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沛林
长沙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
刘沛林,男,1963年2月生,籍贯湖南常德,人文地理学专家,长沙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长沙工作站主任。
人物经历
1963年2月,刘沛林生于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
1980年9月至1991年8月,在衡阳师范学院地理系学习、工作。
1991年年9月至1994年7月,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4年8月至2003年8月,任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教授(其间,2000年9月—2001年8月任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教授)。
2003年8月至2004年9月,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做国家留学基金公派访问学者。
2004年9月至2008年7月,在衡阳师范学院任教授、副院长(其间,2007年9月─2011年7月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8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衡阳师范学院先后任院长、党委书记,同时任教授。
2018年12月至2021年4月,在长沙学院任党委书记、教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刘沛林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古村落的快速损毁、不同区域的古村落进行意象区划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建立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制度。
截至2020年12月,刘沛林共出版著作12部,发表论文近200篇。
截至2020年12月,刘沛林主持国家自科基金项目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含重大1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
截至2020年12月,刘沛林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一、二等奖10余项。
人才培养
截至2020年12月,刘沛林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
荣誉表彰
出版图书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刘沛林教授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的提出者,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的倡导者,诗意人居环境建设的发起者,“聚落景观基因”理论的原创者,网络虚拟旅游的推动者。(长沙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评)
刘沛林教授提出的景观基因理论成为研究传统聚落景观及其文化特征的地理学新方法,是中国人文地理学者开展中国人文地理研究的典范。(《地理学报》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0 09:53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