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柱
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学家、郑州大学终身荣誉教授
刘庆柱,1943年8月9日出生于天津,河南南乐人,中共党员,考古学家,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考古学科特聘教授,郑州大学终身荣誉教授,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中原历史与文化研究院院长,黄河考古研究院院长。
人物经历
1943年8月9日,刘庆柱出生于天津。
1962年—196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1972年,在咸阳地区文教部门工作。
1993年—199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1998年—2006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1999年,当选为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
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2016年8月,任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2020年7月,任黄河考古研究院院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刘庆柱的研究专长为秦汉考古;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古代帝王陵寝考古研究,汉长安城骨签研究。
20世纪70年代,刘庆柱主持秦都咸阳城的考古发掘研究工作,揭示了秦咸阳城遗址中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葬区的分布范围,初步证明了中国历史上每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的首都—秦咸阳城的平面布局与形制结构,对于中国古代都城的考古学研究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刘庆柱在汉唐皇帝陵幕的研究上也取得了成果。他通过对西汉十一座帝陵和唐代十八座帝陵的实地勘察,利用考古资料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汉唐两大王朝的皇帝陵寝礼仪制度;1982年—1985 年,刘庆柱主持了对汉宣帝杜陵的考古发掘工作,揭示了汉代皇帝陵寝中的陵园门阙、寝园、寝殿、便殿等主要陵寝建筑的布局情况,解决了汉朝礼制研究的许多问题。
1985年一1993年,刘庆柱主持了汉长安城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通过对汉长安城遗址的考古勘探和未央官官城、手工业作坊遗址的发掘,确认了汉长安城形制结构;究明了未央宫、长乐官和桂宫的平面布局,东市和西市的地望;弄清了西汉首都官办手工业的分布情况。
刘庆柱还在秦汉时期的造币冶铸、制陶等手工业生产的专题研究上,以及秦汉钱币、瓦当等遗物的分期断代研究方面取得了成果。
截至2019年11月,刘庆柱已发表涉及古代宫城考古学、古代都城考古学、古代都城建筑思想理念、古代都城遗址布局形制等主题的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其主要论文有“中原历史文化演进的考古学观察”“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裂特点的考古学阐释”等,主要著作有《西汉十一陵》《中国考古学·秦汉卷》《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中国古代都城发现与研究》《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长安春秋》《汉杜陵陵园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汉长安城》《汉长安城骨签书法》等。
截至2016年9月,刘庆柱已参加并主持西汉十一陵、关中唐十八陵、汉长安城遗址、秦阿房宫遗址等城址和帝陵遗址的考古勘探、发掘。
人才培养
刘庆柱寄语青年考古学者:在未来考古研究中,要保持自己的长处,辨别吸收国外考古学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提升考古研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考古学者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做学问要享受其中的乐趣,还要意识到身上肩负的使命。要运用考古学的方法、理论,探索历史,以真实面目还原历史,从而吸收历史经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更好服务国家的发展,深化国家认同。
刘庆柱在学术研究方面严谨求实,就发掘所得的考古资料处理与研究,他既注重真实准确编写,又重视方法创新。他时常说,发掘报告的编写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全面、准确、客观地公布发掘资料是编写发掘报告的第一原则,及时地将所得考古成果准确的公布,是为学科构架发展的基石;考古学科方法论要与时俱进,不能单纯的做描述科学,更应该向叙述科学发展,更多地探讨考古现象背后所反映出的古代社会发展变化机理问题,这才是考古学可以对社会、对历史研究真正做出贡献的地方。
刘庆柱带领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专业和历史学专业在2019年度分别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
刘庆柱为研究生开设“中国考古学通论”“汉唐考古学”“考古学史”“中国古代都城史”“历代帝王陵寝制度研究”“田野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等课程。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刘庆柱的妻子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毓芳
人物评价
“刘庆柱不辞劳苦、心怀华夏,钩深中原,身体力行,带领郑州大学中原历史文化学科取得新的成绩,迈向新的高度,堪称中原历史文化学科的领航者。作为享誉海内外的考古学家,葆有对中原历史文化的热爱和作为一名考古学家的情怀,先生胸怀之宽广、仁心之至诚,让后学敬仰与感佩。”(郑州大学社会科学处评)
“其(刘庆柱)卓尔不凡的学术造诣,潜心敬业的优良学风、奉献社会的突出贡献、修身治学的精神风范,以精彩故事传递大师风范。”(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组评)
参考资料
所领导.中国考古.
刘庆柱:还原历史 对话古人.中国社会科学网百家号.
最新修订时间:2025-02-01 20:36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主要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