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藩
湖南醴陵籍烈士
刘建藩(1887—1918),字昆涛,湖南醴陵人。曾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骑兵科,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毕业后任广西学兵营骑兵队队长。1910年8月任学兵营同盟会支部分部长。1911年武昌起义后,在北伐第三军中统率骑兵部队。1912年4月去南京,任第八师骑兵团团长。1913年7月参加讨袁,失败后去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曾参加欧事研究会。1916年任湖南营产清理处处长,后任零陵镇守使。1918年在与张敬尧作战中,失足落水身亡。后广东军政府追赠陆军中将衔。
人物生平
刘建藩,字昆涛,醴陵市仙霞镇清安铺何寺冲人。清光绪十三年(1887)十月十八日生。先后入湖北武备普通学堂、保定陆军学堂骑兵科学习。毕业后分发广西新军,任混成协督队官,骑兵管带,学兵营教官。
民国1年4月,南北和议告成,刘建藩任南京第八师参谋长兼骑兵第八团团长。奉命回湘招募新兵3000人,充实第八师。
民国2年7月,爆发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江苏讨袁军总司令黄兴,令刘建藩为第八师前敌指挥,率部攻占徐州。后奉令回师江宁。讨袁失败,随黄兴、李烈钧避走日本,入早稻田大学,研究法政。
民国5年返国,相继任湘军第二梯团长、第一师第一旅旅长。
民国6年,段祺瑞解散国会,撕毁《约法》。孙中山南下广州,召集“非常国会”,号召“护法”。8月29日,刘建藩出任零陵镇守使,所部由12营扩编为20营。9月18日与衡阳湘军第一师第二旅旅长林修梅联名通电,宣布“衡、永自立,与段政府脱离关系,举武装“护法”旗帜。段祺瑞派第八师师长王汝贤、第二十师师长范国璋为正副司令,率3路大军进逼湘南,护法军分3路迎战,刘建藩部任右翼。
民国7年1月下旬,护法军分3路向岳州进击,刘建藩率部从右翼出平江。1月27日,北军全线遗退,岳州宣告收复。北洋军部队分3路攻湘。护法军后兵不足,粤、桂军态度消极。3月13日,南军开始全线撤退。24日北军攻陷醴陵,25日,湘粤桂联军总司令谭浩明自长沙出走。4月下旬,粤、桂军分别撤至湘粤、湘桂边境;刘所部不足3000人,遇10倍于己之张怀芝部大军,经英勇机智抗击,张怀芝部遗败。刘率部反攻,收复醴陵、攸县大片地区。
刘建藩因孤军奋战,迅速南撤。5月7日,刘建藩过株洲镇徐家桥地,遭北军伏击,坠水殉难,护法军政府追赠为陆军中将,国葬于长沙岳麓山,墓门题“护国元勋”。
参与护法运动
袁世凯帝制覆灭后,段祺瑞夺取了北京政权,毁弃约法,解散国会。为了反对段祺瑞的军阀专制统治,1917年7月,孙中山率驻沪海军南下广州,高举护法旗帜,组织护法军政府,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湖南成为南北两军激烈争夺的战场。孙中山委派程潜等到湖南活动,推动护法斗争,为北伐开辟道路。
段祺瑞则将谭延闿免职,任其亲信傅良佐为湖南督军,并派吴光新率重兵进驻岳阳。国会解散后,国会议员陈嘉会回到湖南,倡议护法,希望湘军联合粤桂军共同抵抗北洋军。对此,谭延闿初有难色,认为湖南兵力薄,没有能力反段。后经多方商量,遂定对付傅良佐督湘之大计。谭延闿花重金调望云亭北上,迎接傅良佐,同时任命一向坚主反段的刘建藩署理零陵镇守使。当时,零陵镇守使署所辖各守备队的中下级军官,多属广西学兵营出身,与刘建藩有师生关系。且湘桂两省,唇齿相依,刘建藩早年从广西发迹,零陵的地理位置,又正好与广西联成一气,缓急可以相济。
刘建藩8月29日接到命令,次日即轻装简从赶往零陵视事,集中所能收编的队伍,将守备队由12营扩编为20营;同时报请谭延闿批准,由前铁道守备司令李仲麟率领旧部两营赴湘南驻防。刘建藩在零陵厉兵秣马,同时与衡阳林修梅紧密联系,互成犄角之势。
9月9日,傅良佐抵达长沙,对刘建藩深怀疑忌。13日发布命令:撤销湘军第一师第二旅旅长林修梅的职务,派邹序彬接替;撤销零陵镇守使刘建藩的职务,调回长沙,另委陈璩章接替。刘建藩当即拒绝陈骤章入境。9月18日,刘建藩与林修梅同时发出通电,宣布独立。通电发出后,两处起义军迅速控制了湖南24个县,布告安民,宣布湘南24县为戒严区域。衡、永独立,揭开了第二次南北战争的序幕。
孙中山得悉刘建藩、林修梅起义护法,无比兴奋,于当天发来电报,深表支持和鼓励。10月7日,孙中山又委任赴广州汇报起义情况的林伯渠为湖南劳军使,回湘南前线慰问起义将士。段祺瑞得到衡、永独立的消息后坐卧不宁,一面电令派兵“剿抚”,一面发表褫夺林、刘官职并予以通缉的命令。傅良佐也在长沙宜布戒严,并通电“声讨”林、刘。他还指使一些湘军将领“劝导”林、刘取消起义,并收买一些原湘军将领,妄图玩弄湘军打湘军的把戏。
刘建藩在零陵起义以后,带领部队向衡阳方向前进,与林修梅一起抵抗北军的进攻。时因傅良佐出师不利,段政府即派第八师师长王汝贤、第二十师师长范国璋为正、副司令,率三路大军共计3万多人进逼湘南。护法军除电请广州军政府实力援助外,即分三路迎战。刘建藩率领零陵镇守使署守备队负责右翼任务,赴攸县抗击敌人。此时刘建藩、林修梅仅有5000之众,而且装备较差,靠将士的勇气和人民的支持,抗拒强敌。10月初,林修梅等率领中路部队与敌军在萱洲河地区发生胶着战。10月11日,衡山失守,湘军退守贺家山一带。10月下旬,桂军、粤军一部陆续人湘增援,公推谭浩明为湘粤桂联军总司令,部署全线反击。这时,北军内部有皖系主战和直系主和的矛盾,王汝贤、范国璋均接近直系,不愿为皖系的傅良佐打江山,再加上时值初冬、阴雨连绵,北军水土不服,士气低沉,兵士厌战,且指挥不统一,导致北洋军全线败退。王汝贤被迫逃往株洲,护法军乘胜追击。11月14日,王汝贤、范国璋通电请求停战议和。督军傅良佐见大势已去,当晚逃离长沙。17日,王汝贤、范国璋亦逃出长沙。在这种局势下,段祺瑞被迫辞职。19日,起义军攻占长沙。21日,程潜、刘建藩、林修梅等进人长沙,受到各界人士欢迎。24日,程潜以总司令兼任省长。12月18日,谭浩明又以湘、粤、桂联军总司令名义兼领湖南军、民两政事宜。
北军溃退至岳阳一带后,湘、桂两军内部发生分歧。程潜、刘建藩、林修梅等湘军将领,极力主张扩大战果,一鼓进取岳阳。可是联军总司令谭浩明却认为,“段祺瑞已奉命免职,根本已得解决”,主张同北京政府妥协议和。对此,刘建藩等极力反对,并向谭浩明等桂军将领呈文,阐明夺取岳阳的利害关系:湖南人民要求驱逐岳阳北军的情绪日益高涨,如压制这种正义要求,必将影响桂系在湖南的领导地位;孙中山的广州军政府对桂军按兵不动,深表不满,这种情势发展下去,可能会引起粤、桂两军关系破裂;北军在湖北的荆州、襄阳已经得手,主力将回师湖南,我军应先发制人,占领岳阳战略要地。谭浩明无奈,只得同意湘军将领的要求。1918年1月23日开始,护法军分三路向岳州进击,刘建藩仍担任右翼,驻防平江。1月27日,北军全线溃退,岳阳宜告收复。不久湘境全由南军控制。
湘、桂军占领岳阳后本可乘胜推进,直取武汉,联合西南各军,进而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但谭浩明与程潜权利之争愈趋激烈。谭以总司令名义严禁联军入鄂。北洋政府趁此机会,集中优势兵力,于3月10日分两路进攻湖南。曹馄为第一路军总司令,由湖北南下,正面攻岳阳张怀芝为第二路军总司令,分别由江西进攻湘东。南下北军号称40余万人,而湘、粤、桂联军合计不过5万人。其时,刘建藩的部队负责自新墙至平江南江桥九岭方面的防线,抵挡张敬尧部的进犯。刘建藩在战斗中身先士卒,拼力抵抗,以寡敌众,遏止了北军向平江方面的进攻。3月初,战斗激烈进行,谭浩明仍安然坐镇长沙,让桂军精锐部队留驻后方。刘建藩认为平江方面可告无虞,而岳阳正面则兵力单薄,岌岌可危,于是派人到长沙催谭浩明速向岳阳前线增兵,扭转战局。但谭对此置之不理,特别是当曹锟手下的吴佩孚率兵向岳阳逼进的时候,谭浩明釜底抽薪,把桂军撤回广西,湘军士气因之大受影响。3月10日,北军未遇强烈抵抗,即占领羊楼司;13日,又占领云溪。3月18日,岳阳复为北军攻陷,前线部队纷纷向长沙败退。刘建藩所部也被迫由平江后撤。至23日,北军进驻平江,24日,攻陷醴陵,25日,谭浩明自长沙出走,湘、粤、桂护法联军随之瓦解。时刘建藩部退驻攸县草市一带。他因指挥作战操劳过度,咯血不止,身体非常消瘦。在护法军大撤退的情况下,刘建藩不愿溃退,因而驰骑会见粤军总司令马济和湘军总司令程潜、师长赵恒惕,他说:“吾军械弹尚堪一战,不战,恐散之民间,且为患,曷若再决胜于万一。”
4月下旬,程潜、林修梅率部退守耒阳、郴州一带。刘建藩在攸县附近发起进攻。当时刘建藩所部只有3000人左右,但向乘胜猛进的张部大军进行猛烈攻击,把张部杀得大败。刘建藩收复了醴陵和攸县。张怀艺全军溃败,分两路逃跑彼此各不相顾,长沙大为震动,张敬尧吓得手忙脚乱,连电北京政府告急请援。那时在宝庆的张敬尧所部第七师田树勋旅,为了回兵救援长沙,也从宝庆退了下来。
但是,刘建藩孤军奋战,难以持久。当时,桂、粤军已撤出湘境,为保存实力,无意回援;其他湘军亦已退到郴、永一带,未能回军应援。在这种形势下,刘建藩率领前敌护法军在反攻大捷之后,不得不迅速南撒,向株洲方面且战且退。而北军乘虚由马鞍山、龙头铺、荷塘铺长驱直入,占领晏家湾、石子头;又于5月4日猛攻株洲北车站,企图截断南军归路。5月5日,北站失守,情势极为危急。刘建藩督队,向株洲正街退却,准备巷战。其一部通过齐家桥,以沙袋及芦溪纸捆堆作临时工事抵御。刘建藩准备从齐家桥下游港口便桥(俗名孔道门)过港,从城隍庙小巷进人正街,沿湘江东岸向易家凤形山退走。不料便桥狭窄,刘建藩失足落水,当时经过救护,未死,但口呛鲜血,气息奄奄,抬至大冲而殁,时年31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11-15 12:0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