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益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北师范大学原校长
刘益春,1962年12月出生于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人物经历
1981年9月—1985年7月,刘益春在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原物理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5年9月—1988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原长春物理所)凝聚态物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获理学硕士学位。
1988年7月起,进入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任教,先后被评为助教(1988年—1990年),讲师(1990年—1992年),副教授(1992年—1998年),教授(1998年)。
1992年9月—1995年12月,在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原长春物理所)与意大利都灵工业大学物理系联合培养凝聚态物理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1995年12月—1998年5月,在吉林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
1996年4月—1997年8月,在日本九州大学先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
1999年12月—2003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其间:1999年,入选首届吉林省杰出青年研究计划;2001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2003年9月,任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
2004年1月—2012年4月,任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其间: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
2012年4月,任东北师范大学校长(试用期一年)。
2013年5月至2023年2月,正式担任东北师范大学校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刘益春发明了热氧化Zn3N2单晶薄膜制备p型ZnO的方法;利用量子限制效应和波导结构获得纳米片的高温发射和低阈值光泵紫外激光;通过在p-GaN/n-ZnO异质结中引入i-ZnO层,构造p-GaN/i-ZnO/n-ZnO新型结构,成功研制出室温近紫外发射的ZnO异质结紫外发光二极管;首次在TiO2/Ag纳米复合薄膜材料中利用Ag纳米粒子表面等离子体的吸收特性实现了全息存储;首次提出并实现了利用ZnO、ZnS多声子共振拉曼散射为指纹特征检测DNA和蛋白质,特别是将Fe3O4超顺磁性纳米粒子引入ZnO纳米复合结构并用于生物分离和检测,实现了磁场辅助下的快速、超灵敏免疫检测。
截至2017年7月,刘益春在Adv. Mater., Phys. Rev. B., J. Phys.Chem.B, J. Chem. Phys., Appl. Phys. Lett, Optics Lett., 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50余篇,发表论文被SCI他引800余次。
截至2017年7月,刘益春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大项目培育等课题12项。
截至2021年11月,刘益春曾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人才培养
刘益春认为,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其根本就是要培养人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对知识学习的接受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包括以此为基础培养出的、更高级的能力——创造的能力。教育主体和教育环境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主要要素,并可以根据不同主体责任和义务的差异,将教育实践分为“教”和“学”两种活动。“创造的教育”理念主要从教育者、学习者和环境这三个基本要素出发,通过“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环境如何营造”来诠释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
荣誉表彰
社会兼职
个人生活
刘益春上学时的理想职业是做科研和当一名教师。大学期间,“全息光学信息存储”的近代物理实验课程使他对信息材料与器件产生了浓厚兴趣,促使他日后逐步走进该研究领域。
科研之余,刘益春最大的爱好是读闲书、运动和与学生聊天。
人物评价
刘益春长期从事凝聚态物理方面的研究,是这一领域的知名学者。(《吉林日报》评)
刘益春专业功底好、学术水平高,以务实的作风精心管理校务,为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发挥了重要作用。(时任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景俊海评)
参考资料
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名单.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刘益春同志有关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5 18:06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