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勇,1962年5月,出生于山东省
临朐县,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
视觉文化评论家。
人物经历
1983年7月,毕业于南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获
文学学士学位。同年,到
中央财经大学中文系(现为文化与传媒学院)任教至今。
研究方向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致力于视觉语言与叙事方式的比较研究。八十年代后期,集中以中国书法为研究个案,比较研究中国视觉艺术中的表现主义传统与西方抽象语言纯粹化的差异关系问题。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以摄影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摄影的语言形态及分类原则,后转而关注中国当代摄影发展及图像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主要贡献
1997年,代表作《权力——关于观念摄影的对话》发表于香港《现代摄影报》,首次具体提出“观念摄影”这一新的图像形态概念,旋即被《
中国摄影报》转载,引发全国性的摄影理论论争。《中国摄影界的四种病》、《“纪实摄影”给我们带来了些什么》、《摄影能改变什么》、《你老去西藏干什么》、《摄影语言体系的基本构成》等文章,都曾引起摄影界极大的关注。著有《中国当代摄影新锐系列丛书》、《世界摄影大师经典作品集》。
1997年10月,与艺术评论家岛子策划组织观念摄影展览《新影像展》,为中国观念摄影的第一个重要展览。
2001年8月,参与策划并发起中国第一个国际摄影节“一品国际摄影节”,组织实施了八个摄影展览,并策划组织系列国际学术讲座及研讨会。
2004年,策划并主编《中国当代摄影新锐系列丛书》。
2005年2月,策划并主编《世界摄影大师经典作品集》(五卷本,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5年10月,在青岛策划主持《少年的表情——新中国五十年代图像展》。
2005年9月,在山东淄博策划并主持以“社会·内心·关注”为主题的大型摄影展《山东摄影十人展》及学术研讨会,清理山东近十五年来图像发展的基本状况及图像资源。
2010年9月,策划《影像方志——山西省古交市地理景观与人文遗存的影像调查》主题摄影展,“首次用地方志的方式,以影像语言作为表达手法,结合社会学原理,对一个县级市的历史与现状做出了较为系统的视觉体现,在不分类别、不分层次一起追求“艺术”、“大囫囵”的摄影界具有突破意义和示范性”(
李树峰语)。
2011年,策展《土地·岁月·人民——丽水六人纪实联展》,汇集丽水摄影师
王培权、苏健、沈建华、
郑忠民、
叶高兴、
潘世国的百余幅作品,赴美国多个城市巡展。
近日,他在
上海书画出版社推出了“老树画画”四季系列的前两种:《春·醉花阴》和《夏·摸鱼儿》
社会评价
他的画中有山河故人,让人以梦为马,找到心中的桃花源;有日常和牢骚,让人会心。他不是学院派,也不在意自己的画被归为新文人画还是段子画,他抛掉技法和规矩的局限,反而获得了自由表达的喜悦和平静。——2016中国年度新锐榜颁奖词
刘树勇教授擅长‘新文人画风格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密不可分,中文系出身的背景使他善于表达,并广泛涉猎摄影、木刻等艺术门类,这种自然而然的结合造使得老树画画不可复制。——徐斗
他的绘画,实事求是讲,算不上专业。但我注意到,有些人却把他的作品和丰子恺的作品相提并论,甚至把他及其作品称作是当下文人与文人画的典范。这样的说法和定位,显然是不妥的,也很不负责任。严格严肃地讲,他的绘画作品远没达到丰子恺作品的高度,无论在立意上,还是在笔墨语言上,都有很大的欠缺或者说距离。而真正的文人和文人画,是有标准的,且自古以来标准都很高,不是随随便便写几首不伦不类的诗、画几笔非驴非马的画就能够称得上是文人和文人画的。我们现在过度追捧老树,他的诗歌也好,绘画也好,恰恰反映和透露出当下人文素养的普遍欠缺,以及文艺专业知识的相对浅薄。如果稍微有个高标准的话,那么诗歌就要严格按照诗歌的体例、规范来进行创作和要求。绘画也是一样。当下我们太缺乏专业精神和专业态度。不过我倒觉得他的作品是写给自己把玩的,是纯粹的一种自我表达,很轻松、很随意地在阐释自己的感想和感受。但如果硬是拿文学和艺术的标尺来衡量或标榜他的作品,且过分地、盲目地加以追捧,显然很不应该,也的确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病。——艺术评论家王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