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戡(1906年-1948年),
湖南桃源人,
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后被蒋介石追授为陆军上将。1924年考入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从军,参加
北伐战争。
生平经历
早期经历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刘戡随
国民革命军参加
北伐战争,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屡立战功,由排长、连长、旋升团长和旅长。长期在
卫立煌麾下,卫立煌认为他是个脑子一根筋的神经。1932年,
蒋介石纠集50万兵力,对
鄂豫皖苏区发动第四次“
围剿”,刘戡时任第10师第28旅旅长,在战斗中,右眼被流弹射中,遂摘除,配装假眼,故有“独眼龙将军”之称。
抗日战争
参加长城抗战、忻口会战,奋勇杀敌
1933年,刘戡率第八十三师参加
长城抗战,全师1万多人,是装备最好的一个师,称为“德械师”,战斗力颇强。日军攻占八道子楼后,将
山炮等重火器搬了上去,在各高地设炮兵观察哨,对第83师的布防进行准确炮击。日军在
坦克的掩护下进攻,第83师虽拼死抵抗,但缺少反坦克武器,日军得手。从4月28日到5月上旬,第83师在372高地、425高地、车头峪、大小兴开岭、上堡子、笔架山、香水峪等地和日军英勇作战,伤亡惨重,刘戡甚至将卫生兵、炊事兵都组织起来投入战斗,但阵地不断被日军攻占,眼看几天前还装备精良的部队,损失惨重,刘戡拔枪准备自杀,被
参谋长符昭骞等人夺下枪支。
后驻防
北平(今北京)
密云县,1935年获得
青天白日勋章。
七七事变后抗击日本侵略军,
忻口会战,毙敌万余人,沉重打击了侵华日军嚣张气焰,被誉为“杰出的抗日将领”,晋升为第93军军长。
保护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帮助八路军
1940年初,刘戡率第93军驻防
阳城,封锁
陕甘宁边区。是时军部参谋长魏巍(
白天),乃中共地下党员,经魏力劝,刘接待并支持其辖区的地下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暗中以军用物资接济
八路军。不久,魏被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即
军统)
特务告发,
蒋介石、
何应钦两次电令刘,调魏去
中央训练团受训(实图谋杀),刘基于惜才和未泯之正义感,一面电复蒋、何:“前线工作繁忙,不能离开,请求缓调”,一面以蒋、何电示魏,并赠以马匹供魏潜赴
延安。
刘在告别践行宴会上举杯说,“我与魏参谋长多年共事,情同手足,因思想不同,他要离去,也挽留不住,只好分别了,”呜咽了一会后又说,“我知道你们不是共产党,过去之后,你们会成为共产党。我可以保证,在抗日期间,我坚决抗日,不打内战。抗战胜利后,如果国共两党争天下,我还要为
三民主义奋斗到底,但愿我们日后不至在战场以兵戎相见。”
刘戡放走了魏巍,因此受到蒋介石面斥,被撤销军长职务,派赴
陆军大学受训,暗中受
胡宗南监视。
转战中原与日寇周旋,战绩颇丰
1943年,日本侵略军发动
豫湘桂战役,攻陷
洛阳(
豫中会战,
洛阳保卫战),国民党军队受重创。在胡宗南的请求下,蒋介石遂派刘戡去河南
灵宝收拾残局,接替战死的
李家钰,重组第36集团军,并任刘为该集团军总司令。之后,刘在
华北以其民族恨、爱国心跟日本军艰苦周旋,战绩较丰。
解放战争
1946年春,奉命赴陕西任第37集团军总司令。同年秋,第37集团军整编为第29军,刘戡任军长,驻防
洛川、
泾阳、
潼关、
耀县、
天水等地,作为进攻中共中央驻地延安的第一线。
1947年3月,胡宗南部进犯
陕甘宁边区,刘戡为两大兵团之一(另一兵团为
董钊)。
1948年2月下旬,关中咽喉之地
宜川突然被解放军的重兵包围,守军旅长
张汉初急电胡宗南求援,胡令刘戡率部前往,刘戡奉令亲率第29军4个旅增援。行军半途,刘戡的先头旅发现两翼有解放军正在接近,有包围之势,刘戡立即发电报请示胡宗南,欲先打退围军之后再去增援宜川。胡却认为解放军没有那多的兵力,不可能吃下他的一个军,加上宜川当时外围已被攻破,急待援兵,遂令刘部继续前进,向宜川靠近。
对胡宗南既不符合实际、又不权衡利害的回电,刘戡一干人几乎是完全绝望了,刘戡屈从于胡的方案,“打完了算”,第29军行至
瓦子街时,被解放军重兵围攻。入夜,刘戡认为解放军吃不掉自己,就地宿营,被一野部队雪夜合围。 在被围之后,刘戡迅速调兵抢占瓦子街以南高地,这个战术判断很精准。一野战史指出“如不迅速堵住这一缺口,将给敌留下突围逃窜的道路”。
围绕这个高地,解放军的第
358旅与刘戡的第53旅争夺得异常血腥,不到200平方米的阵地上,死伤超过千人,第358旅第714团团长任世洪、参谋长
武治安,第53旅副旅长韩指针、第158团团长何怡新全都战死在阵地上。第714团打出了一个只剩13个人的
硬骨头六连,和一个负伤11处,刺倒敌7人的战斗英雄
刘四虎。最后“封住了敌军南逃的唯一缺口,为全歼援敌创造了条件”。3月1日刘部被解放军包围,分割成几块,刘部节节溃败,军心涣散,刘虽亲临督阵,也不能挽回败局。
解放军逼近刘戡仅100米处,军指挥部近卫溃散殆尽,乃拾起一枚手榴弹自炸身亡,终年42岁。
人物轶事
1906年刘戡生于湖南
桃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死掉了,赖伯伯抚养。少有壮志。他喜欢坐在牛背上,边放牛边看书---琅琅有声。后山老阿婆说,他还曾经和伙伴在膏田的山中玩过捉迷藏。
他一介书生,但渴望报效国家。有一天觉得自己适合当名军人,随后就进了黄埔,成了那里的一期生,经历过东征,北伐诸役,累迁至83师师长。一个眼睛早在第四次“围剿”红军时 被流弹所伤,很多人都叫他“独眼将军”。东师来了,率部驻
密云,忻口之役,伤东师之众万余,以功晋93军军长。后又进了
陆军大学特别班。当了第六期学员。
1935年4月13日还被授予了
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
这一年,刘戡风风光光的回到家乡桃花源膏田村创办了天禄学堂(即
桃源二中前身)。
天禄,传说中动物名,多雕刻成形以避邪,谓能祓除不祥,永绥百禄。刘戡创办天禄学堂正处日本入侵国难当头之时,以天禄命名学校,显示出精忠报国、铁血抗日之精神。当时的天禄学堂刚一开办便名声远播,不仅仅是桃源,还有
汉寿、
石门、
慈利等县的青年纷至沓来。学生们在校学习文化,接受抗日救国的思想熏陶。每天唱校歌,歌词曰:优胜劣汰的天演原则,这是世人所公认。帝国主义者如野兽般地进逼了,威胁全中华民族的生存,大好河山将要整个并吞,小朋友,小国民,我们是民族的新生命,这样严重的压迫,焉能容忍。在此非常时刻,要努力增加民族的智能,准备担当起复兴民族的责任,打倒我们的敌人。
天禄学堂起初是初级小学,以刘家老祠堂为校舍基地,以自家百亩水田担保,自筹资金建设。刘戡自任校长,委派秘书杨宪章来此代理校长。第二年,迁校于刘家新祠堂,扩设高小班。1938年,天禄小学首届高小生24人毕业,由重瑞老师带领赴长沙报考中学,被100%录取。
第二年的10月5日他又晋升了,成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他才29岁。春风得意的年龄。
几年中想回家看看,却终究还是没能成行。
他脱不开身。也许他在成长,一名真正的军人毕竟是身不由己。
打败了小日本,疲惫,但他有的是雄心。并不想消磨。
他是黄埔生,是国民党的军人,1948年3月1日,旷日持久的内战消耗了他最后的力气,身为国民革命军整编第29军军长的他,亲自督战,在陕北
瓦子街一役中,见大势已去,自杀了。陡转直下的结局。
二个月后他被蒋介石追晋国民革命军陆军陆军上将。蒋介石说自己知道消息后痛不欲生。
蒋介石败走去了台湾,没有忘记这个一期生—刘戡,1953年再次追晋刘戡为国民革命军陆军
二级上将。
影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