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兴
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物理学家
刘振兴(1929年9月14日—2016年3月23日),山东昌乐人,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人物生平
1929年9月14日,刘振兴出生在山东省昌乐县营子村一户农家。
1938年1月,日本侵略军侵占昌乐城,小学被迫撤销,之后刘振兴兄弟俩又在私塾学习了两年。
1940年,县教育局派人到村里办起了新式学堂,刘振兴又获得读书机会。
1941年下半年,考上了离家十几里地的高小。
1944年1月—1947年1月,就读于昌乐一中
1948年,进入青岛市辖临时中学就读。
1950年,考入山东大学物理系,后休学一年。复学后,选专业时选择了物理系气象专业组,不久之后,该组被合并到了南京大学气象学系。
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学系;9月,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
1957年,通过全国统考被录取为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的副博士研究生。
1958年,参与中国科学院在宁夏的固沙工程。
1959年3月,被调入中国科学院“581”组。
1961年,获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博士学位。
196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磁暴研究组组长。
1969年10月,随空间物理及探测技术研究所到西安工作。
1980年5月—1981年9月,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马里兰大学进行木星磁层理论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1986年11月22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7年,前往美国半年,先后在阿拉斯加大学、丹福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行访问、讲学与合作研究。
1993年11月,任中国Cluster数据和研究中心主任。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6年3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75年,刘振兴提出了太阳风—磁层—电离层—高层大气藕合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在中国开展木星磁层研究,提出新的木星磁盘模式,在A.J.Dess1er主编的《木星磁层物理》一书中,此模式被称为“刘氏模式”。1985年,冲破磁重联的传统观念,首次提出流体涡旋诱发磁场重联的新机制,建立了系统的涡旋诱发重联理论,为研究磁场重联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根据这一理论建立了一个新的通量传输事件(FTES)构型,解释了FTES的形成、结构、磁场和等离子体信号特性理论与观测符合得很好。1997年初,提出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
截至2009年9月,刘振兴在中国国内外科学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合作编著书6部。
人才培养
20世纪90年代初,刘振兴先生推动空间科学探测与研究,与欧洲空间局合作组建了中国Cluster数据研究中心及科学研究团队。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刘振兴出生在山东省昌乐县营子村一户农家,是一对双胞胎中的弟弟。出生时,他的父亲常年在外做工,当家的是他的爷爷,一位方圆几十里较有名气的老中医。
刘振兴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姻,只有第一次婚姻育有一子周新民(原名刘新民,后改为随其继父的周姓)。1953年,读大学时,刘振兴与第一任妻子恋爱结婚,后来忙于科研工作,工作保密性强,两人劳燕分飞。20世纪60年代,刘振兴开始了第二次婚姻,因为当时政治斗争原因,很不幸福,不长时间就离了婚。1985年,刘振兴与吴凤云结婚。
刘振兴的日常饮食是有规律的,一定要按时就餐,即使工作很忙不能进正餐,也必须吃点东西,早上5点钟起来散步,写东西,然后吃早餐,早餐最少要喝两袋牛奶,还要吃些干粮。他不熬夜,因此不吃夜宵,喜欢吃甜的和粘的,但从饮食上给以控制,不大喜欢吃肉,喜欢吃豆腐、豆芽,冬天多吃羊肉,酒不敢喝。
人物评价
他(刘振兴)思路敏捷,善于把不同学科的东西揉合在一起建立新的内容。(时任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濮祖荫评)
刘振兴是一个很热情的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水评)
刘振兴先生从事空间科学工作60年来,爱国敬业,唯实求真,严谨笃学,教书育人,淡泊名利,亲切随和,把毕生心血献给了中国空间科学事业的发展。他的光辉业绩和高尚品格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中国科学院学部评)
刘振兴院士是中国自己培养的具有国际水平的科学家,他在科学研究上为国家、为人类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 他的科学思想是那样的宽广、活跃,他真正把科技期刊事业作为科学研究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他肩负着十分繁重的科研任务的同时,仍然抽出极其宝贵的时间,卓有成效地关心着中国的科技期刊事业。他的那种执著、自信精神和坚定不移的使命感,使越来越多的期刊工作者钦敬不已。(时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物理学报》编审、《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常务副主编言静霞评)
参考资料
刘振兴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刘振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8 09:3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