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维维,男,1980年生于哈尔滨,毕业于
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油画系并留系任教,作品多次发表于《中国油画》《中国美术》《艺术市场》等刊物。 2012年在哈尔滨举办个人油画作品展《维妙维肖》。
人物经历
2003年毕业于
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油画系并留系任教,现从事
现实主义油画创作,作品多次发表于《中国油画》《中国美术》《艺术市场》等刊物。 2012年在哈尔滨举办个人油画作品展《维妙维肖》。2012年个人油画作品展《维妙维肖》2012年作品《小草》获得廉政文化优秀作品绘画类二等奖。
2012年作品《彼岸》获得“黑龙江美术,设计,书法,摄影艺术教育成果评比” 美术类二等奖2011年创作《园林》系列,刊登于文化部国家级核心期刊《艺术市场》
2011年创作《小草》系列 ,
2006年油画作品《风景》参加中韩美术交流展 ,
2005年度 获专业实习 优秀指导教师。
2004年作品《青涩年代》入选全国美展黑龙江展区。
2003年毕业并留校任教。
2003年《写生作品》发表于《中国美术》第一期,
2002年:作品《山雨过后》入选黑龙江首届水彩双年展,
2002年:作品《楼下的红房子》发表于《中国油画》第一期,
主要贡献
当自然的风景被园林化之后,大量人类固有的审美情趣被附加给自然,加速了风景的功能化。造园术的兴起,不仅仅是中国审美趣味对于自然的野蛮改造,更为重要的,为艺术介入社会的可能性提供了实践的范例。
刘维维的《园林》系列作品,选择对于人工造园产物的再现,其重点显然不是要强调“人工的人工”、或是“图像的图像”的概念,相对于文化上的忧虑,再现或者再造更像是艺术家深思熟虑后,选择的一种具体的抵抗方法,或者说是对于图像泛滥化甚至合法化的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现状的一种嘲讽与回应。 在刘维维所绘的园林风景中,我们看不到人、或者闯入者的踪迹,人工修建的园林风景中,没有人、或者闯入者的痕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问题。作为观众的我们,当发现这个问题时,是依从惯性的视觉经验继续进行观赏,还是舍弃经验所带来的困扰,重新展开思考?由此,萨特所强调的视觉的社会维度,在刘维维的画面中得到了重申与延续,因为萨特所强调的闯入者,那个验证我们自身存在的闯入者,被刘维维以自我的视域做了巧妙的替换,闯入者的身份被变更,甚至被叠加,逼迫作为观者的我们重新建立参照的体系,开启重新验证自我的思想活动。
刘维维通过一幅幅没有闯入者,没有任何参照体系的园林画面,向观众展示了完全属于他自己的视域。因为没有其他的人,或者说是闯入者,观众只能跟随刘维维所设定的线索,进行有限制的观看。在画面中,刘维维将视线投向哪里,描绘到哪里,就意味着观众也只能将视线投向哪里,欣赏到哪里。这种视域的限定,给园林风景的观看附加了严苛的条件,更牺牲了观众在观看风景时最基本的快感——移步换景的快感。刘维维希望我们将这种对视域的规训,这种限定在人工园林观看范围内的视域规训,与文化传统今日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建立某种联系,这也从一个侧面对刘维维绘画题材的选择进行了阐释,即园林与文化传统之间的映射关系。而今时今日,我们所面对的,是否是已经被我们自己规训与限制过的文化传统,如何正确的,有效的看待传统,或者说重新认知传统,也正是我们在文化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人工制造的园林,不可避免的要具有特定的审美情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抒情性。但在刘维维精心营造的画面中,甜美的颜色与精巧的构图,却因为没有人的存在,而使园林风景的风格充满了异样的感觉。这显然是一种对于抒情性的破坏,而反抒情性所对应的废墟,却没有出现在画面中,我们看到的是还是一种有秩序的风景,即便出现了荒草生长的景象,却没有出现断瓦残垣,尽管因为人的缺席而显得异样,却也构不成真正意义上的荒园,或者废墟。刘维维透过他的画面,以及画面所引申的文化思辨,展现给我们关于文化生态的某些尴尬与无奈。艺术到底应该怎样介入社会,介入文化,介入传统?一味地迎合与推倒重建可能都不是最有效的办法,那么什么才是有效的方法?这也许才是刘维维希望通过《园林》系列所要与我们展开讨论的真正问题。
园林风景作为刘维维文化思辨的切入点,不仅仅只是一种被描绘的风景、被引用的风景,风景所承载的意义,也因为艺术家的思想活动,而变得充满异化、隐喻与诉求,从而成为一种不断实践的风景,最终演变为一种超验的风景。
作品赏析
《小草》系列为写生作品。
《园林》系列。
获奖记录
2011年作品《皇马战巴萨》获文化厅“首届黑龙江美术,设计,书法,摄影艺术教育成果评比” 美术类一等奖 。
2009年作品《热带雨林》入选全国美展黑龙江展区。
2008年《黑色小轿车》获“中韩现代美术交流展”优秀奖。
2006-2007年度 “教学优质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