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墩村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矾山镇刘墩村
刘墩村总面积约14平方公里,人口6920人,辖46个村民组,耕地面积4500亩,林地面积13000余亩。
资源
街民乃用砖石砌成长8米、宽5米的人行小桥,遂名小集为“砖桥”。当地竹木山货丰富,乡脚延伸到邻县无为、枞阳一带,小街日趋兴盛。明成化五年(1469)列为庐江县九镇之一。康熙间江南商贩驻镇收购药材等山货,一时更加繁荣。咸丰兵乱,市面衰落。同治六年(1867)街民洪玉楷重建砖石拱桥。砖桥工商业有烟、药、染、烛、衣、布、山货、杂货店及竹木作坊等60多家。清同治三年(1864)列为全县三十二镇之一。民国元年居民50户180人,商店25家。民国30年有商户124户520人,较大的有洪福盛、同大友、刘元丰和余祥发等布、杂、南业商店。日军侵入皖中,殃及小镇,又加土匪多次洗劫,终致市面冷落,不少商户倾家荡产,流入农村。建国后,有9家商店和10家中药店,组成合作店(组),发展稳定。1958年秋,有非农业60户300多人。1969年下放集镇人口,小镇又趋衰落。1972年乡政府北迁南刘墩,砖桥小街作为商业网点而存在。1985年居民186户685人,其中非农业47户167人。有供销社1家、南业商店2家、私人商店16家、旅社饮食9家、竹器加工9家。商业年销售额267.6万元。小街素有养鱼苗的传统,1958年建有鱼苗场,现有鱼苗专业户8家,年产鱼苗300万尾,产值2.5万元。镇东南黄山寨顶有龙泉井、神韭菜、金怪洞、银怪洞等古迹;有生于悬崖的石耳。镇西北有建于明末清初形似瓢的粥瓢井,镇东南有明代两口龙眼井,现存1口。泥(河)缺(口)公路沿街后而过,1974年建大桥于镇东南,长20米,宽7.5米,陆运畅通。
二十、刘墩 距县城东南38公里。明永乐间有刘姓迁此定居,清咸丰进士刘秉璋于清末时倡建刘氏宗祠于龙山头下,在祠门前挖2口井配为“龙眼”,门前堆一占地2亩的大土墩配作“龙珠”,故名刘家墩。1983年地名普查时改名刘墩。1972年乡政府迁此后,文化、学校、广播、体育、粮站、医院、供销社、供电、邮电、信用社等单位相继移建于此,形成集镇。有“十”字街2条,东西向街长1000米,南北向街长500米,宽均为8米。1985年有161户823人,其中非农业户口198人。有商店15家、综合厂1家、饮食理发12家。有房屋4000间,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六十年代新建桥梁4座,裴(岗)桂(家坝)路、泥(河)缺(口)路,交叉穿街而过,交通方便。因简化字改革,当地很多人为了省事,把刘墩写成“刘屯”;除了文化低这个原因外,隔壁有个著名的黄屯乡,对刘墩村名字的变化也是有一定影响。
二十一、黄 屯 距县城东南28公里,黄屯乡政府所在地。因东汉农民起义军首领黄穰屯兵于此而得名。据出土马氏碑记载:明天启年间黄屯镇是东西向,明末清初形成半边街,雍正八年(1730)毁于大火,后形成南北向街镇。黄屯素称“毛竹之乡”,盛产篾器竹编,本县有“本钱轻,上黄屯”之说。明成化五年(1469)列为全县九镇之一。清末街上有竹木业和商业100多家,居民500余人。民国年间有300户,1600多人。竹篾器行销本县及周围各县。建国后由于裴桂公路衔接贵池,竹篾器销及大江南北,市场更趋兴旺。1985年有工商业405家1600余人,其中竹器加工124家,203人,商业年销售额210万元,竹器销售额135万元。原有南北向街长200米,宽3米,后改铺水泥路面,又新建东西向街道1条,长2000米,宽6米,砂石路面。房屋建筑面积5.52万平方米,其中楼房70幢420间,面积8400平方米。有大小桥梁2座,分别建于1972年和1976年,陆路交通方便。镇周围有黄城寨、帅旗峰、烽火墩等古遗址。
景色
刘墩村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有极佳的生态资源,民风淳朴,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欢迎海内外朋友来我村投资兴业。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7 14:33
目录
概述
资源
参考资料