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泽寰
暨南大学生命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
博士,研究员,博士导师,国家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现任暨南大学生命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兼分子生物研究中心主任。2001年6月,任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医药分子生物实验室讲师;2004年被破格遴选为硕士导师,同年被聘为副教授;2004年12月受暨南大学的聘请,负责筹建暨南大学分子生物研究中心;2005年6月任暨南大学分子生物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1月任暨南大学生命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2007年12月被破格遴选为博士导师。
人物简介
刘泽寰,1972年12月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曾祖父刘良曾是清末最后一代秀才,后留学日本士官学校,成为早期同盟会会员,毕生致力于反帝反封建的运动。父亲刘人怀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家。从小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对科学研究情有独钟,14岁时便在《小学科技》、《中学科技》等青少年科普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多次获得科技竞赛奖励,并因此获得过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先生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勉励。
1995年,以优异的成绩保送暨南大学遗传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独立完成了“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hAFGF)”的基因克隆和表达工作,此项技术后来作为国家一类基因工程新药“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核心技术,以人民币770万元转让给了医药企业,为学校的“产学研”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98年,考入了中山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协助导师开展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由于业务突出很快便被任命为课题组副组长,负责研究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工作。为此,他带领科研小组多次下到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集居地收集样本,历经艰险,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快速建立起了10多个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群体的基因资源库。这一工作的及时开展不但对课题的顺利进展奠定了基础,还及时保护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基因资源。
2000年,他所带领的科研小组率先在国内建立了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的测序分型技术(Sequence Based Typing,SBT),并利用该项技术,系统、精确的研究了中国南方人群的HLA遗传多态性,发现了大量以前从未在中国人群中出现过的等位基因,从而清晰的勾勒出了HLA遗传多态性在中国不同民族、地域的分布差异和规律。同时,率先在国际上公布了在中国人群中特有的8种HLA新等位基因。
2001年,博士学成毕业后,留校中山大学医药分子生物实验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由于工作基础好、成果突出,毕业当年便获得了十五“863”专项《中国人基因组SNP单倍型图谱构建及其开发应用》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承担了研究人类HLA基因组区域(约4,000,000 bp)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的分布和定位情况,发现了400多个全新的SNPs位点,并研究了这些SNPs位点潜在的功能和进化意义。
2003年,面对“非典”的肆虐,他参加了“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SARS防治基础研究》的研究工作,探索SARS病人免疫应答的机理。期间,带领科研小组夜以继日,在10天时间内处理了2000多份疑似患者的血液样品,接触了大量患病人员的血液。可喜的是,在他的妥善安排下,没有一位参与人员感染,同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了课题任务。
2004年时任讲师的他因为科研业绩突出被破格遴选为硕士导师,同年被评为副教授。2004年12月接受暨南大学的聘请,负责筹建暨南大学分子生物研究中心。面对这项全新的挑战,他忘我的投入到了建设工作中,短短半年的时间便基本完成了建设工作。
2005年,他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利用代谢工程技术原理解决纤维质燃料乙醇生物转化问题的新方法,构建了能够直接将纤维素分解、发酵成为乙醇的转基因酿酒酵母工程菌,建立了将纤维素制备成为燃料乙醇的“直接发酵法”新工艺,大大简化了纤维素转化成为燃料乙醇的操作过程,从而大幅降低了相关的能耗、制剂消耗和污染,为秸秆纤维素这一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探索一条新的途径。此项技术已先后获得多项科技项目的资助,目前已进展到中试工艺研发阶段,正在筹建我国第一条纤维素直接发酵生产乙醇的中试生产线。
至今为止,他已主持和参加了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计划、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等20多项课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近40篇;还获得过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主要论文
(1)WJ Xiao,YX Gong,ZH Liu*,JM Wang,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and haplotypes of TLR6 gene in Chinese Cantonese popul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munogenetics,2010,37(4):245-251.
(2)WJ Xiao,N Li,YX Gong,JM Wang,YC Quan,ZH Liu*,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of TLR4 locus in Chinese Cantonese population,Chinese Journal of Pathophysiology,2010,26(6):1193-1197.
(3)JM Wang ,YG Fu ,ZH Liu*,WJ Xiao,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and haplotypes of TLR9 gene in Cantonese population,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2010.46(6):131-138.
(4)龚映雪,台艳,肖文娟,王峻梅,唐根云,全艳彩,刘泽寰*,酵母多基因表达载体在纤维素生物转化中应用,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10,27(1):82-87.
(5)刘泽寰,全艳彩,唐根云,龚映雪,肖文娟,王峻梅.绿色木霉CBHⅡ基因的克隆及在酿酒酵母中的表达.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6):91-95.
(6)SW Chen,QS Hu,ZH Liu*,et al,The distribution of HLA alleles revealed a founder effect in the geographically isolated Chinese population,Drung,Molecular Immunology,2007,44:2017–2022.
(7)XY Liu,YG Fu,ZH Liu,et al,An Ancient Balanced Polymorphism in a Regulatory Region of Human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Is Retained in Chinese Minorities but Lost Worldwide,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2006,78(3):393-400.
(8)YP Wu,YL Chen,LY Li,YC Cao,ZH Liu,BR Liu,et al,Polymorphic amino acids at codons 9 and 37 of HLA-DQB1 alleles may confer susceptibility to cervical cancer among Chinese women,Int,J,Cancer,2006,118:3006-3011.
(9)Y Liu,ZH Liu*,YG Fu,et al,Polymorphism of HLA class II genes in Miao and Yao nationalities of Southwest China,Tissue Antigens,2006,67:157–159.
(10)ZH Hu,ZH Liu,YJ Xiong,et al,A novel HLA-DRB1*15 allelic sequence isolated from the Han population of Guangdong,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munogenet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munogenetics,2005,32:221–222.
(11)ZH Hu,ZH Liu,YJ Xiong,et al,A novel HLA-DRB1*09 allele,HLADRB1*090103*,isolated from the Han population of Guangdong,China,Tissue Antigens,2005,65:293–294.
(12)XY Liu,ZH Liu,B Lin,et al,Catalog of 162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in a 4.7-kb region of the HLA-DP loci in southern Chinese ethnic groups.J Hum Genet,2004,49:73–79.
(13)ZH Liu,XL Fan,JH Lin,et al,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DPB1 allele(DPB1*9301)by sequence-based typing in Lahu ethnic minority of China,Tissue Antigens,2003,61:261-262.
(14)YG Fu,ZH Liu,JH Lin,et al,Extensive polymorphism and different evolutionary patterns of intron 2 were identified in the HLA-DQB1 gene,Immunogenetics,2003,54:761–766.
(15)YG Fu,ZH Liu,JH Lin,et al,HLA-DRB1,DQB1 and DPB1 polymorphism in the Naxi ethnic group of Southwestern China,Tissue Antigens,2003,61:1-5.
(16)JH Lin,ZH Liu,FJ Lv,et al,Molecular Analyses of HLA-DRB1,-DPB1,and-DQB1 in Jing Ethnic Minority of Southwest China,Human Immunology,2003,64:830–834.
(17)ZH Liu,JH Lin,DJ Pan,et al,HLA-DPB1 allelic frequency of the Pumi ethnic group in the South-west China and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of Pumi with other populations,European Journal of Immunogenetics,2002,29:259-261.
(18)JH Lin,ZH Liu,WM Chen,et al,A novel DRB1*09 allelic sequence in the Jing ethnic minority of China,European Journal of Immunogenetics,2002,29:335-336.
承担课题:
(1) 广东省科技计划农业领域引导项目,蔗渣低碳转化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2012.1-2013.12(主持)
(2) 中华环保基金会项目,蔗渣纤维素直接发酵法制备燃料乙醇中试工艺中的关键问题研究,2011.1-2011.12(主持)
(3) 广州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蔗渣纤维素直接发酵法制取燃料乙醇的中试发酵工艺研究,2009.11-2011.10(主持)
(4)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TLR家族基因多态性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的关联研究,2008.10-2010.10(主持)
(5) 珠海市科技计划项目,一种能直接利用纤维素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的工艺研究,2007.9-2009.9(主持)
(6) 广东省科技计划重点引导项目,构建能直接利用纤维素发酵生产乙醇的基因工程重组酿酒酵母,2006.1-2007.12(主持)
(7) 珠海市科技计划项目,一种酵母金属硫蛋白制备工艺的开发,2006.6-2008.6(主持)
(8) 国家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配套基金,秸秆纤维素低碳生物转化技术研究,2006.1-2008.12(主持)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人TLR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图谱的构建及其临床应用2006.1-2006.12(主持)
(10)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团队项目,南海海洋生物重要功能基因的研究与开发 2005.1-2007.12(核心成员)
(11)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人HLA二类抗原的基因组SNP研究 2002.9-2005.9(主持)
(12) 十五“863”计划项目子项目,中华民族HLA二类抗原基因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研究,2002.9-2005.9(主持)
(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不同体质类型与HLA基因多态性关系的研究 , 2002.1-2004.12(主要成员)
(14) “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子项目,SARS病人免疫应答机理研究 ,2003.9-2004.9(主要成员)
(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人HLA免疫功能相关基因调控区SNPs及其与疾病的关系,2001.1-2004.12(第二成员)
参考资料
刘泽寰.暨南大学官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5 16:02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