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学,有“篆书圣手”之称。任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书画美学”与“国学”教授;南华工商学院学术委员会顾问委员、国贸教授委员会委员长、书法协会名誉会长、《龙之光》杂志荣誉主编;东方神州书画院一级书法家;北京写作学会创始人之一,北京文艺学会会员。历任法大等高校“书画美学”与“国学(儒、释、道)”等学科带头人,获法大“人文名师”、“十大名师(之一)”等称号,获北京“科研论文一等奖”与“科研专著二等奖”。
个人简介
多次与韩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与地区的高教部门与相关学术团体进行学术交流。自幼从外祖父阎澍铭先生学儒习书,后师从中国书画大师
徐北汀教授力攻篆书。部分书作散刊于诸多书报杂志与高校若干内刊。曾获“神州书法金杯奖”。多为国内外有关高校、政府、图书馆、医院、工厂、商场、饭店、书刊及有关国际会议中心等题写匾、额、题、字;多次应邀参加省级高教和地方性的书法大展,广赞之
“篆书圣手”。其传略及部分书作,被收入《世界华人艺术家名人录》、《中国书画艺术家长卷》和中国教育部中央教科院编撰的《科教兴国之路(艺术篇)》、中国科协主编的《中流砥柱(艺术部分)》、《和谐西部》与《京奥艺典》等国家级或地方级的大型文献。刘教授篆书所孜孜以求的是“极富山水国画艺境”的形式意味,即多以艺术夸张的笔墨,来极力显现着以水墨、点画与线条等美术元素协和而成的“形象大于思想”的形体意味。单从间架结体来审视,“刘篆”多采用上擒下纵、上合下开、上聚下散、上密下舒、上重下轻、上繁下简、上实下虚、上湿下干、上徐下疾、上浓下淡、上屈下伸、上黑下白等外在化的形式特征,来自然而然地蕴蓄着“绘画灵动感” 的“参差而统一”、“异式而中和”、“对比而平衡”的诸多意味。这“诸多意味”相依相存、相约相克、相辅相成,进而无限地释发着“令人各以其情而自得”的禅韵美感。
(《艺术与繁荣》杂志92期 责编:郑好)
刘体篆
《龙之光》杂志08(总)14期按:本文为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艺术教研室主任、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传统艺术研究员毕可鹰教授所撰,旨在从继承与革新的时代高度,对独步古今的“刘体篆”,就其美学成就、创作思想、艺术道路、风骨特质、个性技法等进行了总结、评论和推介;现予刊发,以备学界与艺界交流。
我的20余年的书艺挚友刘玉学教授,学识渊博,气质高雅,国学功底深厚,专长于书画与儒学。他作为有关高校的学科带头人,多年教研于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等高校的“书画美学”、“中国传统文化学”、“写作学”等学科,其科研、教学与艺术成果斐然,历获“人文名师”等称号及诸多奖项奖励。
刘教授自幼从外祖父闫澍铭先生学儒习书,后师从中国书画大师
徐北汀教授力攻书画,数十年来,甘守寂寞,笔耕不息。其篆作多刊发于诸种书报、杂志、大典、文献,又多现于国内外高校、市府、图书馆、商场、工厂、医院、会议中心等企事业单位的题、字、匾、额,广赞之“篆书圣手”之作。近几年来,刘教授又应邀为国家级或部分级的多部有关“大典”或“文献”,提供刊载诸多篆书力作,并应邀为国家主要领导人及部分老领导创作篆书,深受好评。
刘体篆的艺术造诣可谓多方面。在此,可借用“笼天地,挫万物,自成面目”的论断予以评述。
晋代著名艺理家陆机在其《文赋》中指出:“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就书画领域而言,这可理解为:一个有造诣的书画家,须以“以少总多,情貌无遣”(刘勰语)的笔墨造型,来充分表现其美学、艺术、文化、人生、品格、性情等多种生活积累所形成的独特而高远的“存在性境域”。从这种意义来讲,绘画难,学书更难。因此,古人又总结说:“学画三年,学书十载”。这八个字所包含的甘苦,凡在书艺领域“下过苦功夫”并获得特定成就的人,必各深有体验。纵观中国洋洋大观的书法史,真正的“笼天地”而“开宗立派”并“挫万物”而“自成面目”的书法家,不过数十人而已。为此,不仿追溯一下中国书史的足迹。上古时期,书画同源,继而形成篆书。篆书是汉字发展的第一阶段,因为它还没有脱离“物象图形”,且“用笔结字”也较单一,笔画多表现为“去直就曲”。秦始皇一统华夏后,大力推行“书同文”的政策,命承相李斯等人整理文字、统一书写,并以国家法令的强制措施,颁行篆书,遂形成“秦篆”,即与“大篆”相对应的“小篆”。汉唐以来,由于“致用性”很强的隶书、楷书、行书与草书的日盛,篆书遂日渐退出了“国文圣字”的领域,仅在篆刻、碑额、字画等“装饰性应用”中占有一席“审美”之地,故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篆书名家极少。秦相李斯之后,仅有唐代李阳冰,清代
邓石如、
赵之谦等人的篆作,堪与其他书体的大师名家相比。这就是说,中国书史上的篆书名家巨匠极其稀少,可喻之“凤毛麟角”。尔今,刘玉学教授,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沧桑的人生积累、独具的审美思维、扎实的书画实践、长年的呕心沥血,时代的远见卓识,选定了篆艺作为主攻方向,独步古今,另辟蹊径,笔研不息,终于广获当今“篆书圣手”之誉。这不得不令人感配。
宋代书法大家黄庭坚指出:“自成一家始逼真”。纵观刘教授的篆艺历程,人们可清楚地发现,刘体篆既有严格的传统继承,又有鲜活的时代创新。
就传统继承而论,数十年来,刘教授孜孜不倦地广读古帖,专心致志地临摹名帖,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集中精力,重点研习、借鉴、汲纳了古代篆艺名作《中山王鼎》、《蔡侯鼎》、《曾侯乙钟》和清儒
邓石如、
赵之谦的篆艺笔墨、结构、章法与神韵。经过长期苦心研习与书艺践行,终于形成了“自成一家”与“自成面目”的刘体篆风骨特色。
梁朝文论家钟嵘在其《诗品》中指出:“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着我;字字古有,言言古无;吐故吸新,其庶几乎”,又指出“老手颓唐,才人胆大”,意即有才华的艺术家,必须敢于“去老求新”。从“与时俱新”而论,刘体篆的创新特色可概为三:
其一,用笔求新。刘体篆用笔施墨,一反传统的消瘦与刻板之态,强化了起笔大器、腕力雄健、笔势挺拔、虎头蛇尾、大处落墨、小处虚驻、逆入平出、中锋蓄势、万毫齐力、点画端稳、线条大度、水墨传神、笔笔严谨。这就强劲而有力地显现了刘体篆在笔、画、点、线“造型”上的艺术辨证力。这其中,多涵养着“用笔”的粗细、浓淡、黑白、虚实、长短、
曲直、藏露、强弱、刚柔、断续、方园、润涩、枯荣、肥瘦、干湿、巧拙、屈伸、徐疾、整散等多姿、多态、多势、多象的艺术对照。尤其是笔末或字尾的飞白、淡收、浅出或虚驻,刚柔相济,极有美感韵味,足以给人留下“形象再造”的艺术空间。
其二,结构求新。刘体篆的结字构形,多由上紧下松、上重下轻、上繁下简、上整下散、上擒下纵、上合下开、上稳下险、上正下奇的架构取势而成。这就形成多视觉的“背相取势”之美与多层面的“疏密相间”之妙。与之相应的是,刘体篆的构字之妙,还在于大力追求着“阴阳协和”的艺术效应,即字字结体均有模糊处,即“阴笔”;亦有清纯处,即“阳笔”。具体来看,起笔、交笔、接笔或密笔之处,多呈水阴或晦朦之状,或如泼墨,或似雾染;而主笔前段、行笔中段、笔线之末或字尾之处,多呈清晰或爽朗之状,或如青松劲竹,或似奇峰悬川。“阴笔”,有助于诱发观者的想象、联想与幻想,从而形成各具“境域”的形象思维,进而激发人们对篆书意境的再创造、再补充或再延伸;而“阳笔”,则有助于突出篆字各自的主导性特征,从而形成观者对篆字“语境”的定势思维,进而强化其主旨。“阴笔”与“阳笔”巧构而合,足以生动而巧妙地拓展篆字的境界,极大地释发中国传统美学在篆书中的辩证能量。依此可见,刘体篆的结构求新,在创意赋形过程中,不仅严格地遵循了中国传统的“六书”规范,而且又根据现代审美抒情的需求,对篆书的“结体构形”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与探索,为古老的篆书注入了极富现代美学“意味”的新奇而灵动的艺术生命。
其三,章法求新。刘体篆的精品力作,多根据具体字形“传情表意”的需要,在谋篇布局上,致力于突破传统篆书的平板,时有巧思,常有妙想,多有奇趣。如2×4尺横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其中的“水”字突然横倒,似流如淌,遂形成作品整体视象的“纵横辉映”之美;又如2×2尺方幅《江山多娇》,其中“娇”字的“女”偏旁予以夸张变形并趣下势返向上而包围“乔”旁,遂形成江山“一流”的“向心”之感;再如2×2尺方幅《杏花春雨江南》,其中的“杏”、“雨”、“江”三字,结体小巧,如奴似仆,而“花”、“春”、“南”三字结体夸大,“春”字更大,如君似主,遂突出了作品“春”的主导性意境。上述诸种谋篇布局,有效地摆脱了传统篆作在章法上的刻板之“苦”,为篆艺溶入了山水国画的章法美与传统篆刻的装饰美。这不禁令人玩味无穷,拍案叫绝。
刘体篆的艺术风骨,雄健壮阔,象雄山巨谷的悬川瀑布,水烟缥缈,气象万千,荡气动魄;刘体篆的艺术旋律,象
贝多芬的乐章,雄浑跌宕,大气磅礴,摄人心性。唐代杰出的美学家司空图在其《二十四诗品》中指出:“积建为雄,真体内充,具备万物,横绝太空”。此论所指向、所强调、所突出的是“雄浑为极”的艺术原则。对于书艺而言,有史以来,篆书用笔多消瘦,点画少鲜活,章法欠灵动,且形成定势模式,如若有所突破或创新,谈之何易。值得称道的是,在“与时俱进退”的当代,刘体篆无论是用笔施墨,章法结构,还是构思创意,均独得“雄浑”之境,可谓“笼天地,挫万物,自成面目”者也。
2008年8月
“刘体篆”
精品载入《鉴藏》等名家艺术书刊
【本刊2011年5月讯】
中国政法大学国学教授、国务院国礼书画特供艺术家、南华工商学院国贸教授委员会委员长刘玉学先生,应邀将近几年来所创作的“刘体篆”精品载入《鉴藏》、《世界艺术家》、《中国当代艺术收藏指南》等名家书画刊物。
《鉴藏》艺术杂志,为中国外交笔会与世界华人联合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由中国经济文化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外广有盛名。该刊在2010年第9期目录前用四个彩版所刊发的“刘体篆”有《博雅》、《渔乐》、《厚德载物》等13幅力作。《中国当代艺术收藏指南》,为
中国文化管理学会主办,由中国科学艺术出版社出版,旨在“带来中国艺术品投资收藏市场的继续升温”(引自该《收藏指南》前言)。载入该典的“刘体篆”主要有《天道酬勤》、《博学雅教》等4幅精品。《世界艺术家中国专号》,由
世界艺术家联合会与
世界华人企业家协会联合主编出版,该“专号”在目录前刊有“刘体篆”的力作《和》,另有三个彩版刊有《苏轼·水调歌头》、《王维诗名句》、《张志和·秋思》等5幅篆作。
上述出版物,对“刘体篆”的艺术风骨特质均附有指要性的评论,评论指出:“刘篆大力追求的是‘有意味形式’的神韵,书中有画,书画合一,‘人们将各以其情而自得’。刘体圣篆,大气淋漓,气韵雄浑,自出风骨,书坛独帜,直追秦相李斯及唐儒李阳冰之篆风。”
(《龙之光》2011年19期记者:刘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