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尊棋
近代中国新闻家
刘尊棋(1911年6月5日—1993年9月5日),男,湖北省鄂城县(今鄂州市)人,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中国新闻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原副主席,英文《中国日报》原总编辑,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外文局前身)原副局长,外文出版社原副社长兼总编辑,英文《人民中国》原主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六届、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委。
人物经历
刘尊棋,原名刘质文,中国新闻家。祖籍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长岭镇刘河村吴家湾(刘河六组),1911年6月5日生于浙江宁波的一个贫民家庭,5岁时随父母迁居北京。1928年1月,刘尊棋从北平基督教青年会财政商业专门学校(中专)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毕业,随即进入燕京大学政治系任秘书,同时旁听燕京大学的课程。在燕京大学的两年里,刘尊棋读了很多书,并对俄国文学和革命文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0年5月,刘尊棋被介绍到苏联塔斯通讯社北平分社担任英文翻译和记者。
1930年(民国19年),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北平分会理事。
1931年1月中共北平市委书记任国桢找刘尊棋谈话,批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与顺直省委宣传部的潘东周接洽后,负责省委文件的保管工作。1931年5月20日,刘尊棋刚开始从事秘密工作不久,由于叛徒告密,在整理保管的文件时国民党宪兵被捕,关押在北平草岚子胡同监狱。同被关押的有薄一波、安子文、刘澜涛、杨献珍等人。1933年(民国22年)5月在中国人权保障同盟的营救下,刘尊棋被无条件释放出狱。但是,国民党反动派在释放刘尊棋时,捏造了假的刘尊棋“退党启事”刊于《北平晨报》上。党组织误以为他自首出狱,将他开除出党。
出狱后的刘尊棋千方百计寻找党组织,却无法找到。因为他不知道那份“退党启事”,党组织已经把他看作危险人物,正在极力地回避这个“叛徒”。为了生存,刘尊棋继续回到苏联塔斯社北平分社担任翻译和记者。1934年8月,塔斯社北平分社撤消,刘尊棋又到《北平晨报》当了两年记者。刘尊棋通过在北平活动的地下党员孔祥桢,重新联系上党组织。1937年11月,征得八路军南京办事处叶剑英、李克农的同意,刘尊棋重返国民党中央社任战地记者。
“七七事变”之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联合抗日。刘尊棋是第一次报道长沙大火的中央社记者、发表了《一片焦土之长沙》文章。1939年9月,全国慰劳总会组织的前线抗敌将士慰劳团从重庆出发,到达延安。随团人员中有三位记者,分别是中央社记者刘尊棋、《扫荡报》记者耿坚白、《新民报》记者张西洛。9月16日,刘尊棋等三人在毛泽东居住的窑洞里开始了对毛泽东的采访。这次谈话后来在《毛泽东选集》上以“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为题,以九问九答的形式保存下来。 这份重要的访谈录在海内外发表之后,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不出所料,刘尊棋在重庆被国民党中统特务头子徐恩曾找去训斥了一顿,中央社再也不让他外出采访了。后曾担任任国际新闻社首任社长。
1941年1月,国民党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了“皖南事变”,为了保护革命力量,中共南方局决定疏散部分国统区党员和进步分子。刘尊棋和妻子郑倚虹被安排去新加坡。刘尊棋参加了由胡愈之主持的《南洋商报》,任编辑主任,主编时事新闻。一年后,1942年12月,刘尊棋应美国新闻处处长麦克·费希尔的邀请,担任重庆、上海两地美国新闻处中文部主任。还曾担任上海《联合日报》《联合日报·晚刊》社长,香港《远东报》主编。
1949年9月,刘尊棋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刘尊棋任南京市军管会新闻处副处长。刘尊棋作为新闻界的代表参加了第一次政协会议。同时,新中国准备成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刘尊棋担任了协会筹备委员会常委。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成立后,下设主持对外宣传的国际新闻局(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前身),乔冠华任局长,刘尊棋任副局长。刘尊棋还担任该局英文刊物《人民中国》的总编辑。1952年国际新闻局撤销,刘尊棋任外文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正当刘尊棋满怀信心地为党和人民工作的时候,一场意外的灾难降临在他的头上。1955年10月,刘尊棋突然接到通知:停职审查。22年前的一张旧报纸《北平晨报》摆在他的面前。20年来,刘尊棋第一次得知当年的报上,曾有过“自己”宣布退党反共的启事。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然后回答道:“我不知道这件事,事前不知道,事后我也没有看过。” 王卓然此时任国务院参事,他对营救刘尊棋的事一直记忆犹新。早在1952年,在写给中央统战部的自传中,就记述了保释刘尊棋出狱的事情。然而,此时无人前去调查。也没有人出来为刘尊棋作证。
1956年1月,国家机关党委召开大会,宣布揪出刘尊棋是继“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之后的中央机关的又一大案,罪名是:叛变出狱、军统特务,同时还为美帝国主义服务。1958年刘尊棋被开除党籍,撤销行政职务,作为被遣送到北大荒的右派分子离开北京。1967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薄一波、刘澜涛、安子文、杨献珍等人自首叛变问题的初步调查》,揪出了所谓“六十一人叛徒集团”。1936年春,为营救薄一波等狱中难友,负责传递刘少奇指示的孔祥桢就住在刘尊棋家,刘尊棋成为可以获得有力证明材料的突破口。1968年5月,他被逮捕押回北京,关在半步桥监狱。专案小组批示:“此人永远不能放回社会。”1969年12月,刘尊棋被押到长沙。1970年6月底,因为身体原因,他被转往位于洞庭湖赤山岛上的湖南第一监狱。因为没有判决书,他成为这里的一名“寄押犯”。1975年8月,经亲属申诉和营救,“寄押犯”刘尊棋出狱,被安排在湖南农校图书室当管理员。
1978年2月,胡乔木调刘尊棋回北京。刘尊棋被分配到社科院情报研究所工作。1978年11月经多方调查,事实真相全部查清:刘尊棋的叛徒、特务罪名纯属历史误会,中央组织部给刘尊棋正式平反,恢复党籍。 1978.11~1981年刘尊棋被任命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临时领导小组副组长,《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中方主席和《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主编。1981年6月任英文《中国日报》总编辑。1985年8月改任为《中国日报》顾问。
1988年11月4日,刘尊棋回到离别42年的故乡鄂州探亲访友,并受到当时鄂州市委书记邓庆宗、市长周朗溪的热情接待。
1992年因病辞去全国政协常委和委员职务,并在《中国日报》办理了离休手续。
1993年9月5日,刘尊棋病逝于北京,享年83岁。
刘尊棋曾任第一、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顾问。
个人作品
刘尊棋著有《美国》和《美国侧面像》等书籍。翻译有《死屋手记》《天下一家》《美国通史》《伟大的中国革命》《月落》(斯坦培克著)、《艾凡赫》(斯各特著)等书籍,并领导翻译了《共同纲领》《毛泽东选集》等书籍。
其他信息
刘尊棋与《联合晚报》
1945年刘尊棋依照周恩来同志的指示,利用美国新闻处的帮助,由重庆飞上海。在上海党组织的领导下刘尊棋和王纪华、冯宾符等同志办起《联合日报》,刘尊棋担任社长。《联合日报》被勒令停刊后,1946年在陈翰伯同志由渝到沪后,又办起《联合晚报》,刘尊棋继续担任社长。
《联合晚报》出版后,国民党当局以各种方式加以威胁、恫吓。在出版几个月内,他们怂恿报社社址和印刷厂的老板不断抬高租金,还向法院起诉逼《联合晚报》退租,最后投恐吓信,声言要炸毁《联合晚报》使用的印刷机。1946年秋天刘尊棋到南京梅园新村会见周恩来同志,请示对付办法。
周恩来同志听了刘尊棋的倾诉,非常气愤。他说:“看来,国民党什么流氓手段都用得出来,你们不能低估它。同时,你们还要坚持把报纸出下去,努力联合《文汇报》和《新民报》一致行动。我回延安后,恐怕不久中共办事处也撤退。不过,在上海,我们总要留下人。宣传、文化方面,夏衍和胡绳决定留下来,报纸的事,今后你们可以找他们两人。原来准备出版《新华日报》的机器还藏在上海,万一你们的机器不能用了,可要他们把那个机器拿出来用”。
刘尊棋回上海把周恩来同志的话传达给王纪华、冯宾符和陈翰伯同志,后来又找到夏衍和胡绳同志,他们证实了周恩来同志的指示。《联合晚报》又坚持了半年多,直到1947年4月终于与《文汇报》《新民报》同时被国民党强行查封。
刘尊棋与英文《中国日报》
英文《中国日报》在1981年6月出版,问世好几个月仍然没有一个总编辑。报社的筹备委员会就同刘尊棋同志联系,请他担任编辑部的主持人。因为老一代的新闻工作者都了解,刘尊棋同志主持笔政、搞对外宣传是有经验的。他早在1934年就是北京《晨报》的一个活跃的外勤记者,同美国记者斯诺等有过往来;1939年,他访问过毛主席;他解放前在上海办过全国仅有的几张进步报纸之一的《联合晚报》。推荐他的人特别称颂他的英语水平。早在1931年他被监禁在北京监狱时,党支部要进行马列主义理论学习,国内还缺乏经典著作的译本,刘尊棋同志曾将一部分英文马列著作译出,供作难友们的学习材料;50年代他担任过毛泽东、刘少奇等同志和西方国家贵宾们谈话时的翻译、国际新闻局的副局长。
1981年8月,刘尊棋同志离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接任了《中国日报》首任总编辑,这一年他已经70岁高龄了。
刘尊棋同志到《中国日报》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了解,就提出了改进报纸的三个主意:
第一个主意是要发表报社自己的评论。在他到来之前,《中国日报》已经有了言论版,发表全国各兄弟报纸的言论,也发表一些外国报纸的评论,还有一些署名的论文和小言论,但还没有自己的社论或评论。刘尊棋同志认为《中国日报》应该是中国的喉舌之一,对外代表国家说话,发表对国内外大事的评论。他主张这张报纸的评论不要有说教式的八股腔,一定要写得立论鲜明、文笔生动。
他组织了一个评论小组,自己动手写了用“本报评论员”名义发表的第一篇评论。从此这种评论就在报上持续刊出,为各国外交人士和新闻记者们所重视,被看作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舆论。
凡事开头难,为办这样一个一周出五天的专页酝酿了好几个月。刘尊棋同志亲自规划,使这个专页成为《中国日报》读者喜闻乐见的特色之一。
第三个主意是开展新闻采访,增加本报特讯。《中国日报》开创之初,人手较少,主要应付了编辑工作。消息依靠通讯社供给,中文报上的“本报讯”也翻译一些,消息显得既少又慢。随着报社人员稍有增加,刘尊棋同志就力主要开展新闻采访。他建议在设立专门的采访部门之前,先从各个专业组抽人,集中起来,成立一个“特种混合部队”(Task force),专搞采访与写稿。
外国读者比较重视中国政府重要人物的谈话,刘尊棋同志率先示范,访问了薄一波同志。他同薄一波同志是老熟人,“铁窗大学的同学”。但是这次他是以《中国日报》记者的身份同薄一波同志进行谈话。薄一波同志见记者也经验丰富,他们俩的一问一答着眼于中外读者所关心的事情。刘尊棋同志这次访问之后,《中国日报》刊出的这类报道,成了不少外国记者争先转发的中国要闻。
刘尊棋同志认为对外宣传要有自己的特点,要从外国的国情和读者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国内宣传的一套,对外宣传的对象不能仅限于进步人士。他要求报纸发表自己的评论,开展新闻采访,多搞独家新闻、多找新闻人物谈话,增加本报特讯。
刘尊棋同志主张《中国日报》的工作人员要发扬拚搏精神“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他认为在香港办一个航空版还很不够,一定要在那里设个得力的办事处,去开拓一个对外工作的新局面。1983年6月,他和几个同事一起去美国开办《中国日报》的北美版。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1 16:4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