所谓“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选出的官吏多是无才无识之辈。
刘裕掌权后,下令改变这种状况,要求按照九品中正制初置时的精神,选拔人才。他重用出身“寒微”的人,如刘穆之、檀道济、王镇恶、赵伦之等。
实行土断
三、继续实行“土断”,抑制兼并
刘裕于义熙九年(413年),再次实行“土断”政策。除南徐、南兖、南青三州都在晋陵(今江苏镇江、常州一带)界内,不在土断之列外,其余都依界土断。多数侨置郡、县被合并或取消。在户籍上,不再分土著和侨人。对于势家大族隐藏户口的,严厉清查。还禁止豪强封锢山泽、乱收租税,人民可以任意樵采捕捞。 刘裕实行义熙土断时,除徐、兖、青三州居住在晋陵(今江苏镇江、常州一带)的住户可以不进行外,其他流寓郡县大多被并省,归入本地郡县。会稽(今浙江绍兴)四姓中的余姚士族虞亮抗命,藏匿亡命千余人,被处以死刑,于是豪强肃然,远近知禁。义熙土断,是第四次土断,也是比较彻底的一次,它打击了东晋豪强士族势力,对维护东晋政府的兵役来源和租赋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刘裕亦于义熙九年(413年),将临沂、湖熟原属皇后所有,用来资助其化妆品开销的田地分配给穷人。如此削夺了世族以及皇室的私产,用来资济人民。即位为帝后更派大使巡行四方,举善旌贤,访问民间疾苦。
策试州郡秀才
四、刘裕还恢复了秀才、孝廉策试的制度,这就阻断了门阀士族的仕进之途。
之前,州郡所送的不经策试的秀才、孝廉多非其人,大约都是以门第关系进来的。
刘裕于义熙八年(412)上表,请求遵循旧制,并主张用考试的办法加以甄别。一方面把决定权更多地集中在朝廷,一方面限制和打击了门阀和豪强的势力。
整顿赋役制度
五、整顿赋役制度
刘裕下令严禁地方官吏滥征租税、徭役,规定租税、徭役,都以现存户口为准。凡是州、郡、县的官吏利用官府之名,占据屯田、园地的,一律废除。凡宫府需要的物资,“与民和市”,照价给钱,不得征调。还减轻杂税、徭役等。
轻徭薄赋
六、刘裕即位后,免去了一些苛捐杂税,“蠲租布二年”,使百姓减轻一些负担。对于那些原来因战争需要被征发的奴隶,也一律放还。
东晋末年,置官滥乱,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刘裕也能及时制止,规定“荆州府置将不得过二千人,吏不得过一万人;州置将不得过五百人,吏不得过五千人”。
发展商业
七、刘裕即位后,下令凡宫府需要的物资都要到市场采购,照价给钱,不得向人民征调。又下令官员不可征去人民车牛,亦不能以官威逼迫人民献出车牛,另亦将繁多的交易税项作出减省,便利市场商业交易。
中央集权
八、刘裕在建立南朝宋后,亦削弱强藩,集权中央,于是限制了荆州州府置将和官吏数额,前者不可多于二千人,后者亦不可多于一万人;另其他州府置将及官吏数亦不分别不得多于五百人及五千人。
为防止权臣拥兵,他特别下诏命不得再别置军府,宰相领扬州刺史的话可置一千兵。而凡大臣外任要职要需军队防卫,或要出兵讨伐,一律配以朝廷军队,事情完结后军队都需交回朝廷。
另外,刘裕为防止外戚乱政,下令有幼主的话都委事宰相,不需太后临朝。
废除苛法
九、刘裕对东晋以来苛刻的刑法,也进行了改革,永初三年(422),下诏“刑罚无轻重,悉皆原降”。
大兴教育
十、刘裕虽然是行伍出身,却能注重学校教育。他认为,
东晋末年以来,“戎马在郊,旌旗卷舒,日不暇给。遂令学校荒废,讲诵蔑闻..训诱之风,将坠于地”。
于是,下诏要选备儒官,弘振国学。刘裕振兴学校教育固然是为了巩固封建
统治的需要,但它在另一方面,却带来了全社会注重学校教育,改善社会风气的结果。
抑制兼并
东晋以来,山湖川泽多为门阀和豪强霸占。一般老百姓使用,要向他们纳税。
公元413年,刘裕下令禁断这些人封固山泽,免去所有有关的税,还山于民,还地于民。
改革意义
刘裕对政治、经济的整顿,进一步打击了腐朽、黑暗的贵族、士族势力,改善了政治和社会状况,对劳动人民的痛苦亦有所减轻。
其中,如罢免侨户和推行土断之策,改善了
东晋以来的版籍混乱的局面,将南方土著居民和北方南迁侨居的居民一致对待,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南北文化交流。
又如,大力提拔和起用寒人担任要职,恢复秀才、孝廉策试的制度,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特权,至
刘宋中期寒人已经广泛参与执掌机要之职,形成了后代所谓“寒人掌机要”的局面。南朝以后的君主,往往起用或倚仗寒人执掌机要。
还如,禁止士族封固山泽和抑制兼并,大为减轻了百姓负担,进一步在经济层面打击了门阀士族等。
为“
元嘉之治”奠定了雄厚的政治基础,也奠定了南朝政治的雏形。
对江南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刘裕改革在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中,也起着不容忽视的历史作用。
总而言之,
刘裕的改革,彻底终结了魏晋以来士族与门阀共天下的政治模式,将军政大权悉数收归皇权。
同时,通过一系列的举措,限制士族的政治特权,削弱士族的经济实力,标志着秦汉时期建立的中央集权的政治模式,在经历魏晋以来的低潮波折后,开始走向复兴。
所以,当代著名历史学家
田余庆先生将
刘裕视为
门阀政治的掘墓人,他认为门阀政治终结于刘裕之手。
刘裕代晋之后,门阀士族虽然仍然存在,但已失去了与皇权抗衡的实力,再也无法成为决定性的政治力量,“门阀士族人物虽然还可能兴风浪于一时,形成政局的暂时反复,但是严格意义的门阀政治,是确定不移地一去不返了。”
作战方法
宋武帝刘裕发明“却月阵”:讲究水路协同作战
经营谋略
公元5世纪左右出现的“却月阵”,是一种水陆两军结合的阵法,其版权所有人,是宋武帝刘裕。刘裕读书不多,却在军事上有很高的天分,在战术革新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却月阵”就是他的得意之作。
公元409年,刘裕从建康出发北伐,灭掉南燕以后,刘裕的军队直接威胁到北方最大的政权——北魏。北魏坐不住了,派出十万大军,阻止刘裕北伐。
《资治通鉴》,全程记录了这场惊心动魄的大战。
当时,双方在黄河岸边摆开阵势。刘裕让一名军官带领七百个士兵和百辆军车登岸,形成月钩形的阵地,每辆战车有7个士兵,并且有盾牌保护战车,军队的两翼紧挨黄河,中间有一辆战车上插着白色的羽毛,不知弄的是什么玄虚。
北魏将士开始觉得没什么稀奇的,一会儿,只见对方中间战车上有士兵举起白羽毛,然后有两千士兵从两翼涌出来,往战车上安装弓,首先用威力小、射程也不远的小弓箭射击。在十万北魏大军面前,这简直是毛毛雨。
你准备了大半天,也就不过如此吗?看来,咱北魏一口气就能灭了你。
于是,三万北魏骑兵地动山摇般涌向刘裕的“却月阵”,刘裕军队的射击简直像在挠痒痒。
然而,前面的射击是忽悠人的,把北魏骑兵忽悠过来之后,大杀器就露出了狰狞的面孔。
在“却月阵”的后面,一千多支长矛正候着北魏骑兵呢。这些长矛,被安装在巨大的弓弩上,刘裕军队用大铁锤狠劲敲打弓弩,产生巨大的力量,将长而锋利的矛狠狠射出去,每根长矛能射穿四五个士兵,而且黄河沿岸平坦,弓弩手视野不受阻碍。
因此,射击精确度很高,大量北魏骑兵在近距离的射击中被废掉,后面的骑兵也陷入慌乱,“一时奔溃,死者相积”。
北魏骑兵大量受损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却月阵”展开的面积小,骑兵一窝蜂涌上去,大量人马局限在一个小面积的区域内,承受长矛的饱和射击,其狼狈可想而知。
为什么“却月阵”要紧靠水面呢?
这是因为,南方的军队在水面作战有优势,陆军紧靠岸边,和水军能够接应,以免陷入敌人铁骑的包围当中。水面上的战舰也可以杀伤岸上的敌军,其实这等于是多兵种协同作战。
在冷兵器时代,也时兴各兵种协同作战,以及射击的效应。如果要以中国古代战争为大片拍摄题材,刘裕的“却月阵”是最好的素材,真没必要虚构。
人物影响
刘裕对东晋以来的一系列弊政,进行全面的改革,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渐渐好转,国家元气逐渐恢复,致使在其子刘义隆当政时,出现了小康局面,“余粮息亩,户不夜扃”。
他是在东晋南北朝中颇有作为,成就最大,最有建树的皇帝。他所做的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此后,南朝不乏有宋文帝、齐高帝、梁武帝、陈武帝等政治家,但不难发现他们的改革措施,基本上是沿袭刘裕的改革。
评价
《宋书》记载:“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
王夫之:宋得天下与晋奚若?
曰:
“视晋为愈矣,未见其劣也。魏、晋皆不义而得者也,不义而得之,不义者又起而夺之,情相若、理相报也。虽然,曹氏有国,虽非一统天下,而亦汔可小康矣。芳与髦,中主也,皆可席业以安。而司马氏生其攘心以迫夺之,视晋之
桓玄内篡、
卢循中起、鲜卑羌虏攘臂相加,而安帝以行尸视肉离天下之心,则固不侔矣。宋乃以功力服人而移其宗社,非司马氏之徒幸人弱而掇拾之也。论者升晋于正统,黜宋于分争,将无崇势而抑道乎?”
固将曰:
“晋平吴、蜀一天下矣,而宋不能。魏、吴皆僭也,而魏篡,则平吴不可以为晋功;若蜀汉之灭,固殄绝刘氏二十余世之庙食,古今所肃然而伤心者。混一不再传而已裂,土宇之广,又奚足以雄哉?中原之失,晋失之,非宋失之也。宋武兴,东灭
慕容超,西灭
姚泓,拓跋嗣、
赫连勃勃敛迹而穴处。自
刘渊称乱以来,
祖逖、
庾翼、
桓温、
谢安经营百年而无能及此。后乎此者,二萧、陈氏无尺土之展,而浸以削亡。然则永嘉以降,仅延中国生人之气者,唯刘氏耳。举晋人坐失之中原,责宋以不荡平,没其挞伐之功而黜之,亦大不平矣。”
范文澜:“刘裕所创的宋朝,皇帝独掌大权,主要辅佐,多选用
寒门,原来的高门大族,只能做名大权小的官员,难得皇帝的信任。削弱士族的政治势力,实行皇帝专制的
中央集权,
宋朝国内的统一程度远非强藩割据的东晋朝所能比拟,政权大大增强了。当时鲜卑拓跋部落统一黄河流域,出现强大的魏国,如果没有统一的汉族政权,鲜卑人几次大举南侵,很有可能并吞长江流域,摧残发展中的经济和文化。所以,刘裕消灭纪纲不立、豪强横行的东晋朝,建立起比较有力的宋朝,对汉族历史是一个大的贡献。”
刘裕在代晋前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第一,制止门阀地主分割劳动人口。
曾颁布命令,禁止隐藏人口,为此,还把会稽的一个隐藏了一千多家依附人口的大族虞亮杀了。刘裕之所以能这样做,是由于当时的门阀贵族的势力受到农民起义的打击而削弱了的缘故。
第二,禁止豪强之家占领山林湖泊,当时地主豪强都把山林湖泊据为己有。人民打猎、砍柴、钓鱼,都得向地主缴租。
第三,刘裕杀死大族王愉,刁畅等。王愉是第一流的门阀贵族;刁畅虽属第二流的门阀,但他是最大的地主,拥有土地一万倾,刘裕将刁畅杀死后,还把他们的财产分给穷人。
第四,减轻徭役赋税。
刘裕本人是寒门出身,他采取的一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元嘉之治打下了基础。
何兹全:“刘裕击灭桓玄后,开始着手整顿东晋的混乱政治。刘裕的这些措施,打击了豪强,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对人民是有利的。刘裕一方面整顿内政,一方面积极向外开展。”
白寿彝:“刘裕不仅以武功显赫于当时,而且在一些政治措施上,他也很有建树。宋武帝刘裕,是南朝众多帝王中,在治理国家方面卓有成效的一个。刘裕时期,是刘宋的兴盛时期,也可以说是南朝的兴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