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攀,男,1976年5月出生,
中国化学会会士,
复旦大学化学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76年5月,刘智攀出生。
1993年9月—1997年7月,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精细化工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97年9月—2000年1月,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2000年2月—2003年2月,就读于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理论化学专业,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2003年2月—2005年8月,在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化学系表面化学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5年8月,担任复旦大学教授。
2008年,受聘为上海高校特聘教授(
东方学者);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2年,入选中组部首届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同年,再次受聘为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跟踪计划)。
2018年,入选科技部2017年度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刘智攀致力于发展理论计算新方法,用于研究多相催化反应并设计催化材料。已发展了系列理论计算新方法,并开发了全局神经网络势函数大规模原子模拟软件LASP,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复杂催化问题。
刘智攀在固液界面催化动力学、全局势能面反应搜索、人工智能催化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科研成果简介如下:(1)发展了固液界面均匀溶剂化算法和程序,在固液界面光电催化动力学计算取得突破;(2)发明了势能面系列搜索算法并创立LASP软件。LASP是国际上唯一的基于神经网络势函数的全局势能面采样程序;(3)建立了基于人工智能的理论催化研究新框架,预言了多个重要复相催化体系的微观机理和动力学,推动了催化学科发展。
根据2024年9月复旦大学刘智攀课题组网站数据,刘智攀先后在《美国化学学会学报(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德国应用化学国际版(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自然催化(Nature Catalysis)》《自然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论文200多篇。
截至2020年10月,刘智攀先后主持科研项目包括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浦江人才计划、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
人才培养
刘智攀在复旦大学化学系一直给本科生二年级教“物理化学”和给研究生一年级教“量子化学原理和应用”,在能够独立上课前,先旁听了范康年、陆靖老师的物理化学课程两年时间,再一章章教起来。从课堂板书、ppt制作、科学史故事穿插等内容细节,到课堂上的授课进度、语音语调等授课方式,从前辈们的上课点滴中学习、体会,再通过实际授课,听取批评和指导。
2013年开始,刘智攀团队先后引进了
李晔飞、商城两名青年研究员。刘智攀常和他们谈如何结合自身优势、确立适合自己的科研之路,做独一无二的创新研究。并和他们一起开发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全局搜索计算软件包,开拓了复杂催化体系计算领域。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刘智攀带领学生奋斗在科研一线,用饱满热情感染学生积极向上,用育人实践诠释了科技报国理想。(复旦大学评)
怀抱着对科研的强烈兴趣,刘智攀深入科学的底部。他的化学研究,植根于广博的智识,和对事物本质的探索。这种科研态度也感染着他的身边人。(复旦大学融媒体中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